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金国打得宋朝遍体鳞伤,为什么却灭不了?

金国打得宋朝遍体鳞伤,为什么却灭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581 更新时间:2024/1/22 1:10:05

在封建时代,恐怕没有皇室像宋徽宗一家遭受过那样的屈辱,不仅自己被金人掳走,连累王公贵族、妃嫔朝臣等三千多人也一同去金国走了一遭。在这次金国的入侵中,东京城内的积蓄全部被掠夺殆尽,北宋就这样在屈辱中落下了帷幕。

完颜阿骨打是个传奇人物,他十分强势,称帝后,十年就灭了辽国,再过两年,北宋也亡了。只不过,就用了十二年的时间,这个汉子就强势地干掉了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那么,为什么如此牛逼的金国却没有接着对南宋王朝采取措施,从而统一整个中土之地呢?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金国看似强大,但是,也没有强大到那种为所欲为的地步,比之北宋在综合实力上还是差了不少的。金国尚武,是渔猎之族,有着蛮力,战斗力自然是非常彪悍。而北宋尚文,在兵力上没有过多的可取之处,正是靠着蛮力,所以,金国在战场上横扫一片。

但是,如果不是北宋自己太蠢了,最终出了岔子,金国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把北宋收入囊中。

北宋本身就有点缺心眼,在联合金国对付辽的时候统治者就应该能够想到,失去了这个战略缓冲地带,也就离自己落到同样的下场不远了。作为兄弟之国,一旦看到机会,决定会毫无犹豫地反咬一口。而且,在金国举起战旗时,中原地区的抗金意愿并不是十分高昂。

大家普遍都比较胆小,有可能是前朝留下的影响太大了,他们在抗御外族时,主要都是以防御为主。而且,宋朝当时并不是鼎盛时期,统治者和臣工们都希望通过议和来获取喘息的机会,最终,希望通过金钱和土地上的奉献来免于灾祸。事实上,是他们是想得太美了。

越是退让,越是会被人当作软柿子,金国一看大宋如此的软弱,哪有不得寸进尺的道理。最后,自己的都成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了,统治者竟然还寄希望于迷信,起用一个江湖术士来解决危机。这术士的招数能有什么卵用?最后,自然是落得个被破城的命运,甚至,让人家把自己的老巢都端了。

在这么大一块肥肉到手之后,且看金国是如何作为的。他们其实还是蛮有自知之明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这几口人是不能完全将北宋掌握在手里的,所以,他们找了一群乌合之国来协助自己管理,例如说:张楚、刘齐等。只在军事上厉害,但是,国立实在是跟不上,这是金国不能统一国土的一大原因。

还有就是,至于金朝为什么不能够灭南宋,和金国四面树敌,也是有关系的。在金国北面有蒙古,南方有宋、西方有西夏,还有,金国内部经常发生变乱、河患泛滥成灾,连年不断,甚至,在金国统治时期,黄河还发生了改道。

另一个原因在于,金国作为胜利者,在成功的喜悦中难免落入俗套,在富贵中迅速被腐化。

金国一开始很是励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艰苦奋斗,一跃成为大拿,获得了大片土地和超出以往所得的财富。本来他们是一群狼一样的汉子,可是,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也低下了头颅,埋首在享乐之中。大部分金人拿的不是弓箭,学习的不是战场杀敌之术,而是和中原人一样,什么奢靡有趣就玩什么。

而且,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国土,金人们开始推行汉化,渐渐的,更加没有人去想着如何使自己更得更强大,也丢失了原本的习武精神。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统治者在为自己挑选侍卫时,竟然,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擅长拉弓射箭,这实在是太荒唐了。

没有了武力的加持,金人们就像老虎磕掉了牙一样,就只有威严了,丝毫不能再对周边造成强大威胁。可以说,这样的一伙人,哪还能灭得了南宋呢?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保全了风雨飘摇的南宋,那就是,我汉家儿郎热血于胸,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一个个奋勇抗争,让这些外族侵略者也胆战心惊。南宋政权建立后,多支抗金队伍也组建成功。无数人站起来,开始为保全祖国而战斗,我们最为熟知的忠勇岳飞便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危急时刻不惜生命地抗击金国,避免了民族地灭亡。特别是岳飞,他一度带兵攻到了曾经的都城,要不是赵构怕他真的将徽宗一伙人接回来,或许,他真就可以恢复旧山河。还有,韩世忠的黄天荡一战,险些全歼金兀术的十万大军,极大的打击了金的有生力量,使之在十年之内无法大规模出兵南下,只得与南宋和解。

也可以说,要不是这些人的一腔热血,或许南宋早就沉睡在地下了。

综上可知,在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时候,金国都没能统一中原地区,那么,等到自己再发展发展,国力终于能跟得上了,却发现,这时候自己的军队已经被腐化,更不是汉人的对手了。北宋灭亡,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

是中原的热血男儿们几乎是组成了一堵人墙,用难以想象的意志力阻挡了金人的铁蹄,最终,南宋才得以苟安。

标签: 金朝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书生带兵为何总是很自信?最后打赢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1130年,金兵南下,准备从川陕入手,自西向东横扫南宋。宋高宗紧急点将备战,点来点去,点中了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张浚。张浚也不含糊,临行前扯着脖子对高宗发誓,说:“臣愿为陛下前驱清道,明年上元佳节,定与陛下相会于东京!”到川陕后,张浚召开军事会议,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抗战宣言后,就准备调兵遣将。这时,驻守

  • 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谁更厉害?曹操是如何看待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荀彧,东汉,历史解密

    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是三国时期曹操最为信赖的心腹手下。曹操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呢?他们谁更厉害一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荀家两位叔侄不仅从曹操起兵早期,就一路跟随他,直到曹操最后称帝建国。更是在最为危难的官渡时期,这两人都没有背叛曹操,相反,荀彧和荀攸更是提出了各种方法,帮助曹

  • 廉颇被赵王弃用,最后是谁来带领军队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战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分割,七国平分天下,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实力比较雄厚。秦国积极参与中原讨伐,随着垂沙之战、华阳之战的胜利,此时秦国已经占领了魏国与楚国的大量领土。随着秦国的东征之旅,公元前261年,秦国率兵大举进攻赵国长平地区,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斗争,最终赵军战败,秦国占领长平并坑杀约四十万赵军,

  • 韩信穷得没钱吃饭是真的吗?为何有钱学习兵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朝,韩信,历史解密

    韩信穷得没钱吃饭是真的吗?为何有钱学习兵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孔子之前,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孔子首开私学,但凡是愿意学习,但凡是愿意出孔子规定的学费,孔子就愿意收其为徒,教其知识。孔子之后,越来越多的学问家搞起了私学,越来越多的平头百姓有了学习的机会。但有一条,要学习,就得交学费,毕竟学费

  • 赵高篡改遗诏,为何蒙恬没有反抗反而束手就擒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朝,蒙恬,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可是到了秦二世时就一直下滑了,那当时为何,秦始皇最信任的蒙氏为何不辅助当时的扶苏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始皇信任的文人当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蒙毅。秦始皇信任的武将中,没有人能比得上蒙恬。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那么,为何面对来自秦二世和赵高的杀

  • 北辛文化的陶器有什么特点?生活方式又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北辛文化,红山文化,历史解密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

  • 经历了丧妻、丧子和丧孙的痛苦,包拯晚年时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包拯,北宋,历史解密

    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是我国历史上继位著名的清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一直备受世人的敬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跟步入老年的包拯的相关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据说在包拯过六十大寿的时候,曾于宴会上遇到了一个突发情况——他那守寡多年的儿媳冷不丁抱着一个两岁大的孩子跪到了他的面前,然后一边哭一边跟他交

  • 战国七雄中韩国都诞生过哪些英雄?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国,战国,历史解密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战国七雄,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他们是战国时期最强的七个国家,他们之间的争斗持续了整个战国时代。当然虽为七雄,但也有强弱之分,诸侯霸主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多次易主,从战

  • 朱元璋宴请功臣后,刘伯温为何告老还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经历相当精彩,放在现在估计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小时候家里贫穷给地主家放牛,之后做过乞丐,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了一国之君。刘邦虽说也是从一介布衣到建立汉朝,可朱元璋的经历和他相比,丰富太多了。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只有一个出身比朱元璋低的,叫石勒,他是奴隶出身,建立了后赵,

  • 这两人为司马家族立下汗马功劳,却没看到东晋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邓艾,三国,历史解密

    魏蜀吴三家争斗多年,最终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家归了晋。而在灭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国时,最大的功臣有两个,这两个名字在《三国演义》中经常出现,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位是邓艾,一位是钟会。他们是三国后期的翘楚之辈,邓艾的奇袭阴平之计则是灭蜀国的关键一战,正是这一战让曹魏获得了对蜀国征伐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