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何没有杀掉六国贵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何没有杀掉六国贵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550 更新时间:2024/1/27 1:40:51

秦朝最终的灭亡,除了秦二世赵高的原因之外,还有六国残余势力的推动。六国其实一直都是蠢蠢欲动的,但凡有任何能够推翻秦朝的机会,他们自然都不会放过。但是,秦始皇还在世的时候,难道没有想到六国势力的存在对自己将会是一个威胁吗?他也曾经遭遇过很多次的刺杀,虽然都不成功,但是他对于六国的态度,为什么在统一之后没有把这些贵族们都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秦始皇为何没有对六国室斩草除根

六国被秦灭掉之后,秦国还是把能杀掉的六国的国君给杀了,毕竟留着他们在,始终是个祸害,容易死灰复燃。

可是,六国中皇室及贵族就很难清理了,因为要是杀起这些人来,那可不是一个小工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目的是想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杀戮虽然一定程度会使敌人感到畏惧,但更有可能激起敌人的誓死抵抗之心,如果秦始皇每灭一国就对该国王室和贵族大肆杀戮,那么必然会导致其他国家面对秦国的进攻誓死抵抗,这或许不会阻碍秦国的统一步伐,但肯定会使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和国力损耗,这对于秦始皇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秦始皇不想对这些人赶尽杀绝是为了不激起民愤。毕竟这些人在六国还是有威望的,并且他们在百姓心中还是有地位的。

即使杀了六国贵族,也不会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原因很简单,因为可能越是贵族,越是会爱惜自己的羽,珍惜自己的地位与权势。与其杀掉他们惹急那些不要命的死士,不如稍微给与其点恩惠,暂时保住他们的财富与地位,这样他们就会俯首帖耳地听从,至少是在表面上。

而这在建立秦朝的初期,也就足够了。

2、并非因为秦始皇仁慈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不杀六国的贵族就因为杀了他们之后就没有可用的人才,还有就是杀了他们之后会让手底下的人人心惶惶,不好管理。

有人说,如果不是秦始皇的仁慈,这些人如果被杀了就不会完蛋。问题是60万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当地有影响的人。如果他们被杀了,残忍就不会被提及。秦始皇一旦挥动屠刀,一定会责怪世人。当然,后来秦会责怪世界,但那是另外一回事。此时此刻,秦始皇称霸天下。他所想的是如何让整个世界回到他们的心中。

让世界人民心甘情愿地服从和支持他们自己的统治。所以,杀人当然不能杀人。也就是说,不杀六国贵族,不是秦始皇的仁慈,而是时代的力量。如果它不能被杀死,那就呆在原地。问题是,这六个国家的贵族们能不能对失去他们的地位达成和解?所以呆在原地不安全。一言以蔽之,六国贵族成了既不能杀也不能放弃的烫手山芋。那么这些人该怎么办?

为此,秦始皇必须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慎重考虑。如果他想来回奔波,他只能想到一个移居咸阳的阴谋。为什么是阴谋?因为秦始皇移居六国贵族,六国贵族的威望在六国的故乡。他们可以呼风唤雨。但如果迁到咸阳,就可以把他们从六国的故乡连根拔起,完全切断他们与六国信徒的联系,从根本上消除混乱的可能。比如老虎被拔了牙,就怎么厉害也只能听话。

3、给秦国留下后患

即使在统一六国之后,天下也不是说就平安无事了,六国的残余的势力还是有,如果没有万全准备,选择强硬的态度消灭他们,在他们的反扑之下难免会很大的损失。说不定天下又要再次动荡起来,而天下初定,秦始皇要的是安定。

所以在后来秦始皇就开始慢慢收拾他们。秦始皇建立不久,秦始皇就下令,要书同车同轨,只能够使用秦朝的文字,六国以前的文字全部要废除,如果再次使用相当于犯罪。这就开始打击他们残余势力的第一步了,首先断了他们的文化根源,让他们后继无人。

然后秦始皇又收天下之兵,就是为了防止六国遗民再次起兵造反。而收他们的兵器就是为了削弱他们的实力,没有武器的军队,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将不堪一击。

后来秦始皇更是发动了一场,在我们看来比较残酷的举动,就是焚书坑儒。他焚烧的书肯定是包含有六国的一些书籍,坑儒,杀的肯定有一些六国的读书人以及贵族。而古代读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能够读书的少之又少,像本国的人他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去坑杀,那么坑杀的只有六国的读书人了。

所以秦始皇很多的举动都是为了消灭六国的贵族以及残余势力,只是说做的并不是特别好。本来有着万世之基,秦始皇做得再糊涂,秦朝也不至于像后来崩溃这么快,仅仅是因为一些农民起义,短短几年时间就分崩离析了。这一切显得都不合常理,清朝那么腐朽,也挣扎了好几十年,但秦朝几年就垮了。

所以背后肯定是有着更深的原因,那些农民起义哪来的武器,哪来的粮食,而后来那些部队又是怎么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组建出来,所以肯定少不了六国残余势力的支持。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再等下去,说不定以后就完了,所以在秦始皇去世后奋力一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马超为何不让庞德战许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庞德算是三国名将之一,曾和关羽战的有来有回,还用箭射中关羽前额,由此看来庞德武力值并不低。庞德原本是马腾手下将领,曾屡立战功,深受重用,后来马腾入朝当官,庞德便跟随马超。照理来说,庞德身为将领,应该负责打头阵,那为什么在和曹操征战期间,马超不让庞德和许褚交手,反倒选择自己出战呢?拿马超和庞德相比,这

  • 齐景公对孔子为何不肯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并且向各位国君推荐自己的学说,然而始终没有受到重用。其中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对孔子可以说是以礼相待,态度非常好,但是却始终没有重用孔子,或者可以说,齐景公原本是想要重用他的,但是却被晏子的一句话憋了回去,没有重用孔子。那么究竟晏子说了句什么话,改变了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呢?晏子为何劝

  • 武则天立无字碑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原因一直让人感到好奇,无字碑立于乾陵,是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地方。据说当时,武则天亲自纂写了5000多字的碑文,但为什么这些内容没有被刻到石碑上呢?千年以来,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但并没有一个官方解释。根据史学家的推断,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让位,虽然李显是武则天的儿子,但他们母子之间

  • 庞统之死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难道有什么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庞统与诸葛亮,并成为卧龙凤雏,两人更是《三国演义》中得一可得天下的顶尖人才,只可惜庞统死的太早,在落凤坡被杀,都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这样死了,也的确是很憋屈的。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实庞统的死和诸葛亮之间有很大的关系,难道说庞统被杀其实背后和诸葛亮有什么密切的关联吗?诸葛亮到底和庞统的死之间有什么关系

  • 武则天有多记仇,爷辈的账可以同孙子一起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唐高宗病重之时,他本想把摄理政务的大权交给武则天,但遭到郝处俊的反对,导致他和武则天结仇。等武则天称帝后,郝处俊已经去世,但他的孙子郝象贤被人诬告涉嫌谋反,最后郝象贤被杀,整个郝家也被灭门,武则天更是下令将郝处俊斫棺毁柩,连死人都不放过。由此可见,武则天性格还是非常记仇的。郝象贤并非真的谋反,以他的

  • 孙权为什么赐死孙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孙登死后,孙和被立为太子,而孙权第四子孙霸逐渐萌生夺嫡之心,想要取代孙和的太子之位。孙和虽是太子,但他和孙霸在礼仪上并没有上下之分,后来朝中有人议论,觉得太子身份毕竟更高,应该和藩王以作区分,此后孙霸和孙和关系逐渐恶化。孙霸企图心比较强,最后他诬陷孙和,导致太子被废。不过孙霸的下场也没好到哪去,孙权

  • 武则天的无字碑是被李显抹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世人都知道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除了她的传奇经历,还有她的无字碑。据说,武则天立下无字碑的原因,是要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自己不多加讨论,很多人也是因此而对武则天多了一些好感,毕竟这样豁达而且还是女帝,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也有人认为,其实无字碑上面原本是有字的,但是后来被李显抹去,成了一块

  • 关羽到底有多大意,才能把荆州弄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大意失荆州”这段故事,很多人也都是非常熟悉了,不过这个故事的重点,除了失荆州,还有“大意”。大意的意思就是很马虎,换句话说,如果关羽当时仔细一些冷静思考一下,就不会丢失荆州了。但是这种事情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关羽也不是三岁小孩,为什么就那么大意

  • 秦朝为何根据身高来判断是否成年?为什么不是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现在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先依据的就是他的年龄,而不是身高,年龄可以证明他生活的年岁,但是身高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同年龄也许有人很高,也许有人很矮。但是在我国古代,秦朝时期,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年,首要依据的却是身高,次要才是年龄,为什么秦朝时期会是这样的规定呢?身高为何会成为判断是否成年的主要依据

  • 唐朝盛行佛教,为何很多公主喜欢当道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受到《西游记》的影响,还有武则天尊崇佛教的历史,觉得唐朝时期佛教应该是发展的非常好的,唐朝人应该都非常信奉佛教,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存在,那就是有一部分唐朝公主,或者一些很有名的女子,她们却选择去当道姑而不是尼姑,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佛教很盛行的话,为什么她们还会选择出家当道士?下面就让小编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