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结局如何?

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大军入城,他的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00 更新时间:2024/1/17 18:47:55

这就是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扮演的角色,都说李家一家子都受朱元璋隆恩,理应对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忠心耿耿,奈何最后时刻开门倒戈了。

但问题只李景隆一家就算要报恩,那也报得是朱元璋的嗯,是大明朝的恩,因此不管是朱允炆还是朱棣,那都是朱元璋的后人,也都算大明朝的代理人,那么李景隆最终怎么选择,我觉得都没有问题。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先简单来看下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一个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的事情,朱允炆即位后诸侯王们不怎么听招呼,让朱允炆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尤其是北边那些“塞王”,其中又以燕王朱棣威胁最大。

那么削藩就成了朱允炆必然的选择,但朱允炆这个人优柔寡断大家都知道,削藩是要削,但他又不太敢直接得罪最强大的朱棣,于是就找了块敲门砖。

朱允炆

周王的成功无疑让朱允炆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而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李景隆,于是朱允炆对自己的这个表兄弟也就更加信任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朱棣看到后自然警惕性大增,你朱允炆会不会哪天就把矛头指向我?

所以说朱允炆若一开始就对朱棣动手,朱棣还真不一定能反应过来,成功几率很大,当然前提是别用李景隆。

接着说靖难之役,既然朱允炆不仁要削藩,断叔叔们的活路,那就别怪朱棣不义了,于是一场长达三年的皇位争夺战开始了,这就是靖难之役。

而我们的主角李景隆可以说在这一战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老朱一家遍天下

首鼠两端的人物

文章一开始就说过,一个是李景隆的表叔,一个是他表兄弟,其实无论他怎么选,在我看来都没问题。

可问题出在朱允炆才是朱元璋选定的正统,按理说李景隆承蒙朱元璋的恩情,就应该誓死效忠朱允炆。

朱元璋

但我觉得这属于道德绑架,李家确实从朱元璋那得到了诸多好处,那么报答是应该的,那么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面对这个问题时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都是大明朝,而谁将来对大明朝更有利,他就支持谁,这也算是报老朱家的恩了。

再者,李景隆作为一个人,也肯定要为他自己的将来和李家考虑,那么在皇权争夺这样至关重要的站队问题上,他肯定要慎之又慎。

朱允炆影视剧形象

所以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之所以会输,李景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朱允炆自己身上。

明知道李景隆不仅是自己的表兄弟,也是朱棣的表侄子,他依旧毫无保留的选择信任李景隆,以至于北伐惨败,最后甚至开门献城。

李景隆影视剧形象

李景隆的选择

很多朋友认为李景隆是在最后关头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为了自己和李家的将来考虑选择老门献城的。

实际上打靖难之役一开始,李景隆的很多细节就已经暴露出了他的选择。

北伐那些事就不提了,李景隆这人的能力着实一般,用朱棣的话来说就是一典型的纨绔,很贴切。

朱棣

但问题是,李景隆在兵败从德州往济南撤退时,德州还有百余万担的存量,相信都不用有什么军事常识,正常人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就算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敌人。

而李景隆却偏偏选择了把这些粮食留给了朱棣。而这只不过是众多细节中的一点,只要大家仔细研究一下,还有很多细节都能看出李景隆其实很早就有自己的选择了。

比如自己手下有能力的将领他都弃而不用,有人说是李景隆心胸狭窄,怕别人抢走自己功劳。

李景隆

我不否认有这种可能性,但问题是又没打胜仗,何来功劳可抢?所以我觉得李景隆是故意为之的可能性更大。

《明史》对于李景隆的真实立场并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说法,但不少其他史书都很明确的说李景隆对朱棣能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然李景隆很早时候就已经再向朱棣表决心了,朱允炆看不出来,朱棣会看不出来?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朱棣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胜出后,李景隆的待遇吧。

明史

靖难首功

看小标题就看出来了,朱棣给李景隆记了首功,就连战功赫赫的朱能都无法和李景隆相比,“太子太师”的头衔更是只有他一人,由此可见李景隆在靖难之役后大明朝廷的地位。

甚至不管朝上有什么大事小事,都是以李景隆为首讨论,可谓是一时间风光无两。

李景隆影视剧形象

但我们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古话“狡兔死,走狗喷,飞鸟尽,良弓藏”,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中对朱棣作用不可为不大,就算为了堵住那些建文前臣的嘴,朱棣也得重视李景隆。

但朱棣这人狠起来,和他爹还真像,一开始为了稳定局势,安抚民心,他在处理建文前臣的问题上可没少下功夫。

朱棣影视剧形象

但随着局势稳定了,这些建文前臣基本都遭了朱棣的毒手,这些人没了,作为“头功”的李景隆留着还有啥用?

自然没多久朱棣就让他去此后朱允炆了。这就是李景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场。

形象啊

结语

其实这事说起来,朱允炆是真的难辞其咎,一开始的时候,作为肱骨之后的李景隆扛大梁,没人有意见,甚至以方孝孺为首的大臣们都支持李景隆,但随着李景隆的表现,这些大臣都看得出来李景隆首尾两端了,还差点没把李景隆打死在朝堂上,奈何朱允炆还是信任李景隆。

方孝孺

哎,用高明《琵琶记》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朱允炆就是“我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当然,李景隆最后的结局也为他的选择付出了代价,朱棣这一点做得是真不厚道。

更多文章

  • 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其他地方为什么会轻易容易臣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是怎么打到南京的,朱棣只是打下南京为何能做皇帝,为什么朱棣攻入南京就成皇帝了

    太子“三人行”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分封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今天可能我们会求全责怪朱元璋搞“家天下”,但是朱元璋是深思熟虑了的,他在为中央集权布子,当时就有大臣叶伯巨、王朴、叶居升反对,反对无效!全部处斩!其实朱元璋很无奈,既要大封功臣,又要防备许多功臣尾大不掉,唯一的办法就是

  • 满清入关后,顺治是如何处理原来明朝太庙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最后太庙牌位,太庙皇帝牌位哪里去了,明朝太庙被清朝毁了吗

    太庙源于祭祀,而祭祀从奴隶社会的夏朝就开始了。早期的祭祀源于对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尊祖的习俗,到了国家形态后,统治阶级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会关系,慢慢把献祭先祖,尊崇祖先作为了一种宗教形态。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场所,经过很多代人的传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坟前逐

  • 朱棣各方面才能都比朱标父子强,为什么朱元璋不愿意传位给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元璋偏心朱标朱棣,朱棣死后朱元璋对朱标说的话,朱元璋朱棣和朱标是什么关系

    首先来说一说军事能力。朱元璋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是在他占据应天府之后才生下来的,在成为吴王之后,也就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世子,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将朱标作为继承人在培养,不过朱元璋培养朱标并不是想让他成为一代武将,而是作为领袖在培养,这一点与他培养养子沐英以及外甥李文忠等人明显不同,而其他的皇子

  • 《清明上河图》揭示了什么?盛世繁华背后,却是一幅“盛世危图”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明上河图暗藏的玄机,清明上河图见证了历史的哪些事件,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但是对于这幅画,还有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为什么要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还有什么寓意?如果你认为张择端只是为了记录这盛世汴梁,那不如在今天跟随我们的脚步,在画卷的几处细节中,看一看另一番景象。不见经传的张择端研究画,就不能不研究画家。俗话说“言为心声”,而画家的画笔,就是画家表达心声的唯一方式。

  • 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史学家却称:谁都能行就他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是否考虑过把皇位给朱棣,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棣做他的继承人,朱元璋真的传位给朱棣吗

    前言在封建社会时期,曾出现了众多朝代以及上百位帝王,当然这众多的帝王都有着各自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正因为他们不同的处事方法以及为人,让后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其中有好有坏。不管后世给予怎样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战其权威。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当中谁给众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 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代张煌言,张煌言参与抗清的原因,清朝评价张煌言

    此诗一毕,人头落地。张煌言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已无回天之力,朱氏一脉自此再也不能站在权力的顶端,爱新觉罗成为中华大陆的新兴统治者,清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大明王朝。少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改革留下

  •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天理教留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紫禁城李自成牌匾上的箭头,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无人敢拔,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

  •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明朝宫廷饮食,明朝时期的烹饪文化,明朝皇室的饮食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

  • 上梁山前个个身怀绝技,为何上山后却不曾用过?3位好汉皆恨透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及过程,宋江上梁山前的生平事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世间多少男儿能成为致命之交,皆是重情重义之人,对待兄弟犹如手足,真心以待。其中梁山108名好汉落草为寇,以忠义齐聚梁山,表面上兄弟相称,团结一致。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宋江携众部下投靠晁盖时,梁山内部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晁盖为首,一派以宋江为首。可一山容不得二虎。后晁盖去世

  • 康熙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少有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比朱元璋强吗,朱元璋和康熙谁最厉害,朱元璋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但要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朱元璋不够千古一帝的资格,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朱元璋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比,就拿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说吧,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都是继承了父辈打下的基业,康熙也不例外,他们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