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剧照)
1、司马懿跟曹氏三祖周旋
司马懿出身世族大家,年轻时就才高志大。他先被举荐为州郡的属官,曹操知道他的名声,要召他到身边任职。司马懿不屑做曹操的幕僚,托病不应召。曹操强制征他为文学掾,他从此开始了跟曹操的合作。曹操还让司马懿辅佐太子曹丕,从此司马懿跟曹丕关系日密,成为最受曹丕宠信的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后来曹操发现司马懿绝非池中之物,且有狼顾之相,提醒曹丕此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曹氏家族事务。但曹丕太信任司马懿了,竟然没有听进他老爹的话。后来司马懿勤于职守,并未干预曹家的事务,曹操才放下心来。殊不知此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他决不会锋芒毕露。曹操不知道司马懿是一个善于隐藏自己的人。
曹操死后,司马懿负责治丧,并亲自护送曹操棺椁回邺城。后曹丕称帝,司马懿更受曹丕信任,因为司马懿是力促曹丕称帝的人。曹丕两次伐吴,都让司马懿留守许都,曹丕称司马懿就是自己的萧何。曹丕临死,任命司马懿和曹真、陈群、曹休同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曹睿。
曹睿继位的时候已经23岁,是成年人了。而且曹睿也颇有一套,他在位期间,派司马懿、曹真等人打败了吴蜀两国的多次进攻,他还平定鲜卑,灭了公孙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而且曹氏集团还有曹真、曹休掌握大权,曹操的老班底还在,司马懿在朝中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不敢贸然行动,他继续隐藏自己。因此在曹叡死的时候,他八岁的儿子曹芳继位,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重臣。这次托孤大臣除了司马懿,还有一位曹门重臣曹爽。曹叡的这种安排颇有讲究:万一司马懿有不轨行为,还有曹爽牵制;当然司马懿也能起到牵制曹爽的作用。
(这么点小孩托付给司马懿,看着都让人心疼)
2、司马懿跟诸葛亮对阵
司马懿跟诸葛亮有过两次对阵,一次是231年,一次是234年,这两次都是诸葛亮主动北伐,司马懿带兵迎击。对第一次对阵,《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出入很大,《晋书》说司马懿大败蜀军,俘斩上万人。而《资治通鉴》却说司马懿被蜀军大败,诸葛亮以粮尽退兵。但不管怎么说,蜀军最后都以退兵收场。
234年的对阵,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蜀军因为后勤补给困难粮草不足,但求速战,但司马懿坚闭营门不出,诸葛亮用尽办法,最后甚至送给司马懿妇女的服饰,以此激怒司马懿,逼其出战,司马懿的部将都受不了了,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假装向朝廷请示,朝廷派来辛毗担任军师,杖节站立军门,蜀军前来挑战,司马懿假装要迎敌,但走到军门看见辛毗,就只好退回。其实司马懿是演戏给部将们看。
(诸葛亮虽善谋,却不如司马懿善于隐忍)
司马懿靠着超强的隐忍功夫,跟蜀军消耗时间,诸葛亮无奈。最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死前安排部队有秩序撤退,司马懿的部将提出追击蜀军,司马懿却以“穷寇莫追”为由收兵还朝。这事被人耻笑为“死诸葛走生仲达”。其实这同样表现了司马懿隐忍的一面:面对强大的对手,他不被表面的小利诱惑。
3、司马懿跟曹爽争权
曹芳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朝廷大权掌握在司马懿和曹爽的手中。曹爽是曹真之子,曹真是曹操养子,当然养子也是子,属于曹魏宗室。既然是宗室,曹爽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宗室的身份反而害了他,他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专政擅权,大肆敛财。他为了树立威名领兵讨伐蜀国,司马懿反对也无用。结果他被蜀军大败,士兵死伤惨重,丢弃大量作战物资,给魏国经济造成巨大打击。
他还把郭太后迁到永宁宫软禁起来,很多朝廷大事他不跟司马懿商议。司马懿也不跟他争,反而在家装病。他派去刺探司马懿病情的人,回来告诉他司马懿几乎成了死人一个,曹爽更加有恃无恐。就在曹爽放下心来,跟弟弟曹羲带着曹芳去高平陵祭奠先帝的时候,司马懿在京城发动政变,曹爽兄弟主动投降,司马懿对曹爽灭三族。从此司马懿独掌朝廷大权。曹魏政权实质上已经落入司马懿之手。
(曹爽除了宗室身份,哪一样能跟司马懿斗)
司马懿即使掌握朝廷大权,他也没有篡夺曹魏的政权,他要学曹操,继续隐忍,甚至到他死后,他儿子司马昭继承他的权位,司马昭也没有篡位当皇帝,司马昭继承了他老爹隐忍的基因!到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撕下最后的遮羞布,改魏为晋。司马氏家族的隐忍功夫真是做到家了!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不愧为韬晦大师,他把隐忍功夫做到了极致,可以说隐忍已经成为他智慧的一部分。他靠隐忍熬死了魏氏三祖,又熬死了强大对手诸葛亮,还把朝中的冤家曹爽迷惑地丧失了警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氏集团的江山是熬出来的,忍出来的。
作者:土老帽
参考文献:
司马光:《资治通鉴》
陈寿:《三国志·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