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构分明到81岁高龄才过世,为什么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了?

赵构分明到81岁高龄才过世,为什么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340 更新时间:2024/1/19 10:06:06

为什么宋高宗赵构在盛年之时将皇位传给赵昚?这个就要说到他的“恐金症”了。

宋高宗赵构能够登上帝位建立南宋,某个方面来说要感谢金人,北宋在宋徽宗赵佶这个昏君的治理下,搞的是天怒人怨,让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其中宋江和方腊的起义比较出名,也闹得比较大,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他们,度过了这场统治危机,却让国力更加虚弱。

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让宋朝的军事比较弱鸡,加上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没有什么优势,在和辽国、西夏对抗中处于弱势,不过经济强大的北宋以金钱换和平也算是得到回报,边境相对安稳了百余年。

这一切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发生了改变,东北的女真族是辽国的臣属,一直受到辽国的压迫,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宋徽宗以为有机可乘,听从蔡京的提议,派出使者从海上赴金,跟金国签定灭辽盟约,可惜宋朝的军事力量实在太弱了,在灭辽过程中自曝其短,让金人看到了宋军的腐朽不堪,所以在灭了辽国后,就掉转枪头攻打宋国,两次南下中原,只花了两年就灭了北宋。

宋徽宗、宋钦宗两人都是怕死之人,为了保命弄了个靖康之耻,对金国提出的条件都予以积极配合,结果是配合抢完北宋国库和开封城民间给金人后,依然落得全员被掳的结局,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一空,而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此之前自告奋勇当人质,被金人软禁了近一个月,见识了金人的傲慢,在金兵第二次南侵时,赵构出营求和,被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人俘虏,不过在赵构心里,和他的父亲、哥哥一样,对金人有一种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可以说一直陪伴着他。

赵构在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时,成了手握重兵的人,开封被围,宋钦宗派人来求救,赵构却是移屯河北大名,随后又转移到东平府,跑到山东去了,离金人有多远算多远。

徽钦二宗被掳后,赵构在大臣们的说服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了南宋第一位皇帝,金人对于这个宋朝皇室唯一逃脱的康王一直在追杀,赵构在建国前三年,一直在逃跑,赵构也一直在跟金人乞降,乞求金国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了,金人却是没有放过他的意思,赵构一路从南京跑到杭州,从陆地跑到海上,在海上漂荡了四个月,金人对于水战不在行,韩世忠率八千人围堵金兀术十万大军,黄天荡一役大挫金军士气,到1130年夏天,金军北撤,赵构才得以喘口气,选了杭州作为南宋的行在,此时赵构才不得已起用岳飞、韩世忠这些主战派抗金,不过他的内心却依然是想着怎么求和。

可以说主战派抗金的胜利,是赵构跟金人求和的筹码,他始终有着“恐金症”,并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所以金朝派回来的秦桧很得他的胃口,秦桧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的施政纲领深深打动了赵构,这个政策是和金朝议和,双方南北分治,各不侵犯,赵构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并没有真的想要“迎回二圣”的打算,所以在看到有迎回二圣希望时,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为了向金国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默许秦桧等人对岳飞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赵构和金国打交道,一直是摇尾乞怜的形象,在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派使者王全向赵构传达索要土地要求时,王全看到赵构,居然是开口骂他,还有金朝派使者南下,携带诏书要赵构奉表称臣,要赵构跪在使者足下,赵构对此也不敢多说什么,后来群臣激愤,赵构只好找人替代他下跪了事。

可见赵构心里对金国的恐惧一直存在的,所以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意图统一华夏,撕毁和议发大军南征时,正当盛年的赵构又怕了,就想着要逃跑,不过皇帝的身份太扎眼,也不方便,这时候宋高宗就效仿他的父亲宋徽宗,就想要主动提出禅位给赵昚,右相朱倬说:“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劝宋高宗禅位应当慎重,对于朱倬的合理建议,宋高宗却是不理不睬,1162年六月,赵构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给赵昚。

宋高宗身体一向强健,禅位时才56岁,算是盛年,他过世时是81岁,在帝王中都是高龄的存在,而他主动禅位,说白了就是恐金,害怕有事情时不能说跑就跑,皇帝的身份会牵制住他逃跑,所以就想到禅位这一招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被李景隆围困视频,朱棣打败李景隆后兵力对比,靖难李景隆打开的哪个门

    这就是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扮演的角色,都说李家一家子都受朱元璋隆恩,理应对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忠心耿耿,奈何最后时刻开门倒戈了。但问题只李景隆一家就算要报恩,那也报得是朱元璋的嗯,是大明朝的恩,因此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那都是朱元璋的后人,也都算大明朝的代理人,那么李景隆最终怎么选择,我觉得都没有问题。

  •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其他地方为什么会轻易容易臣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是怎么打到南京的,朱棣只是打下南京为何能做皇帝,为什么朱棣攻入南京就成皇帝了

    太子“三人行”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分封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今天可能我们会求全责怪朱元璋搞“家天下”,但是朱元璋是深思熟虑了的,他在为中央集权布子,当时就有大臣叶伯巨、王朴、叶居升反对,反对无效!全部处斩!其实朱元璋很无奈,既要大封功臣,又要防备许多功臣尾大不掉,唯一的办法就是

  • 满清入关后,顺治是如何处理原来明朝太庙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后太庙牌位,太庙皇帝牌位哪里去了,明朝太庙被清朝毁了吗

    太庙源于祭祀,而祭祀从奴隶社会的夏朝就开始了。早期的祭祀源于对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尊祖的习俗,到了国家形态后,统治阶级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会关系,慢慢把献祭先祖,尊崇祖先作为了一种宗教形态。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场所,经过很多代人的传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坟前逐

  • 朱棣各方面才能都比朱标父子强,为什么朱元璋不愿意传位给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偏心朱标朱棣,朱棣死后朱元璋对朱标说的话,朱元璋朱棣和朱标是什么关系

    首先来说一说军事能力。朱元璋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是在他占据应天府之后才生下来的,在成为吴王之后,也就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世子,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将朱标作为继承人在培养,不过朱元璋培养朱标并不是想让他成为一代武将,而是作为领袖在培养,这一点与他培养养子沐英以及外甥李文忠等人明显不同,而其他的皇子

  • 《清明上河图》揭示了什么?盛世繁华背后,却是一幅“盛世危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明上河图暗藏的玄机,清明上河图见证了历史的哪些事件,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但是对于这幅画,还有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为什么要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还有什么寓意?如果你认为张择端只是为了记录这盛世汴梁,那不如在今天跟随我们的脚步,在画卷的几处细节中,看一看另一番景象。不见经传的张择端研究画,就不能不研究画家。俗话说“言为心声”,而画家的画笔,就是画家表达心声的唯一方式。

  • 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史学家却称:谁都能行就他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是否考虑过把皇位给朱棣,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棣做他的继承人,朱元璋真的传位给朱棣吗

    前言在封建社会时期,曾出现了众多朝代以及上百位帝王,当然这众多的帝王都有着各自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正因为他们不同的处事方法以及为人,让后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其中有好有坏。不管后世给予怎样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战其权威。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当中谁给众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 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代张煌言,张煌言参与抗清的原因,清朝评价张煌言

    此诗一毕,人头落地。张煌言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已无回天之力,朱氏一脉自此再也不能站在权力的顶端,爱新觉罗成为中华大陆的新兴统治者,清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大明王朝。少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改革留下

  •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天理教留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紫禁城李自成牌匾上的箭头,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无人敢拔,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

  •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明朝宫廷饮食,明朝时期的烹饪文化,明朝皇室的饮食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

  • 上梁山前个个身怀绝技,为何上山后却不曾用过?3位好汉皆恨透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及过程,宋江上梁山前的生平事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世间多少男儿能成为致命之交,皆是重情重义之人,对待兄弟犹如手足,真心以待。其中梁山108名好汉落草为寇,以忠义齐聚梁山,表面上兄弟相称,团结一致。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宋江携众部下投靠晁盖时,梁山内部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晁盖为首,一派以宋江为首。可一山容不得二虎。后晁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