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两个太监救活的帝王,十几年活在死亡恐惧中,却是明朝最暖的光

被两个太监救活的帝王,十几年活在死亡恐惧中,却是明朝最暖的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14 更新时间:2023/12/16 19:23:02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帝王——明孝宗朱祐樘,和乾隆一样处于王朝中期,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之一。他童年坎坷,6岁才和父皇相认,随时冒着被父皇宠妃害死的危险,在无数人的舍命保护下才长大成人。但就是这一位曾经如井底之蛙一般被关在掖庭之中帝王,在明朝风雨飘摇的成化之末,一手打造了弘治中兴。刘隆有《明孝宗:勤政除弊致中兴》之中曾言:明孝宗朱祐樘为政颇多靓丽和温馨,是三百年明史罕见的最富暖意、最得人心的篇章。

朱佑樘的母亲本是蛮土官女纪氏,成化中期,朝廷征讨蛮夷,将其俘虏,宫人见她机敏也识得些文字,便让她去看管宫内收藏。当时宪宗宠爱万贵妃,虽然后宫佳丽不少,但孕者大多流产,或者生下的皇子不久之后就夭折了,柏贤妃所生悼恭太子就是被万贵妃所害。而宪宗根本离不开万贵妃,虽然伤心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日宪宗偶然遇到纪氏,见她貌美就宠幸了她,不久之后这个小宫女就怀孕了。万贵妃怎能容忍,便派人为纪氏堕胎,并且将其发配至掖庭。纪氏服用堕胎药后没有效果,当时在宪宗面前十分受宠的宦官张敏等张氏兄弟密谋之下,将纪氏安置到了安乐堂,不允许外人随意出入。

成化六年七月初,朱佑樘出生了。纪氏孕期受到惊吓且营养不良,朱佑樘没有奶水吃,张敏就偷偷带来米粉喂养。一个月之后,为了避免万贵妃再来查看,张敏时而也会将朱佑樘送到废后吴皇后处养育。朱佑樘吃着百家饭长大,也得到了了皇后悉心教导,懂事明理,文采卓然。

这个时候,因为悼恭太子薨逝,宪宗每天吃不好,常常以泪洗面,看到太子的遗物就哀恸不已。一日,宪宗让张敏为他梳头,对着镜子感慨道:“朕老了,竟然还没有后继之人。”张敏终于等到了时机,跪下道:“奴有死罪,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张敏凄然道:“陛下,奴说完就得死了。奴才死了,万岁一定要为皇子做主啊!”

张敏这话意有所指,宦官怀恩马上跪下道:“张敏说的是真的,小皇子已经六岁了,只能藏在西宫之内。”宪宗大喜,马上去见朱佑樘,圣旨提前送到,明明是大喜事,纪氏却对着幼子垂泪哽咽:“我儿去后,我定不能活。你出门看到身穿黄袍长着胡子的男人,就是你的父皇。”

纪氏给朱佑樘穿上红色的衣裳,他平生第一次坐上了轿撵,被众人簇拥着抬出了掖庭。在掖庭门前,宪宗看到了头发披散,清瘦矮小的朱佑樘。宪宗朝朱佑樘招了招手,朱佑樘十分乖顺地投入父皇的怀抱。宪宗将朱佑樘抱起来放在膝盖上,抚摸端详了许久,喜极而泣:“这是朕的儿子啊,长得像我!”

怀恩马上将此事告知内阁,群臣大喜。第二日,等不及的宪宗就昭告天下,并且将纪氏送到了永寿宫,封她为妃。万贵妃大怒,在宫中日夜啼哭,骂道:“你们这群小人都在欺骗我!”整个皇室因为朱佑樘而有了难得的欣喜,然不过短短数月,纪氏突然自缢身亡。很快,张敏也吞金而去,怀恩被贬凤阳做苦役。

史料志宏记载,在母妃纪氏的葬礼之上,仅仅6岁的朱佑樘没有哭闹,行事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的模样。万贵妃嚣张跋扈,宪宗丝毫没有能力保护幼子,太后只得亲自出马,将朱佑樘小心养在身侧,吃穿住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注意。一日万贵妃派人来请朱佑樘,太后祖母对他说:“你去吧,但什么东西都不要吃。”万贵妃果然又是赐汤又是赐食,朱佑樘一口都不曾吃,万贵妃愤怒道:“现在这个岁数已经这样了,我将来还不是任他鱼肉?”

万贵妃时时气恼宫中有个眼中钉朱佑樘,积郁成疾,不久之后就死了。万贵妃死后,宪宗嚎啕大哭,七天不理朝政,一病不起,同年病逝了。

17岁的朱佑樘做了皇帝,他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帝王训练,也没有文武战绩傍身,文武大臣们自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而朱佑樘刚刚即位一个月,就开始给成化留下的官员大换血,两千多名“传奉官”被罢黜,万安倒台,“纸糊的三阁老”、“泥塑的六尚书”全部被清洗。而曾经在朱佑樘幼年深出援手的人,吴皇后、怀恩都得到了善待。朱佑樘一直以太后的礼仪对待吴皇后,怀恩从凤阳被接了回来,他有幸能在70岁的高龄看到这个盛世的开端,荣耀乡里,就像他们曾经勇敢地牵着朱佑樘的手,走过那段黑暗寒冷的童年。怀恩从凤阳回来之后,也没有倚老卖老白白享受,他兢兢业业地为朱佑樘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替这位新帝王分担,几乎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这位迈过三朝的老太监最终老死任上,他看着励精图治的朱佑樘含笑而去,朱佑樘赐其名为“显忠”,厚葬。

朱佑樘派了很多人去了母亲的家乡,希望找到有关母亲的亲人,除了几个冒名顶替的无赖,他一无所获,至今,纪氏依旧是一个谜。

任何盛世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的是长久坚持的规范制度和强硬的执行力,明清两朝除了朱元璋,还有比明孝宗更看透命运的皇帝吗?前一天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后一天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子。成化年间,仅仅靠着个人好恶支配的后宫和朝堂的局面让他厌恶透顶,他有传奇的命运,但他不信命运,只信勤政才有政绩。朱佑樘勤政节俭,不近声色,一生只娶了一位皇后,他重视司法改革,大开言路,竭力扭转朝政腐败,驱赶奸佞小人,励精图治,重整朝纲,任用了刘大夏和王恕等忠臣、贤臣,众多治国良才得以进入了帝国的中心。

有人问,那么万贵妃的宗族呢?在宪宗时期,万贵妃的宗族势力根深蒂固,万贵妃虽然死了,但她的家人还在。几乎所有的朝臣都支持朱佑樘清算万家,朱佑樘的确在即位五天后就将万贵妃的亲属万喜、万达等全部降职下狱。面对朝中众臣请求满门抄斩,朱佑樘却始终没有动静。

朱佑樘最终选择原谅了这些人,只是抄了他们的家,并没有杀他们。17岁的朱佑樘,没有将这笔血债再延续下去,没有在王朝更替的敏感期,因为私人恩怨造成大屠杀,让百姓人心惶惶。更何况,他知道万贵妃的罪恶,很大一部分出自于父皇的纵容。他若清洗万贵妃家族,就是在给自己的父皇抹黑,也是为老朱家抹黑。

万贵妃曾经杀了他的母亲,逼死了悉心养护他六年的张敏,她享尽荣华富贵,平静死去,没有遭一丝罪。能咽下这个仇,最后选择了原谅,17岁的朱佑樘得有多大的胸襟和勇气!

万历年内阁首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汉文帝和宋仁宗,包括明仁宗、明宣宗都是国初兴盛时期的守成之君。而宋孝宗以自己的善良、正直和胸襟,在王朝中期开辟盛世,明朝后期没有一个皇帝能与之相提并论,让他得以与中国贤名君主同列。他是一位盛世皇帝,他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政治家,他是贤主,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轨迹。

更多文章

  • 赵构分明到81岁高龄才过世,为什么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为什么宋高宗赵构在盛年之时将皇位传给赵昚?这个就要说到他的“恐金症”了。宋高宗赵构能够登上帝位建立南宋,某个方面来说要感谢金人,北宋在宋徽宗赵佶这个昏君的治理下,搞的是天怒人怨,让北宋的政治进入最黑暗、最腐朽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这其中宋江和方腊的起义比较出名,也闹得比较大,宋徽宗虽然镇压和瓦

  • 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被李景隆围困视频,朱棣打败李景隆后兵力对比,靖难李景隆打开的哪个门

    这就是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扮演的角色,都说李家一家子都受朱元璋隆恩,理应对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忠心耿耿,奈何最后时刻开门倒戈了。但问题只李景隆一家就算要报恩,那也报得是朱元璋的嗯,是大明朝的恩,因此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那都是朱元璋的后人,也都算大明朝的代理人,那么李景隆最终怎么选择,我觉得都没有问题。

  •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其他地方为什么会轻易容易臣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是怎么打到南京的,朱棣只是打下南京为何能做皇帝,为什么朱棣攻入南京就成皇帝了

    太子“三人行”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分封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今天可能我们会求全责怪朱元璋搞“家天下”,但是朱元璋是深思熟虑了的,他在为中央集权布子,当时就有大臣叶伯巨、王朴、叶居升反对,反对无效!全部处斩!其实朱元璋很无奈,既要大封功臣,又要防备许多功臣尾大不掉,唯一的办法就是

  • 满清入关后,顺治是如何处理原来明朝太庙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后太庙牌位,太庙皇帝牌位哪里去了,明朝太庙被清朝毁了吗

    太庙源于祭祀,而祭祀从奴隶社会的夏朝就开始了。早期的祭祀源于对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尊祖的习俗,到了国家形态后,统治阶级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会关系,慢慢把献祭先祖,尊崇祖先作为了一种宗教形态。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场所,经过很多代人的传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坟前逐

  • 朱棣各方面才能都比朱标父子强,为什么朱元璋不愿意传位给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偏心朱标朱棣,朱棣死后朱元璋对朱标说的话,朱元璋朱棣和朱标是什么关系

    首先来说一说军事能力。朱元璋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是在他占据应天府之后才生下来的,在成为吴王之后,也就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世子,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将朱标作为继承人在培养,不过朱元璋培养朱标并不是想让他成为一代武将,而是作为领袖在培养,这一点与他培养养子沐英以及外甥李文忠等人明显不同,而其他的皇子

  • 《清明上河图》揭示了什么?盛世繁华背后,却是一幅“盛世危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明上河图暗藏的玄机,清明上河图见证了历史的哪些事件,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但是对于这幅画,还有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为什么要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还有什么寓意?如果你认为张择端只是为了记录这盛世汴梁,那不如在今天跟随我们的脚步,在画卷的几处细节中,看一看另一番景象。不见经传的张择端研究画,就不能不研究画家。俗话说“言为心声”,而画家的画笔,就是画家表达心声的唯一方式。

  • 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史学家却称:谁都能行就他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是否考虑过把皇位给朱棣,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棣做他的继承人,朱元璋真的传位给朱棣吗

    前言在封建社会时期,曾出现了众多朝代以及上百位帝王,当然这众多的帝王都有着各自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正因为他们不同的处事方法以及为人,让后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其中有好有坏。不管后世给予怎样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战其权威。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当中谁给众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 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代张煌言,张煌言参与抗清的原因,清朝评价张煌言

    此诗一毕,人头落地。张煌言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已无回天之力,朱氏一脉自此再也不能站在权力的顶端,爱新觉罗成为中华大陆的新兴统治者,清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大明王朝。少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改革留下

  •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天理教留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紫禁城李自成牌匾上的箭头,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无人敢拔,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

  •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明朝宫廷饮食,明朝时期的烹饪文化,明朝皇室的饮食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