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559 更新时间:2024/1/2 22:13:10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登基称帝之后,为给关羽报仇,发兵三万,再加上沙摩柯的蛮夷军队,总计五万余人,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东吴杀来,其间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孙权求和向刘备求和不成,令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五万兵马抵御刘备的进攻。随着战争的深入,刘备集团攻势渐渐地减弱下来,孙权趁机派遣了陆逊作为大都督出战,双方在夷陵地区展开了决战,刘备的军队由于水土不服,长期作战士气低落,最终被陆逊击溃。

此战蜀汉四万中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沙摩柯部武陵蛮军一万同样全灭,黄权部江北军约两万人投靠曹魏,再加上其余部队的损失,东吴方面宣称此战共俘斩蜀军八万人,虽可能有所夸大,但对新生的蜀汉政权之重创,确令其元气大伤,也注定了蜀汉从此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和最终覆亡。

直接导致了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几年中都没有恢复实力。南中地区从公元223年开始叛乱,蜀汉一直到了公元225年才有能力平叛,这也说明,在夷陵之战爆发3年后,蜀汉才恢复了进攻能力。

刘备到了白帝城之后,赵云等人的部队来都来到驻扎,准备防备东吴的进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孙权竟然给刘备送来了求和信,主动地请求重归于好。

让人不解的是,东吴已经击垮了刘备的主力,为何不趁虚而入消灭刘备,反而要给刘备求和呢?

《三国志》中称孙权畏惧刘备屯兵在白帝城,这个说法证明,孙权求和因为害怕刘备再次发动战争,毕竟夷陵之战刘备只是带了一帮年轻的将军,没有带着诸葛亮和赵云。

孙权在主动求和的时候,并不知道蜀汉的情况,认为蜀汉还有进攻能力。其实这时候的蜀汉,充其量只能自保,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动像样的进攻了。

蜀汉也确实集合了一定数量的军队,赵云的接应部队已经驻扎在永安,刘备又收拢了一些残兵,最起码还有一两万人,这些人进攻东吴是不可能了,防备东吴还是没问题的。

经过这场战争,东吴的损失也不会太少,本身夷陵之战双方是5万人打5万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的进攻军队充其量能够有3万多人。如果仅仅考虑两国交战的话,刘备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东吴进攻刘备,即使不能取胜,也不会被刘备反攻,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战争。

可是三国是三足鼎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看到其他国家坐大。孙权看不惯刘备坐大,袭击了关羽,曹魏同样也不想看着孙权坐大。

几乎在夷陵之战结束的同时,曹丕就已经准备对孙权的进攻了,曹丕亲自带领着十几万军队分三路进攻东吴,想要趁着东吴实力减弱的时候,一口气消灭东吴。

如果这时候东吴还和蜀汉在战争状态,那么肯定会有几万主力部队被牵制在蜀汉边境上,曹丕进攻的时候,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

可对孙权来说,他就要全盘考虑了,就算刘备没实力进攻,但在曹丕3路南下的紧急时刻,凡事总要预防万一,这万一孙权全力对付曹丕,而一旦打的时间长了,刘备派几千人从长江来恶心一下,怎么办?

要知道历史上,曹丕此次南下,从222年9月开始,一直打到223年3月,战争持续差不多半年时间,所以222年10月-11月,孙权通盘考虑后,主动派人去刘备那里试探,是很正常的行为。

孙权虽然是主动求和,但是在战争时期已经占够了便宜,他也明白刘备是一个枭雄,绝对不会低三下四的求和,只有自己放低身价,才能够获得和平。

刘备答应议和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一直在白帝城训练军队,可能是准备再一次进攻东吴。只是刘备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征战了,到了夷陵之战打完一年后,刘备就去世了。

刘备去世后,掌握大权的诸葛亮立刻派人去东吴再一次商量议和的事情,这次议和东吴和蜀汉才真正的实现了绝对和平。求和对于东吴和蜀汉都有好处。这次求和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东吴和蜀汉都没有再发生争斗。

曹丕的三路伐吴,因此也就注定无疾而终了。

最后,曹丕的三路伐吴,成就了吴国一个名将的名声,那就是防守江陵城的朱然。面对夏侯尚、曹真、张郃的围攻,朱然靠五千军队,在孤城孤城里坚持了半年。让曹丕不得不在长江涨水之前退兵。

对于这一战,史书号称''以胆为守,扼敌咽喉''。此后,朱然一战成名,成为魏国在荆州最可怕的对手,还曾发动北伐,司马懿亲自出马才挡住他。朱然地位一路上升,最后成为吴国大司马,儿子娶了孙权的女儿,成为是吴国中期地位仅次于陆逊的将领。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更多文章

  • 同样是顶级谋士,张良和范增究竟差距在哪?为何范增失败那么彻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范增和张良的关系图,范增和张良智谋谁厉害,历史上张良和范增谁的谋略更厉害

    范增跟错了刚愎自用的项羽,张良跟对了知人善用的刘邦!范增作为项羽的谋士,其实他的许多建议都是没有被项羽采纳的。最著名的就要说鸿门宴了,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让其杀掉刘邦,以绝后患,均被项羽视而不见。更可气的是项伯,当范增让项庄借着舞剑的机会刺杀刘邦的时候,项伯竟然暗中相助刘邦,后来让刘邦侥幸逃脱。作为首

  •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不跟刘备去伐吴,刘备伐吴诸葛亮怎么劝不了呢,假如刘备伐吴成功

    汉合起来尚不及曹魏,两家再起兵端闹不和,自然有鱼蚌之害,得不偿失。蜀汉不少朝臣谏阻刘备,也许诸葛亮也会谏阻吧,但都没有谏阻得住,刘备悉起精锐伐东吴,最终招致夷陵之败。事后诸葛亮在为什么没及时阻止刘备伐东吴一事上,只说了一句,如果法孝直在,必不令东行。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说呢?诸葛亮为何就阻止不了刘备伐

  • 为什么萧何能看出韩信国士无双,而项羽刘邦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邦萧何和韩信哪个厉害,萧何和韩信与项羽是什么关系,韩信与萧何谁对刘邦更重要

    在项羽一方的时候,韩信没背景,也没有漂亮的履历,更不是项羽的嫡系,所以根本不信任韩信的项羽对他的建议种种是丝毫不在意的,他一个打一群,不需要建议,对他有意见的,他一群打一个,也就不再有那么多意见了。项羽表面上对自己人非常仁慈,但是涉及到加官进爵、真金白银的赏赐方面是非常吝啬的,这一点不止韩信,所有人

  • 为何韩信能忍胯下之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韩信为什么能忍胯下之辱,韩信忍受过胯下之辱吗,如何看待韩信的胯下之辱

    从这些成语典故中就能够看到韩信这个历史人物到底有多重要。可是他最后的结局却是不好,他以谋反的罪名,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有些不好。就连说“胯下之辱”这个成语时,就会想到韩信是一个连尊严都可以放弃的人,这就是说放弃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他的内心深处就是一个胆小鬼,这也是他这个人做事没有底线的

  • 为啥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比一比才知道汉寿亭侯到底有多金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和汉寿亭侯哪个好,关羽为何看重汉寿亭侯,汉寿亭侯关羽怎么样了

    受封时间: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受封这汉寿亭侯爵位是大致是在建安五年,200年。这一年,曹操东征刘备,俘虏了关羽。在三国演义上表现为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虽然说关羽降汉不降曹,但关羽身在曹营,为受封创造了条件。受封原因:诛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建安五年,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发生了

  • 五子良将之首张辽,曹操和曹丕对他的态度分别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辽的个人资料,张辽曹操,张辽和曹操有哪些故事

    曹洪曾经是曹操的心腹爱将,曾经救过曹操一命,是曹家的大恩人。而曹丕仅仅是因为私人恩怨,就差点杀死了这个自己家的恩人;夏侯尚是曹丕的铁哥们儿,本身也是相当有实力的人,曹丕为了宗室女子出气,杀死了夏侯尚的爱妾,最终导致夏侯尚郁郁而终;张绣在曹操麾下下时立下很多功劳,却被曹丕吓到自尽而亡,更有于禁辛辛苦苦

  • 为何蜀国在诸葛亮历史之后又存活了29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小编觉得任何成功的现象都是有着一定的因素的,总体来讲可以用“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去形容,那么蜀国在本来大家认为失去了这么多顶梁柱绝对会垮去的时候,却毅然决然的又挺立了起来,且存活了这么久,真的让人无限佩服。那么这么多让人心系的故去英雄们都是谁呢?小编在这里可以帮助大家回味一下,无疑就是刘备,关

  • 为蜀汉奉献了一生的姜维算不算忠心赤胆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蜀汉姜维地位有多高,蜀汉后期姜维近况,蜀汉最强大将姜维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太守马遵疑之可以分析出姜维衷心的是汉室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兵出祁山的时候,作为官拜中郎,天水郡参军的姜维和当时的天水太守马遵一起在各地巡查途中,得到蜀军前来攻打的消息,太守马遵不是赶紧阻止力量防御,反而是先怀疑上了和自已一起巡查的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有疑心,扔下

  • 为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的陆逊,堪比周瑜,终被权利引火烧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陆逊与周瑜,吴国重臣陆逊有多厉害,陆逊对东吴的贡献

    但是在当时,老百姓的眼中除了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之外,能得到他们称赞的就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诸葛亮。最后这一位想必大家心中可能会有很多的人选。这个人绝对是你们所想不到的,他就是陆逊。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除了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之外,能够在其中的就只有他们两个了。就孔明来说,他在蜀国

  • 为何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刘禅不听话,便取而代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原话是“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当然有权术成分,主要是打感情牌,指望用道德约束诸葛亮走到篡逆这一步。从另一方面看,人死如灯灭,刘备其实也管不了身后事,于是他退而求其次,说这话留一个因果:假如事态真发展到那一步,诸葛亮可以摆明说先帝有言在先,这样大家对夺位的反弹会小一些,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