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高宗赵构在盛年之时将皇位传给赵昚?这个就要说到他的“恐金症”了。
宋高宗赵构能够登上帝位建立南宋,某个方面来说要感谢金人,北宋在宋徽宗赵佶这个昏君的治理下,搞的是天怒人怨,让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其中宋江和方腊的起义比较出名,也闹得比较大,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解了他们,度过了这场统治危机,却让国力更加虚弱。
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让宋朝的军事比较弱鸡,加上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没有什么优势,在和辽国、西夏对抗中处于弱势,不过经济强大的北宋以金钱换和平也算是得到回报,边境相对安稳了百余年。
这一切随着女真族的崛起发生了改变,东北的女真族是辽国的臣属,一直受到辽国的压迫,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宋徽宗以为有机可乘,听从蔡京的提议,派出使者从海上赴金,跟金国签定灭辽盟约,可惜宋朝的军事力量实在太弱了,在灭辽过程中自曝其短,让金人看到了宋军的腐朽不堪,所以在灭了辽国后,就掉转枪头攻打宋国,两次南下中原,只花了两年就灭了北宋。
宋徽宗、宋钦宗两人都是怕死之人,为了保命弄了个靖康之耻,对金国提出的条件都予以积极配合,结果是配合抢完北宋国库和开封城民间给金人后,依然落得全员被掳的结局,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一空,而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此之前自告奋勇当人质,被金人软禁了近一个月,见识了金人的傲慢,在金兵第二次南侵时,赵构出营求和,被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人俘虏,不过在赵构心里,和他的父亲、哥哥一样,对金人有一种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可以说一直陪伴着他。
赵构在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时,成了手握重兵的人,开封被围,宋钦宗派人来求救,赵构却是移屯河北大名,随后又转移到东平府,跑到山东去了,离金人有多远算多远。
徽钦二宗被掳后,赵构在大臣们的说服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了南宋第一位皇帝,金人对于这个宋朝皇室唯一逃脱的康王一直在追杀,赵构在建国前三年,一直在逃跑,赵构也一直在跟金人乞降,乞求金国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了,金人却是没有放过他的意思,赵构一路从南京跑到杭州,从陆地跑到海上,在海上漂荡了四个月,金人对于水战不在行,韩世忠率八千人围堵金兀术十万大军,黄天荡一役大挫金军士气,到1130年夏天,金军北撤,赵构才得以喘口气,选了杭州作为南宋的行在,此时赵构才不得已起用岳飞、韩世忠这些主战派抗金,不过他的内心却依然是想着怎么求和。
可以说主战派抗金的胜利,是赵构跟金人求和的筹码,他始终有着“恐金症”,并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所以金朝派回来的秦桧很得他的胃口,秦桧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的施政纲领深深打动了赵构,这个政策是和金朝议和,双方南北分治,各不侵犯,赵构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并没有真的想要“迎回二圣”的打算,所以在看到有迎回二圣希望时,用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为了向金国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默许秦桧等人对岳飞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赵构和金国打交道,一直是摇尾乞怜的形象,在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派使者王全向赵构传达索要土地要求时,王全看到赵构,居然是开口骂他,还有金朝派使者南下,携带诏书要赵构奉表称臣,要赵构跪在使者足下,赵构对此也不敢多说什么,后来群臣激愤,赵构只好找人替代他下跪了事。
可见赵构心里对金国的恐惧一直存在的,所以1161年海陵王完颜亮意图统一华夏,撕毁和议发大军南征时,正当盛年的赵构又怕了,就想着要逃跑,不过皇帝的身份太扎眼,也不方便,这时候宋高宗就效仿他的父亲宋徽宗,就想要主动提出禅位给赵昚,右相朱倬说:“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劝宋高宗禅位应当慎重,对于朱倬的合理建议,宋高宗却是不理不睬,1162年六月,赵构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给赵昚。
宋高宗身体一向强健,禅位时才56岁,算是盛年,他过世时是81岁,在帝王中都是高龄的存在,而他主动禅位,说白了就是恐金,害怕有事情时不能说跑就跑,皇帝的身份会牵制住他逃跑,所以就想到禅位这一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