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还有能力不顾一切地“深入”邯郸毁灭赵国吗?

在长平之战后,秦国还有能力不顾一切地“深入”邯郸毁灭赵国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272 更新时间:2023/12/17 6:46:56

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没能乘胜追击破灭赵国,这被视为战国末代的一个“遗憾”。

可问题来了,在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大量赵国精锐主力后,秦国真的还有能力不顾一切地“深入”邯郸毁灭赵国吗?

[var1]

其实长平之战后秦国可以灭掉赵国,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战国末期的天下局势并不是“赵、秦”两国对垒那么简单,还涉及了其他国家的利益斗争,秦国不敢孤注一掷,赵国也没有表面上的那么“不堪一击”。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爆发矛盾,前者欲要一战竟全功,派兵包围赵军主力,一决生死。

而一开始的赵将是另外一个战神,是赵奢之后的赵国屏障廉颇,廉颇一生行事虽然有些鲁莽,但是面对包围,“固守”是最好的办法,一时之间,秦军补给、士气接连受挫,必须要找到新的办法打开局面。

于是秦国惯用的“离间计”生效了,赵奢之子赵括替换掉了廉颇,纸上谈兵,脱离了守势的现实和战略,因此被白起大杀四方,此战赵国号称四十多万军队被坑杀,赵国百分之十三的人口折损于长平。

但同样的,秦国也受损惨重。

赵国并不是弱军,赵武灵王的军事遗产,奠定了赵国强大的基因,打败秦国,秦昭襄王也赌上了国运,国家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来参战。

有作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秦国在战后,并没有显得那么体面,所以苏代的“离间计”才能生效,看似范雎和秦昭襄王“误事”的背后,是一场绝对的冷静。

[var1]

这场惊世骇俗的大战,让天下群雄重新权衡了局势,天下并不止秦赵两国,在“纵横家”多如牛毛的时代,“远交近攻”此类的外交决策,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乎,大家纷纷“保护”起了受伤的强国赵国,又对秦国表露出“黄雀”之意,为了保证平衡,秦国不敢妄动,赵国多了十几年的修复时间。

赵国地处河北之地,地理条件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所以赵国恢复的速度极快。

因为长平之战乃是赵国“低于正常水平”发挥的战争,有着“胡服骑射”传统的赵国,迅速恢复了一定的元气。

在数年后,边境爆发了匈奴入侵的事件,当时的赵王派出了李牧抵御匈奴。

李牧吸取了战国一贯以来战败的教训,那些战败大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急于出战。

对抗匈奴的过程中,李牧坚守不出,甚至立下军规,不允许任何人“对战”匈奴,违者军法处置。

一时之间,匈奴士气高涨,赵国内部质疑声不断,赵王无法承受舆论压力,临场换将,把李牧叫了回来。

可想而知,赵王这个举措,和当年长平之战临时换将的错误一样,赵国主动出击,遭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于是赵国下定了决心,让李牧主导,不再干扰。

[var1]

便是如此,李牧得以实施完当年廉颇没有坚持到底的“战法”:“伪装惧战”。

久而久之,匈奴自信的士气演变成了“狂妄”,赵军低弱的士气变成了沉稳,李牧知道战机来了,于是便设计了几个军事策略,一步步引诱匈奴主力深入,最终埋伏歼灭匈奴的主力。

在一开始的战斗中,李牧还“佯败”,让匈奴军队失去了基本的判断。

而这个时候,李牧手中率领着近十六万的赵国精锐部队,其中骑兵一万多人,步兵高达十数万人,这庞大的军队,正是长平之战后十几年所恢复而来的实力。

战争的结果自然是李牧率领着赵军冲杀匈奴,最后大获全胜,匈奴主力部队被歼灭,周边部队被降服。

李牧对此还不满意,乘胜追击,一股脑反击草原势力,连续灭了几个沿路上的游牧政权,其中林胡还被降服,后来帮助赵国守卫边境,李牧一战,让匈奴人对中原产生了惧怕,后来长时间不敢扰边。

从战争人数和战法的角度来看,李牧对匈奴的胜利是有迹可循的。

首先是这场战争的“主角”,双方不都是“中原政权”,而是一边是游牧政权,一边是中原强国,中原的势力自然不会帮助匈奴,给了李牧足够的实力全部发挥。

其次则是李牧的“诱敌深入”,一步步的“兵法”逻辑紧密,最终将掉以轻心的匈奴一网打尽。

[var1]

这样的李牧,已经在赵国拥有了一定的地位,直到了赵悼襄王即位后,因为对廉颇的“轻视”,解除了廉颇的将军职务,廉颇因此愤怒离开赵国,这对赵国而言,实际上是一次致命的影响,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李牧在赵国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过了好几年,秦国再次“入侵”赵国。

在赵王赵迁登基不久后,李牧临危受命,组织军队抵抗秦国的入侵。

李牧发挥了擅长的战术,固守、坚垒,如此一来,秦国也犯了当年匈奴做犯的错误,他们觉得自己和游牧民族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

后来李牧层层设计,以极少数的兵力,抵御了秦国的入侵。

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一场两国的士兵的厮杀,其实更应该看作两国主将的兵法对拼。

秦国方面的主将是“桓齮”,桓齮虽然在战国末期没有四大名将来的名气大,但是这场战争的开始,桓齮也杀了赵国“十万”军士,也是“人屠”级别的人物。

李牧抓准了桓齮“骄傲”的心理,一步步诱杀,先是骗得秦军回援“肥下”,导致秦军营空虚其次又施展“调虎离山”、“回马枪”等计谋,扫荡了秦军空虚的大营,最后杀得秦军大败,李牧所率领的主力打的不是英勇,而是先知先觉的战法优势。

在攻克了秦军后,秦国知道了赵国有李牧,那么便打不赢李牧。

当年的长平之战,若是让廉颇继续坚守,很有可能失败的就是秦国,秦国的最擅长永远在于“远交近攻”,外交和离间术,是大秦一统天下的政治根本。

[var1]

在“肥之战”后,又过两年,秦军心不死,继续入侵了赵国,兵分两路攻秦,史称“番吾之战”,赵国的守卫将领依旧是李牧。

李牧以自己“武安君”的威势,粉碎了秦国的南北夹击的计划,在番吾一战中,李牧以赵军正面战场的实力大败秦军,自此可以说明一个道理,一个能将,就能主导一场战争的胜利旋律。

但这种“胜利”不是持续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一直处在元气损耗的境界中,后来秦国明知道失败还要入侵赵国,为的就是乘胜追击。

在赵国恢复了实力后,其他本来作为“保护者”的国家们,为了保持平衡,对于秦入侵赵国的事情“视而不见”,所以赵国的恢复是被打断了。

后来李牧还数次击败秦军,可惜的是,赵国已经没有实力支撑李牧“歼灭”秦军了,帮助赵国抵抗秦国的,正是李牧出色的战争能力,正如后世大多数人所说的,在廉颇之后,能帮助赵国的,就只有李牧一人耳。

但即便是这样的李牧,还是中“反间计”,最后被赵王赵迁下令“处死”,李牧含泪赴死,赵国破灭在即。

果然在同年,赵国城破,仅是赵国剩余的一些贵族和公子嘉逃出了邯郸,后来还建立了一个苟延残喘的政权,是为代国。

长平之战后,赵国能够抵御匈奴和秦军,必然是有多重因素构成的,但最主要的仍旧是有着李牧这么一号人物。

所以说战国后期的战争史,便是“将领”的兵法史,赵国用赵括替换廉颇,赵国大败,赵国重用李牧,赵国大胜,这频繁的吊诡中,展现的是战国末期的一种扭曲格局。

[var1]

即便是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后,秦都并没有真正地“掌控”天下,于是秦末有了剧烈的动荡,天下六国的残余贵族纷纷起兵伐秦,这便是秦国用“离间术”过多导致的恶果,对天下的把握并不到位,即便是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都不曾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更多文章

  • 在秦国历史上被封侯的人特别少,那么长信侯嫪毐属于什么级别?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真实的嫪毐凭什么封侯,秦朝嫪毐为什么能封侯,秦国嫪毐封侯

    想搞清楚长信侯是什么级别,先要弄明白秦国的爵位。商鞅变法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有严格的标准,那就是军功,或者和军功相应的功劳。秦国的爵位一共分20级,最高一级是侯,长信侯就属于这一级。只要被封为侯,就有自己的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封国。[var1]在秦国想封侯是非常难的,秦国推行的是郡县制。商鞅变法以前

  • 战国时期,中山国可谓是赵国的心腹大患,赵国是如何灭掉它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国被灭后赵国的下场,战国时代赵国实力,战国时期的赵国到底有多强

    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国不灭,赵国始终不能强大。在消灭这个心腹之患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谋略。很难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实力不容小觑。[var1]他的领土嵌入赵国中部,使赵国几乎被分成两半。由于太行山的阻隔,赵国只能依靠壶口和崎岖山路维持南北两部的联系。要致富

  • 原本可以善终的吕不韦,为何最后还是落得饮鸩而亡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如何评价吕不韦的一生,吕不韦饮鸩而亡,历史上怎么评价吕不韦的呢

    要知道此时的异人,只不过是一个母亲不受宠爱,更无靠山,排行居中的安国君之子。但作为商人,吕不韦在与父亲的对话之中便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秉性暴露无遗,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然耕田能获利十倍,贩卖珠玉可获利百倍,而拥立君王能够获利无数,其实这样的选择在吕不韦看来也便顺利成

  • 韩国作为战国中最弱的国家,为什么能抵挡二十年秦国的进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期韩国最强盛的时候有多强,韩国灭了多久秦国才垮掉的,韩国vs秦国

    [var1]随着秦王扫六合的步伐不断迈进,看似羸弱的韩国却在虎狼之圈中迟迟没有被灭,反而抵挡了秦国的进攻长达二十年之久。这就不禁令人感叹实力弱小的韩国为何能抵抗秦国那么久呢?韩国建国初,其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秦、齐、楚、魏四大强国的包围之间,周边任何一个国家欲进攻韩国则必先思虑自己后方是否安全,以免其

  • 卫青、李靖、岳飞、戚继光、吴起对比,谁的综合军事实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靖和戚继光谁更厉害,吴起和卫青谁厉害,李靖岳飞谁厉害

    [var1]但若是和吴起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也就是说,吴起要比这几个历史人物都强,都高,都厉害——史上唯有吴起可以和孙子并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军事家,史称孙吴,一个兵圣,一个亚圣,都是军事史上神一般的存在。有孙吴在,其他人只能望其项背。这么说也不是就说卫青几个人弱,他们只是比孙吴弱一些,依

  •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试图一鼓作气灭了赵国,为何会被范雎给拦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白起死后多久杀范雎,长平之战后白起能打过赵国吗,白起杀赵国的原因

    有人或许要说了,范雎就是个奸臣,他收受了苏代的贿赂,然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为名,请求秦昭襄王同意。假如不是范雎在秦昭襄王面前建议秦兵班师,后来又进谗言,说白起的坏话,导致白起被杀,赵国或许很快就被灭掉了,白起的功劳更大了,正如那个说客苏代所说:“白起会在秦国位列三公

  • 历史上三家分晋之前,最鼎盛时的晋国,究竟有多强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最鼎盛的晋国是什么,三分归晋晋国如何灭亡,历史上真的有晋国吗

    晋国最强大的时刻,是他灭亡的前一刻。当时的晋国,是天下最强的诸侯,没有之一。始终胜出一筹的综合国力整个春秋之世,晋国的国力基本都在“最强之一”与“最强,没有之一”之间切换。[var1]在春秋之初,并不是头等大国。《国语.晋语一》说晋国当时只算“偏侯”,国土狭小,秦、齐在侧,想嚣张也嚣张不起来。不过,

  • 战国七雄中,楚国疆域最大,实力也很雄厚,为什么没能实现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国末期楚国有多强,战国时期的楚国巅峰时期有多强大,战国的楚国在今天的哪

    疆域最大的楚国,尽管实力雄厚,但其他表现始终不愠不火。这是因为:他的潜力,始终没有兑现成实力。没有地图上看起来那么强[var1]战国初期,疆域最大的是楚国,排名第二的是越国。后来···楚国把越国吃了。所以,论起地盘,楚国遥遥领先。但是,实际上,楚国的精华地区,只有长江——淮河一带。汨罗,离长江非常近

  • 长平之战,廉颇、赵王难辞其咎,为何后世却只责骂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长平之战赵王赵括,长平之战赵括深度分析,长平之战赵括有多悲惨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可谓是战国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所历战争从无败绩,据统计战国共有近200万人战死沙场,单白起一人便诛杀近百万,这其中又尤以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为甚,遂成就他杀神的名号,而与之对比的则是赵军主帅赵括,以及后世留给他的几千年的纸上谈兵的嘲讽。似乎一场长平之战,所有过失,所有恶果皆由

  • 齐鲁相邻,两国相爱相杀许多年,最后灭掉鲁国的却是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楚国是怎么打败鲁国的,楚国与鲁国关系,楚国为什么能灭了鲁国

    不过,最后灭掉鲁国的,却是楚国,而不是“近水楼台”的齐国。这是为什么呢?春秋初期——齐桓公时期:实力基本相当,互有胜负鲁国国君,是圣人周公的后裔;齐国国君,是功臣吕尚后裔。因此,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两国都是政治地位最高的诸侯。[var1]西周时,齐、鲁与晋一起“为周室辅”,基本上保持了友好。春秋开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