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中亚文明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中亚文明会逐渐变得无人问津了呢?

古代中亚文明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中亚文明会逐渐变得无人问津了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74 更新时间:2024/1/20 5:24:05

中亚这个概念是由洪堡在19世纪最初提到的,它既可以被当作地理概念,也可以被当作政治概念来解读。如果作为地理概念去理解,中亚则仅仅代表“东起中国、西至里海,北起俄罗斯、南达阿富汗”的广大区域;若将中亚作为政治概念去探讨,则要分为广义的中亚和狭义的中亚两个部分。

狭义的中亚概念仅囊括了“中亚五国”的实体政权管辖范围;广义的中亚不仅仅包括“中亚五国”,而且还包括了从古代以来就在东西交流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的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和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伯利亚南部。本文谈到的有关中亚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去展开的。

大约在公元前18000年左右,贝加尔湖畔的阿尔泰人开始大规模散居,以适应逐渐寒冷的气候。他们中的有些人仅仅南下到了蒙古高原就停下了脚步,也有些人东移到了大兴安岭地带,还有一些沿着乌苏里江的河岸停靠了下来。这些黄皮肤、少皱纹的人,便是今后突厥人、蒙古人和通古斯人的祖先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蒙古高原部落定居的突厥人中,有好几波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继续向西迁移。他们有的人越过了乌拉尔山,同东欧居民混合,成了现今乌拉尔人、马扎尔人、爱沙尼亚人等的先祖。

在他们当中还有一批人,在从蒙古高原西移的过程中停留在了现今中亚地带,在这里和本土居民通婚交往。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750年,居住在俄罗斯草原上的辛梅利安人东迁,他们将从小亚细亚学来的制铁技术带到了阿富汗,此后他们被称为吐火罗人。

在此期间,来自乌拉尔山的雅利安人也开始大规模南下。根据印度考古资料记载,“这些波斯人的祖先拥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求生精神,他们在每一次战争中都会拼尽全力。”他们先后将吐火罗人驱赶到了天山一带,并征服了印度当地的达罗毗荼人。他们遗留在中亚的后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基泰人和萨尔玛特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塞种人”。

北印度人(左)具有较强的雅利安人血统

这些不同的民族在中亚一带汇集交往,形成了一种流动性和包容性均较强文明特质。中亚地区由于受到了四面“山体环绕、地形隆起”的围堵和包围,因而又具有较易受攻击的特性。

公元前558年波斯帝国建立之后,曾经对中亚地带的文化和风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又将这种影响扩大化了,他为中亚小国带来了希腊化时代的雕刻、艺术和哲学,丰富了中亚国家的文化内核。

西汉前期,西域正经受匈奴人严格的控制。月氏人、吐火罗人以及各塞种人组成的小国都臣服在匈奴人的铁蹄之下。在此期间,匈奴人还不断从西、北、东北三个方向攻击中原王朝,于是“沟通西域各小国、联合一起抵抗匈奴”的计策便成了势在必行的救命良方。

在汉庭政府的努力下,朝廷出现了诸如张骞班超卫青等积极捍卫国祚的民族英雄。中原王朝同西方世界的交流之门也就此打开了。从长安出发,经由两陆路一海路沟通西方的通道,其中有两条都要经过中亚地带。

由此可见中亚对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被汉人打跑的匈奴人,经由中亚走廊狼狈西迁,最终还导致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迁徙浪潮。

在伊斯兰化的早期,中亚民族大体还呈现着分散分布的样式。北方主要生活着突厥人和一部分向东迁移的西亚人,南部生活着操伊朗语的粟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塞种人。公元5世纪,在北方定居的突厥人不断南下侵入南方的农耕地带,这种侵略一直延续到了10世纪才停止。因为共同受到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中亚各民族逐渐开始接触并皈依伊斯兰教。

在蒙古的势力崛起之后,中亚各国均受到了察合台汗国的节制。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萨满教、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均在中亚有所发展,但谁也说不上占据统治地位。蒙古帝国崩溃以后,中亚各国重新开始受到突厥军阀控制。

14世纪中期,突厥将领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建立起了突厥帝国。在此期间,他的后代经过不断扩张以延续了突厥帝国的统治力量,整个中亚第一次进入了“统一的伊斯兰教文化氛围中去”。从此中亚的大部分民族便接受了穆罕穆德作为他们先知和带领者的说法,并一直延续到今日。

到了18世纪左右,沙皇俄国由于经过了彼得大帝改革,军事技术得到了全面的突破发展。俄国逐渐向中亚地带伸手,此时的中亚大多受到伊朗和清政府的控制,不过后来此地的附属权还是回到了帝俄的手中。斯拉夫人拥有的东正教信仰和中亚民族天然的伊斯兰信仰本就是相互抵触的,于是俄国人在这里的统治一直未能获得稳定。

在苏联时代,中亚五国由于受到了最多的资助,因此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苏联专家在哈萨克斯坦勘探出了蕴藏量丰富的油田,在其他加盟共和国内也发现了诸如地热能、稀有金属等值得开发的资源。但由于苏联同西方世界频频交恶,中亚五国均未能及时加入国际市场,因而只能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将自己的优势资源提供给中央政府,或贩卖给周边的小国。

标签: 中亚文明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贵妃受唐玄宗专宠达11年之久,为何没有生育?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玉环,唐朝,历史解密

    一、生孩子是男女双方的事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说明在古代社会不孕不育也是正常的现象。为什么古代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那就是为了广子嗣。而皇帝和平头百姓更加的不一样,他的后代就是皇位的继承人,关乎到整个国家的盛衰,所以说皇帝有非常多的老婆而李隆基儿子也不少,这说明李隆基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问题。但

  • 郑贵妃为什么要重新刊刻《闺范》?她有何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闺范》,郑贵妃,历史解密

    万历二十三年,明神宗宠妃郑贵妃重新刊刻了《闺范》一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闺范》是明代吕坤辑自历代有关女教之先哲嘉言及诸贤善行而成的一部图书。书中采集足以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之典范事迹,绘之以图像,并且为之音释,故又被称为《闺范图说》。《闺范》于万历十八年(1590)刊

  • 金国打得宋朝遍体鳞伤,为什么却灭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金朝,宋朝,历史解密

    在封建时代,恐怕没有皇室像宋徽宗一家遭受过那样的屈辱,不仅自己被金人掳走,连累王公贵族、妃嫔朝臣等三千多人也一同去金国走了一遭。在这次金国的入侵中,东京城内的积蓄全部被掠夺殆尽,北宋就这样在屈辱中落下了帷幕。完颜阿骨打是个传奇人物,他十分强势,称帝后,十年就灭了辽国,再过两年,北宋也亡了。只不过,就

  • 书生带兵为何总是很自信?最后打赢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1130年,金兵南下,准备从川陕入手,自西向东横扫南宋。宋高宗紧急点将备战,点来点去,点中了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张浚。张浚也不含糊,临行前扯着脖子对高宗发誓,说:“臣愿为陛下前驱清道,明年上元佳节,定与陛下相会于东京!”到川陕后,张浚召开军事会议,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抗战宣言后,就准备调兵遣将。这时,驻守

  • 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谁更厉害?曹操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荀彧,东汉,历史解密

    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最为信赖的心腹手下。曹操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他们谁更厉害一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荀家两位叔侄不仅从曹操起兵早期,就一路跟随他,直到曹操最后称帝建国。更是在最为危难的官渡时期,这两人都没有背叛曹操,相反,荀彧和荀攸更是提出了各种方法,帮助曹

  • 廉颇被赵王弃用,最后是谁来带领军队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分割,七国平分天下,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实力比较雄厚。秦国积极参与中原讨伐,随着垂沙之战、华阳之战的胜利,此时秦国已经占领了魏国与楚国的大量领土。随着秦国的东征之旅,公元前261年,秦国率兵大举进攻赵国长平地区,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斗争,最终赵军战败,秦国占领长平并坑杀约四十万赵军,

  • 韩信穷得没钱吃饭是真的吗?为何有钱学习兵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朝,韩信,历史解密

    韩信穷得没钱吃饭是真的吗?为何有钱学习兵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孔子之前,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孔子首开私学,但凡是愿意学习,但凡是愿意出孔子规定的学费,孔子就愿意收其为徒,教其知识。孔子之后,越来越多的学问家搞起了私学,越来越多的平头百姓有了学习的机会。但有一条,要学习,就得交学费,毕竟学费

  • 赵高篡改遗诏,为何蒙恬没有反抗反而束手就擒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朝,蒙恬,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可是到了秦二世时就一直下滑了,那当时为何,秦始皇最信任的蒙氏为何不辅助当时的扶苏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始皇信任的文人当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蒙毅。秦始皇信任的武将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蒙恬。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那么,为何面对来自秦二世和赵高的杀

  •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么特点?生活方式又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辛文化,红山文化,历史解密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

  • 经历了丧妻、丧子和丧孙的痛苦,包拯晚年时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拯,北宋,历史解密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是我国历史上继位著名的清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一直备受世人的敬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跟步入老年的包拯的相关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据说在包拯过六十大寿的时候,曾于宴会上遇到了一个突发情况——他那守寡多年的儿媳冷不丁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跪到了他的面前,然后一边哭一边跟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