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36 更新时间:2024/2/19 23:30:00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

[var1]

孙膑兵法》的问世

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他的强烈不满,随即才下山去了魏国。

到了魏国的庞涓还是不死心认为孙膑对他的威胁非常大于把孙膑诱骗到了魏国,然后派人监视他,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比他好,就陷害他通敌叛国,于是就对孙膑动了刑法砍去了孙膑的双足挖去了了他的两个膝盖,并且在他的脸上刺字,想使孙膑就此埋没于世间不为人所知,孙膑为了不再遭受迫害就开始装疯卖傻,睡猪圈吃猪食还大口大口地吃粪便,这下庞涓放下心来,认为孙膑是真的疯了。

[var1]

于是对他的戒心就稍微放了下来,知道真相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周游到魏国的墨子墨翟,他把孙膑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请求田忌救孙膑一命,田忌上报给了齐威王,齐威王立即下令给田忌无论用什么方式都要把孙膑救出来,希望他为齐国效力。

田忌偷偷潜到了魏国,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先用一个人装疯扮作孙膑,把孙膑换了出来,然后又快马加鞭的带孙膑回了齐国安顿好了他,等到庞涓发现的时候他们二人早就在千里之外了。

到了齐国孙膑受到了齐国很好的礼遇被封为上宾,齐威王很是欣赏孙膑的才华,最著名的要数在齐国的“田忌赛马”,这场比赛田忌跟齐威王比了多次,只有这次在孙膑的帮助下赢得了数千钱,这件事后孙膑在齐国就有了很高的威望。

[var1]

庞涓了解了实际情况后更加痛恨孙膑,但是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向魏王举荐去攻打赵国,庞涓带兵攻进赵国,赵国无奈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听从孙膑的建议任用田忌为将,来了一出“围魏救赵”成功了解了赵国的危机更是灭了魏国几乎一半的军队,气得庞涓火冒三丈,他知道有孙膑在自己就不可能有出路。

于是又开始作妖,怂恿魏王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国力弱小又跑到齐国去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建议,命田忌统兵孙膑指挥,这一次孙膑没有给庞涓任何活命的机会,交战战场上有棵大树,上面用墨汁写着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最后被齐军射成了刺猬。

孙膑名声再次打响也就是这一次,田忌和孙膑遭到了齐国丞相邹忌猜忌,他怕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夺了齐国的国政,于是设下圈套陷害田忌和孙膑,田忌和孙膑被免职逐出了朝堂。

[var1]

孙膑被免职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潜心修炼写出了那部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孙膑是孙子孙武的后代结合孙武的《孙子兵法》后人整合改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十六计篇章。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

说道三十六计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走为上计,其实最强的计谋是“瞒天过海”这个计谋才是最强的,被顺便放在了第一计。

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带兵打仗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进攻策略,用兵之道实际上就是一种诡诈之术,讲究的是心理,古代很多事情都运用了这种思想。

[var1]

“望梅止渴”是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张绣的时候发生的事,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无比曹军行至一片荒芜的地带,太阳的毒辣让大家本身就睁不开眼睛,酷暑难当的天气更是令人感到窒息,整个军队行进的速度不断地变慢,曹操心里急躁叫来向导询问,向导直言附近根本没有水源,可是曹操也是忍受不住了喉咙干渴,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快马骑到了一块高地上,高声地对已经非常懈怠的士兵说前面有片梅林,树上结着酸甜可口的梅子,只要大家赶快赶路过去就可以吃到,大家一听立马来了精神,舌头下也生出了许多口水,止住了自身的口渴,最终走出了这片荒原。

瞒天过海的还有就是大将薛仁贵对付自己的领导唐太宗,有一年唐太宗亲自出征征伐高丽,刚一上船的唐太宗顿时感觉很是眩晕,因为面对着茫茫大海,身经百战的士兵们都是心中害怕,太宗也是如此,大将薛仁贵清楚地知道唐朝士兵大多数都是没有经历过在海上战争的经验,面对着茫茫大海心里自然会产生畏惧,如果太宗这个时候也是很害怕的,不能以君王身份震慑他们,那么这场仗必然都不用打了,高丽会不战而胜,以后说不定脱离掌控,对大唐不利。

[var1]

于是为了消除唐太宗这种对大海的恐惧,他下令当地的渔民去海里抓一只海龟来,越大越好,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既然将军吩咐就照着开始做了,于是很短的时候熟悉海域的渔民便打捞了一只一百多斤种的大海龟,薛仁贵把海龟给了李世民跟他说这个海龟是海里的神龟,把它放在龙船上,船只有它的保佑,就可以稳稳地行驶了不会出什么事了,李世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海龟,听薛仁贵一说还真的以为这是真的神龟呢,于是放下心登上了龙船。

到了目的地船靠了岸,薛仁贵给李世民跪下请罪,说这只是普通乌龟,臣是怕陛下害怕影响士气才撒谎骗人的,请陛下恕罪,唐太宗一笑明白薛仁贵的苦心,并没有怪罪他,下了船后薛仁贵叫人把海龟放生了,这场大唐对高丽的战争以大唐最后取得绝对压倒性的胜利为结束,摧毁了高丽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而且这场亲征使得高丽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急速下降,国力日益衰退。

[var1]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合体再现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这话语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真正成熟的是明清时期,它是整个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最高体现,更是我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它融合了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孙膑的《孙膑兵法》,是两者结合的集大成者,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里面事无巨细地记载了战争过程的所有画面细节,从战争开始的准备,再到战争开始冲锋陷阵地指挥,孙武在对战争记事上将自己的所有经验全部展现在众人面前,而孙膑的《孙膑兵法》分为上下十五篇,经过专家确定上篇是原著为孙膑所著,下篇编撰方式有所不同,可能系后世弟子完成的,对于这15篇的著作更是对《孙子兵法》做了极大的补充和优化,这也让这两部旷日之作超越了兵法的范畴,可以从很多个方面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var1]

《孙子兵法》中曾有兵势篇的描述,说如果自家军队在打仗的时候没有气势,萎靡不振,这个时候就要带头的将领拿出榜样来,这样士兵看见将军都敢杀敢打一定会整理不好的情绪让自己变得气势如虹,就会更好的去拼搏。

《孙膑兵法》中擒庞涓篇更是运用了“围魏救赵”、“兵不厌诈”的技能,深入诱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连毛主席都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当下的科学真理。

[var1]

结语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人军事思想成熟的表现,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作战经验丰富,有了军功就是王道,孙武的一生波澜壮阔,孙膑的一生更是充满了传奇,两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编撰出来的两部兵法更是为后代的军事思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军事资料。

“瞒天过海”在三十六计中是第一计,“走为上计”是最后一计,但是还有些耳熟能详的技能在生活里经常发生“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无中生有、隔岸观火、顺手牵羊”等等,看似都是成语但都是计谋,现在的职场上更是每天都在上演,但是有一个计谋没有用成语解说就是我们熟悉的第三十一计“美人计”。日本一位学者逢屋千村曾经评价《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可惜日本没有能体会这一思想才在抗战时期挑起多数战争,使得全亚洲的人民如此受难。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技能在手”“善良在心”。

更多文章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楚和柏举之战,柏举之战越国打吴国,楚国衰败从哪场战役开始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

  • 为何老师从不说,孙膑田忌围魏救赵的后续?专家: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膑是怎么让田忌赢的,孙膑为什么要打田忌,田忌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var1] 人心是非常善变的,尤其是掌握至高的权力成为孤家寡人之后更是如此,刘邦、朱元璋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忌与孙膑两人“围魏救赵”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两人合作亲密无间立下了赫赫功勋,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最后受到了君主的猜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人被迫流亡他国,一人只能退隐深

  • 老师在课堂上,为何不说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太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是哪一课,对蔺相如的看法及评价

    和氏璧,一种极其珍贵的玉石,被我国古代王国视为“传国之宝”,乃是太平和强盛的象征。古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这里指的璧是普通的宝玉,而仅仅只是拥有这样的宝玉就已经是一种罪过了,更何况是玉石之中的顶级宝物——和氏璧呢? 而在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赵惠文王就在当时得到了和氏璧。本来这块和氏璧是楚国

  • 同样启用纸上谈兵者为将,刘邦用韩信对,赵王用赵括错,是运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韩信和赵括都是纸上谈兵吗,历史上的赵括纸上谈兵,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150字

    其实啊,答案在下面两人身上。[var1]首先说一下韩信的“纸上谈兵”,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也就是说,韩信与萧何见面后,也是侃侃而谈用兵之道,而萧何,并不清楚韩信的真实能力,只是听韩信在那说,就觉得韩信有才能。然后,就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了。刘邦这边呢,一

  • 从奇货可居到饮鸩而死,吕不韦为何会因为秦始皇30个字的信而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就变成投资公司,嬴异人就成吕不韦所投资的创业公司,共同的利益把两人紧紧绑在一起,即使是面对异人索取自己姬妾时,吕不韦仍然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异人,这一切都是因为吕不韦已经投资了异人,他已经没有退路,必须一条路走到底。[var1]吕不韦与嬴异人吕不韦运用一系列商人的手段,成功地将嬴异人推上了秦国太子

  • 当初魏国如果重用了这五人,统一天下的就没秦始皇什么事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把魏国灭了吗,秦始皇和魏国的关系,秦始皇时期魏国是哪里

    [var1]魏国的历史我们可能都不太清楚。但是说起来魏国名将奇才,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奇怪的是他们发迹于魏国,但是最后都选择了来报效其他的国家。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魏国错失的这五位人才。[var1]一、吴起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兵家亚圣。吴起一开始是投靠在魏文侯的麾下的,作

  • 三招排挤吴起,一计逼走商鞅,提防我们身边的“公叔痤”!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赶走吴起的公叔是不是公叔痤,商鞅和公叔痤的关系,吴起为啥没有商鞅有名

    比起后期横扫六合的秦国,其实前期的魏国才是公认的七雄最强。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就在名将吴起的统帅下建立了威震天下的魏武卒,吴起统帅魏武卒,对外“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打的秦国割地求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魏国是如何从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衰落的呢?其实魏国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