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楚庄王称霸

楚庄王称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74 更新时间:2023/12/16 10:15:42

[var1]

齐桓公争霸天下时,非常简单。

因为当时的天下,还处于海选之中,所以齐桓公只和楚国打了打太极,并没有真刀实枪的开战,就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争霸天下时,依然比较简单。

因为当时的天下,虽然已是四强并立了,但是这种格局,还没有完全充分,关键是,晋国的地缘非常理想;所以晋文公玩了一招诱敌深入,大败楚国一次,就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处于秦穆公的位置上,想起齐桓公、晋文公争霸天下的往事,肯定会羡慕的两眼直流泪。因为,齐桓公和楚国打打了太极,就可以成为天下霸主;晋文公和楚国打了一场胜仗,就可以成为天下霸主。

而秦穆公呢?曾扶立晋惠公上位,又扶立晋文公上位;关键是还大败过晋军,在战场上俘虏了晋惠公。但是,秦穆公距称霸中原的目标,依然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后来,晋文公死了。

秦穆公想趁机争霸中原。结果呢,让晋文公的儿子,上手就打了个乌眼青,数万秦军在函谷一线全军覆灭。

一年后,秦穆公又去打晋国,结果又让晋文公的儿子,打了个乌眼青。

三年后,秦穆公亲率大军进攻晋国,总算是胜了一场,但是也发现,这距离打穿晋国,还有十万八千万里。于是,终于放弃了争霸天下的念头。因为你连晋国都无法打穿,不要说争霸中原了,就是想进入中原,都是凶险万分的事,因为这需要穿过晋国控制的函谷关天险。

处于楚庄王的位置上,想起齐桓公、晋文公争霸天下的往事,肯定也会羡慕的两眼直流泪。因为,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也未免来得太容易了,而楚庄王这个霸主的地位,也未免来得太艰难了。

晋文公死后20年,楚庄王想争霸天下。于是晋楚大战,再次拉开序幕。

公元前608年,晋楚展开一场大战,楚国获胜。史称北林之战。

公元前600年,晋楚再次展开大战,楚国失败。史称柳棼之战。

公元前598年,晋楚再次展开大战,楚国失败,史称颖北之战。

公元前595年,晋楚再次展开大战,楚国获得胜利,史称邲之战。

楚庄王用了十多年时间,与晋国打了四场大战,两败两胜,楚国也是伤痕累累,才总算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齐桓、晋文、秦穆、楚庄之后,天下四强的老大们,再也没有出现过所谓的霸主,所以我们就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四个国家此后都衰弱了。其实呢,这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

后来,天下四强的老大们,谁也无法真正称霸天下,那是因为天下海选阶段早就过去了,淘汰赛也打完了。在这种背景下,无论哪一个国家想争霸天下,都需要和另外四强之一正面冲突;而四强之间的实力,整体而言没有质的差别,谁想打服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算因为机缘巧合打服了某一个四强,这种胜利,也难以长久维持,因为人家随时会翻过身再打你的;更主要的是,就算对方无法翻过身,另一个四强凑过来,你怎么办?在这种背景下,自然不会有什么公认的霸主了。

齐桓公的霸主的地位,为什么来得那样容易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齐桓公时代,天下还处于海选阶段。

秦国处于西部,根本无法参与中原争霸。在这种背景下,齐国想争霸天下,根本不用考虑秦国的态度。

晋国当时还处于打怪升级的阶段,虽然已是四强之一了,但是还没有心思与齐国争霸。在这种背景下,齐国想争霸天下,也不用太多考虑晋国的态度。

楚国当时虽然也是四强之一了,但是楚国在自己范围内,还没有打怪升级完成,所以也懒得与齐国角逐天下霸主。在这种背景下,齐桓公过去和楚国打打太极,只要玩的巧妙,就可以让楚国认输的。

从这层意义上,齐桓公这个霸主地位,与其它晋文、秦穆、楚庄相比,实在太水了。

晋文公称霸中原时,西部得应付强秦,南边得应付强楚,都摆平了,才能算是实现了称霸天下。

秦穆公想称霸中原,首先得把晋国摆平了。而双方的地缘关系决定,晋国绝不可能对秦国彻底低头的。所以秦穆公一生,与晋国打了四场大战,期间扶植过两个晋国老大,还俘虏过一个晋国老大,还让晋国送太子当人质,但是依然无法真正把晋国摆平,而无法摆平晋国,争霸天下的梦想,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

秦国虽然从未称霸过天下,但是秦国作为天下四强之一,而且曾把晋国打得那样狼狈,所以历史也给了他一个安慰奖,所以秦穆公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称霸天下时,那是与晋国硬桥硬马的打了10多年,打了四场仗,败两场,胜两场,才算取得了霸主地位。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最为拉风了。

为什么呢,还是因为齐桓公时代,天下处于海选阶段,所以他不用跟头把式的,与其它三强疲于应付,面对那些中原小国,自然是出尽风头。

但是晋文、秦穆、楚庄,显然没有这样潇洒了。

比如,晋文公牛X无敌,但是,晋文公是秦穆公武装支持上位的;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当年秦穆公不支持他,他狗屁都不是。

再比如,秦穆公牛X无敌吧,却让晋文公的儿子连败两场,疼得大呼小叫。

再比如,楚庄王牛X无敌吧,让晋文公的孙子,也是连败两场,只是楚庄王咬着牙,打胜了最关键一场战争。终于取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这个人,比较传奇。

楚庄王上位时,楚国比较混乱;而且楚庄王比较年少,所以上位初期,他一直比较隐忍。

支持他的人,看他迟迟不动手,就给他出了个迷语。总而言之,有一只鸟,三年了,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啊?

楚庄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回去等着吧。

关键是,隐忍三年的楚庄王,说动手,就动手,直接以全新的姿态、霸气十足的站在了历史舞台正中央。

一个春秋五霸的称号,一个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成语典故,楚庄王在春秋历史上,想低调也难啊。

当然了,我前面的章节已过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秦国不是一天建成的,晋国不是一天建成的,楚国也不是!

楚庄王的爷爷、老爸,都是传说中的狠人、恶人。

楚庄王的爷爷是楚成王。楚成王在位期间,先后灭了周边八个国家。它们分别是,弦国、黄国、英国、氏国、柏国、房国、道国,夔国。

楚庄王的老爸是楚穆王。楚穆王更是狠人、恶人。因为他把老爸整死后,才爬上了楚国老大之位。楚穆王在位期间,又先后灭了周边七个国家。他们分别是江国、六国、蓼国、蒋国、群国、舒国、鄀国。

楚庄王上位时,已拥有了足够争霸天下的资本。所以,才能与晋国硬桥硬马的打了四场战争,虽然中间连败两场,但是依然能继续再战,并且取得天下霸主的地位。

当然了,楚庄王的这种霸主地位,并不牢固,因为他并不能改变秦晋齐楚四强并立的格局;也不能改变晋、楚争霸的格局。

更主要的是,楚庄王可以大败晋国,绝不是简单的因为楚庄王比晋景公(当时的晋国老大)更神功无敌,而是因为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对楚国比较有利。

总的来说,进入四强争霸的格局后,真正公平的单挑,已不复存在了。因为周边大国的态度,常常就可以决定胜利。

最简单而言,晋国和楚国打仗的时候,秦国、齐国只要对晋国流露出非常不友好的态度,即使他们一直按兵不动,晋国也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你说晋国在秦国、齐国两线,该留多少军队呢?

在这种背景下,晋国是与楚国,表面上一直在单挑,但是晋国却需要分出一只手来应付秦国、齐国。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晋国接受了楚庄王称霸天下的事实后,就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了东方的齐国;于是拉开了齐国被吊打的序幕。

更多文章

  • 张献忠养子求封秦王, 明朝臣子刻了一个假印骗人, 因此丢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末张献忠称帝,张献忠湖广填四川,打败张献忠的女将

    [var1] 孙可望 1647年,孙可望在张献忠战死后率领大西军余部进入云南,平定了土司沙定洲叛乱,又收服了世守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以及明朝兵道杨畏知,而且作用十余万兵马,成了云南省的实际主人。1 钱邦芑欲联合孙可望,为其求封公爵1648年,明朝四川巡按钱邦芑见孙可望率领的大西军兵强马壮,想拉拢大西军

  • 孔子后裔请求不剃发, 用传统冠服祭祀孔子, 多尔衮如此批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孔子的服饰特点,孔子后人有没有剃发,孔子传统文化服饰

    [var1] 1645年6月形势图 虽然各地的汉族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发和冠服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都告失败。而一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和士绅也希望能够通过各种理由免受“剃发”之苦,但是无奈多尔衮对剃发极为重视,将其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所以几乎无人可以幸免,很多人甚至因为“剃发”之事

  • 吕不韦为何要明知故犯,即使你看懂了,为什么做事还是会重蹈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不韦最后死之前说了个秘密,吕不韦是好还是坏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闻名世界

    [var1]吕不韦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很好,不愁吃穿,不愁将来,但是对于当时对于身份低贱的商人来说,能够跻身上层主流圈里,那才是人生一大快事,也是他一生的梦想。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负才华,而且才华在自己的手里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既然正在实现又有几个人能放手呢?吕不韦总是

  • 曹魏作为三国时期最强的国家 魏国究竟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魏时期的魏国是现在哪里,魏国为什么叫曹魏,三国魏国为什么是第一个灭亡的

    可能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还有些人比较陌生,但若说曹操,想必没有什么人是不知道的吧!而魏国的奠基者就是曹操。[var1]曹操原本只是东汉的一个臣子,当然,他终其一生也没有逾越这个界限。但是他却为他的后代们铺好了路。他在世的时候,几乎已经将军事大权都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不过,他不像被人安上“乱臣贼子”的

  • 三十六计最高明的一计!孙膑放在第一计,可众人却只记了最后一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十六计里的孙膑的一生,三十六计无中生有孙膑如何化解,孙膑的三十六计是哪三十六计

    几年的深山学习枯燥又乏味,正巧庞涓听闻魏国正在招贤纳士,庞涓觉得自己已经学业有成了,可以下山历练就去了魏国开始了他高官厚禄的生涯。[var1]《孙膑兵法》的问世孙膑和庞涓总是有点仇恨在身上的,先是鬼谷子的偏爱,除了毕生所学的兵法倾囊传授给两个人后,给孙膑加餐把一卷兵法残卷偷偷给了他,庞涓知道后激起了

  • 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献技完璧归赵,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故事蔺相如完璧归赵,赵国蔺相如之死,大秦帝国蔺相如完璧归赵

    而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出现与建立却象征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的初次统一,不仅仅将六国一统,更整合同化了货币、文字与思想观念。但这样的统一势必不易,因为六国之人各有各的习俗、各有各的观念,各国子弟、王公大臣也都不甘做亡国奴,不愿成为他国附庸,于是各路英雄为民请命、揭竿而起。乱世之中,英雄的无畏便成为了时代

  • 比商鞅早80年变法,夺秦国12土地,因后期重用儒家而衰败的大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鞅变法时的秦国版图,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为何能让弱秦变强秦

    各个国家之间的纷争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一直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科学技术远没有这么发达,国家发展依靠的基本上就是农业,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且农民基本上是看天吃饭。后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国力大增,为后续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商鞅并不是战国时期改革的第一人,比商鞅早80年就有李悝变法,魏国因此也

  • 公孙衍曾为秦国“相国”,被迫离开秦国到魏国,为何终身反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公孙衍离开秦国后最后回秦国了吗,公孙衍什么时候加入秦国,秦国公孙衍怎么退的

    正因为战国时期这种没有国家观念的意识,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人才不断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流动,只要人才能在某个国家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获取他所需要的政治地位和物质财富,这个人才就会效忠哪个诸侯主。比如吴起,先是以杀妻获得在鲁国效忠的职务,当在鲁国因为受到嫉妒待不下去时,白起去了魏国,为魏国奉献20多

  • 楚国2:差点让楚国灭亡的柏举之战在何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吴楚和柏举之战,柏举之战越国打吴国,楚国衰败从哪场战役开始

    楚文王开疆拓土到淮河上游,楚庄王时期直逼中原,楚共王时期势力已达洞庭湖,此后吴国东迁。晋国为了遏制楚国,支持吴国发展军备,吴国自此才与中原诸侯接触。伍子胥逃到吴国后,采用扰楚疲楚战术。而楚国也支持越国,达到牵制吴国的目的。楚国自灵王后已失争霸中原之心,应该跟吴国壮大有关。在楚灵王、平王、昭王时期,楚

  • 为何老师从不说,孙膑田忌围魏救赵的后续?专家:代价实在太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孙膑是怎么让田忌赢的,孙膑为什么要打田忌,田忌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var1] 人心是非常善变的,尤其是掌握至高的权力成为孤家寡人之后更是如此,刘邦、朱元璋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田忌与孙膑两人“围魏救赵”的故事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两人合作亲密无间立下了赫赫功勋,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最后受到了君主的猜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人被迫流亡他国,一人只能退隐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