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死后,后主不让他在成都立庙,阿斗对相父到底什么态度

诸葛亮死后,后主不让他在成都立庙,阿斗对相父到底什么态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378 更新时间:2024/1/15 19:52:34

然而并非所有蜀国人都对诸葛亮感恩戴德,比如后主。他虽然无能,毕竟也是个皇帝,对权力的独占性、排他性与别的皇帝是别无二致的。

诸葛亮的专权程度,在三国时代非常高,除了曹操、司马昭这种篡逆之臣,魏吴二国的丞相几乎无人望诸葛亮之项背。后主对这种情况也很无奈,他酸溜溜地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意思是,政务统统由诸葛亮处理,我这个皇帝只管管祭祀的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皇帝的职责分出去一半,后主的心理阴影其实挺大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后主对诸葛亮的真实态度到底如何呢?

毫无疑问是相当复杂的。

诸葛亮执政,后主起初不会有什么怨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野上下大事小情,中外臣僚将佐的任用,全出于诸葛亮,后主全无措手之处。而且,诸葛亮将同是受先帝托孤的大臣李严废黜,后主肯定是有想法的,只不过畏于诸葛亮的权威,且诸葛亮又十分忠诚,没有震主之危,故而后主一直隐忍了下来。

但诸葛亮一死,后主的情绪和怨念便全部表露出来。

其一表现在禁止朝臣奔丧。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北伐军中。消息传到成都,无论士庶皆大为震惊悲伤,许多人都说要去汉中吊祭诸葛亮。后主听说诸葛亮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大概感觉诸葛亮死后都不受自己控制,脸上很无光,对朝士们急于奔丧的行为很反感。再加上国中丞相新丧,魏延杨仪又发生矛盾,内外局势出现巨大扰动,朝野诸臣都丢掉手头事务去汉中,也不利于稳定局面。后主便下诏成都的大小臣僚一律不得去汉中奔丧。唯独益州名士、劝学从事谯周因为跑得快,抢在诏令下达前离开了成都。可叹后主用这样的小小心机对待亡故之人,真是令人齿冷。

其二是为诸葛亮立庙之争。诸葛亮安葬后,蜀人无不追思,民间多有为诸葛亮立私庙进行祭祀的。立私庙为祀,是东汉以来的社会风俗,不仅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大德,即使稍有功德于地方的一般人物,也经常有百姓为之立庙图形,岁时进行祭祀。

后主发现这一情况后,又无情地下诏禁断。一般来说,民间搞一搞野祀,顶多是不合乎礼制,并不会影响到什么,也不会因此酝酿出道路以目的政治逆反事件,朝廷没有理由干涉。诏令下达后,民间为诸葛亮立的庙都被捣毁。然而有形的庙能毁掉,民众心里的庙却毁不掉。他们依然在岁时节令之际,在野外或道路上为诸葛亮设祭。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蜀汉就诸葛亮一个贤人,民众只认诸葛亮而不认后主。百姓这种行为,其实是社会文教落后条件下对强权的一种盲目崇拜,寄托了一种希图贤明之士佑护生民的理想。

后主这道令人寒心的诏令,不仅对不起诸葛亮二十余年鞠躬尽瘁,也严重伤害了朝野士庶的心。故而有些官员出于良心向后主上奏,不如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座官庙,听由士庶致祭。

后主本就对诸葛亮自作主张葬于汉中耿耿于怀,这个建议无异于火上浇油,他断然将之否决。

围绕已故丞相的丧葬祭祀问题大动干戈,真真切切地反映出后主内心的纠结与怨怼,他或许没有胆气像西汉宣帝那样,对武帝的顾命大臣霍光搞事后清算,毕竟诸葛亮在主相之职分上还是比较讲究的,既没有像霍光一样随心所欲地废立皇帝,也没有像霍氏一门公侯尽逞私欲。对诸葛亮清算,于公于私,都有累于统治权威。

然而如果祭祀问题一直这么僵持下去,也会影响到后主的名声。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揣准后主的心理,上书建议在汉中沔阳为诸葛亮立庙,一来可以禁绝民间野祀,以正肃朝廷的礼制,二来可以照顾天理民心,不至于落下冷落功臣的口实。后主这才同意。

其三是罢废丞相之职。诸葛亮在刘备时便拜官丞相,不过彼时权柄在主,诸葛亮不过是佐臣的身份。但刘备死后,诸葛亮以受诏辅政的身份得以开府治事,权力一夜之间急剧扩张。

开府的意思是诸葛亮可以单独建立一套行政班子,并以此为基础掌握全部权力,皇帝则沦为不问庶务的虚君。这在古代封建制度发展史上是一种倒退。丞相的职权,自汉武帝时代已经逐步退缩,皇帝通过组建秘书班子伸张皇权,国家权力构成模式从主相二元分野向皇帝一元化统治转变,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发展的。西汉中期以至东汉一朝,都没有出现强势如诸葛亮这样的超级丞相。

后主对这种情况非常无奈,等到诸葛亮死了之后,他再也不敢将大权假手于人。他罢丞相之职,诸葛亮推荐的继任者蒋琬仅被任命为尚书令,虽说实际相当于丞相,权力却已无法与诸葛亮同日而语。

尚书令也有下属机构尚书省,但尚书省是皇帝的内朝机构,不像丞相府是丞相的直接下属,权力范围不同。

诸葛亮之后,蒋琬、费袆、姜维等人相继秉政,但多数时间都是三人或两人分掌大权,一人专政的局面再也没有出现。特别是姜维执政时期,后主纵容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向后主上书一言不慎,竟然十分畏惧,可见彼时后主的权威已经相当强了。

后主虽然终于摆脱了诸葛亮的影响,摆脱了那份无法言说的怨念,可是没有了诸葛亮的庇护,他终究没有摆脱亡国的命运。

子之悲,如黍离之伤、蹇叔之哭,皆为国也。

庸人之悲,但计于身,而损乎公。正后主之谓也。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前大叫:庞德公救我!此人是谁?为何后世无人知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诸葛亮死时为何大喊庞德救我,诸葛亮死前喊的庞德公是谁,诸葛亮死前高呼庞德公

    其实在三国发展成这个局面之前,蜀国的庞统早就死在了落凤坡。所以按照时间来算,这个庞德公一定不会是庞统。而这位庞德公的真正身份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他与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结交众多能人,他也对这些人的能力进行了分析,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

  • 此人不愧是韬晦大师,熬死魏氏三祖,独掌曹魏大权,依然韬晦如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上真正的曹魏将领,曹魏最厉害的十个人,曹魏最有远见的将帅

    (司马懿剧照)1、司马懿跟曹氏三祖周旋司马懿出身世族大家,年轻时就才高志大。他先被举荐为州郡的属官,曹操知道他的名声,要召他到身边任职。司马懿不屑做曹操的幕僚,托病不应召。曹操强制征他为文学掾,他从此开始了跟曹操的合作。曹操还让司马懿辅佐太子曹丕,从此司马懿跟曹丕关系日密,成为最受曹丕宠信的人。(螳

  • 曹操杀人后说了句什么话?陈宫大骂他无耻,并与其分道扬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真的不舍杀陈宫吗,曹操与陈宫对话完整版,新三国曹操对陈宫说的话

    董卓入京后开始在朝廷专权,当时曹操还是个爱国青年。为了除掉这个祸国殃民的家伙,曹操是“舍得一身剐,也要把老贼拉下马”。结果在刺杀董卓的过程中,曹操却意外失了手。曹操虽然不怕死,但也不想做无谓的牺牲,所以开始了逃亡之旅。董卓大怒,下令各州郡捕捉曹操。曹操在逃到中牟县时,被当时的县令陈宫所捉。陈宫佩服曹

  • 韩信令人不得不服的淮水之谋,瞬间吞噬项羽20万大军,惨叫声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信最可怕的一条计策,韩信是用什么方式打败项羽的,韩信是如何击败项羽的

    韩信得到重用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激战一番后,败下阵来。因双方实力相差较大,硬打肯定吃亏。刘邦为此苦恼不已,但此时萧何却建议刘邦重用韩信。刘邦将信将疑,将韩信封为大将军,韩信感激之下,亲率大军反击楚军,并在山西将楚军打败。如此才能令刘邦大为惊喜,之后,刘邦继续派韩信出战。韩信率军南征北战,一路打

  • 姜维北伐最大受益者竟是蜀汉的囚犯?只要北伐就大赦,罪犯笑哈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大将军姜维北伐,姜维死后面对蜀汉重臣,姜维北伐对蜀汉有利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季汉,那就是:北伐!)北伐,是季汉集团最壮烈的赞歌,从诸葛亮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到姜维矢志不渝九伐中原,这段历史有着太多金戈铁马和振奋人心的故事。(六出祁山的诸葛亮,真正做到了为季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许有人会批评季汉穷兵黩武,白白的耗费自己的国力,但丞相的《后出师表》就点明了季汉

  • 刘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把他4个儿子的名字连起来读,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刘备有哪三个儿子,刘备四个儿子谁最厉害

    三国时期,有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领导者,又有诸葛亮、周瑜这样的谋士,甚至连优秀的武将也是颇多,可以说数不胜数的英雄在这个时代诞生。要说三国时最为可惜的便是刘备了,大业初成时已年近半百,虽然有诸葛亮这样的一代谋臣,和张飞关羽这样实力强劲的武将,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伟业。值得一提的是,刘备曾经有四个儿子

  • 此人追随刘备20多年,吃尽苦头,为何即将享福时却选择背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一生投奔过几个人,追随刘备的五位名将,刘备是怎么和他反目成仇的

    这位跟着刘备吃尽了苦头的人便是糜芳。糜芳祖辈世代经商,积累了丰厚的家产,家中奴仆上万,可以说是一方豪强了。他与哥哥麋竺最早跟随的是徐州牧陶谦,陶谦病逝后,糜芳兄弟俩于兴平二年开始追随刘备。可能是命不好,糜芳自从开始追随刘备,刘备便屡战屡败,一直颠沛流离。如建安元年,刘备在下邳被吕布击败,糜芳随刘备逃

  • 西汉治国策略的改变,对于游侠群体生存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西汉游侠有哪些特点,西汉治国策略,西汉游侠衰落的原因

    “游侠”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韩非自》中“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记载,司马迁称其为“其形虽不轨于正义”而具有力挽狂澜、杀身成仁、兼爱天下游走于社会边缘的一股社会力量。他们大抵来源分化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等“士”阶层,他们具有不为社会制度约束的“游离性”,却骨子里又有受传统道术束缚而具有“义”和“

  • 汉武帝的推恩令削藩十分成功,建文帝作为后来者,为什么不借鉴?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武帝一纸推恩令顺利削藩,推恩令汉武帝削藩,建文削藩的真实原因

    后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也从此消失。可以说,朱允炆之所以丢掉皇位,与他削藩的举动有很大关系。有人就感到很奇怪,削藩并非明朝独有。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父子便实行过。而且汉武帝的“推恩令”效果很好,为何朱允炆不借鉴一下呢?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建文帝不用“推恩令”的原因。首先,时代背景不同。汉

  • 刘备一贫如洗,却能一步步建立蜀汉,巨额的军费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靠什么维持军费开支,蜀汉刘备有多强大,正史上刘备是怎么白手起家的

    其实,刘备的军费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获得。第一个渠道就是豪族、富商的支持。我们知道刘备是在涿郡起兵的,他的第一支队伍就是中山富商张世平、苏双赞助的。他们可以说是刘备起兵时最大的赞助者,他们给了刘备“创业”的第一桶金。此外,刘备还获得过豪族们的支持。这些豪族们给予刘备的不仅是军费,他们甚至还向刘备提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