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命运?

清朝的洋务运动,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朝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393 更新时间:2024/1/20 2:47:15

清朝最终的灭亡,造成的原因其实有非常多,而当局者也并非是毫无作为,他们曾经发动过洋务运动,希望借此来挽救即将倾倒的清朝。只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洋务运动轰轰烈烈的做了三十年,可是这三十年的时间最后却只能算是清朝的苟延残喘,不是说完全没有作用,但是作用不足以挽救清朝,这又是为何?

就外部而言,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发动了对中国的殖民战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兵的惨败引起了清廷内部士大夫的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清朝与西方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以张之洞左宗棠、曾国潘等朝廷重臣的领导下,大清朝开展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军事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的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初期,大清朝建立了一批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化军事工厂。到了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资金匮乏,张之洞等人则开办了中国近代民用工厂来筹备资金。而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则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准确的来说,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完全停止,即便是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依然有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最终,在戊戌变法以及列强侵略的影响下,国人才逐渐开始摒弃自己的优越姿态,以谦逊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去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

而在维新变法之前,洋务运动这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中,士大夫阶层里,也有许多人逐渐接触西方的思想,甚至,吸收、运用了西方思想,末代宰相张之洞便是其中的一员。尽管,张之洞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儒生,也是晚清重要朝臣之一,但是,他不像许多士大夫那样迂腐。

张之洞认为:要想实现自强求富,不仅要向西方军事学习,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体系。在他看来,政治体系就包括:史志、官制、学制、法律等,甚至,还包括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

而这些,都是他在主持洋务运动的过程中,逐渐细化出的思想认知,并逐渐成为了清末的主流思想。在张之洞的推动了下,清末开始对老旧的法律体系进行改革。梁超就曾经说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虽是梁启超的个人言论,但却成为了当时的至理名言。

此外,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的大臣们还做了一件今天看来有点自掘坟墓的事情——兴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其中就包括: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等。并且,在清政府的资助下,大批学童开始远赴重洋,前往西方学习。最终,这些新式学堂也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如: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等。

这些学堂不仅教授学生们一些军事技术,而且,还在年轻的学生中传播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以启发他们。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正是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年轻人,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在朝廷与学校的创始人对峙,并在报纸上进行笔伐辩论。

他们不断否定先人的旧观念,开创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另一条道路——维新改革,也就是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些年轻人成为了洋务派口中的新党,后人更习惯称他们为“维新派”,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朝官员认为,它只是为了让中国在技术层面赶上西方。1984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则揭示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它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失败。

但不可否认,这一场的洋务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不仅是一场单纯的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运动,夹杂在这场运动中的西方思想文化,也给当时的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在它的影响下,更是催生了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阶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洋务运动,看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场失败的政治运动。

对我们来说,现在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看齐西方国家的意愿越发强烈,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太多了!

可以说,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明显要比以后的一系列运动更为谨慎。尽管,这是因为士大夫阶层本身的局限性所致,但是,张之洞等人强调:“西方的思想应该适应中国自身的文化”,这一点,这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是,它始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今天,我们在评价前人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和各种运动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还要考虑到前人为了我们的今天做出的努力。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凤雏庞统怎么死的?庞统死因和刘备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庞统是刘备早期十分重要的谋士,可能多数人觉得刘备身边最厉害的谋士是诸葛亮,其实庞统的才能完全不输诸葛亮,甚至在当时要比诸葛亮更受刘备器重。庞统曾向刘备献上三条计策,成功帮助刘备拿下益州,也为此后刘备在成都称帝打下基础。不过庞统却在落凤坡战死,而他确切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在演义中庞统是为了和诸葛亮争功,

  • 隋文帝杨坚初创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隋朝科举详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隋文帝杨坚舍弃了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从而推进了朝廷选官机制的公平性,也提升了各个官府的办事效率。科举制在古代一共长达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彻底废除。科举制不仅影响了中国,就连外国也曾借鉴这种选拔制度。不过想要彻底推行科举制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中间还有很多利益问题,那为何隋文帝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

  • 刘邦四十八岁起兵之前在干嘛?真的是个混混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觉得,刘邦在正式从起义军中走出来,一点一点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皇帝之前,在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小混混,每天好吃懒做,和一帮人混在一起,吕太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也实在是够委屈的。不过,尽管史书上是这样记录的,但事实果真就是如此吗?刘邦在起义之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些什么呢?一、刘邦出

  • 夹谷会盟齐国为何会败给鲁国?孔子一句话让齐景公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年间,齐国国君齐景公想要联合鲁国一起对抗吴国,致力于恢复齐桓公的霸业,所以同鲁定公约定在夹谷会盟。当时鲁国派出孔子担任相礼,参与会盟大典,不过在会盟台上,齐国的乐队却手持各种兵器,喧嚣而上,这让孔子感到大为不妙。于是告诫齐景公这些人是在戏弄诸侯,齐景公理亏只好将这些人斩首,此后更是把占有鲁国的国

  • 党锢的意思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党锢这个词,可能很多小伙伴们还不是很熟悉,比较陌生。这是指在古代禁止某一些政治上的朋党参政的现象。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

  • 商朝为何会突然走向灭亡?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商朝的最后意外皇帝是商纣王,由于自己的暴政导致起义,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在历史上真的是这么一回事吗?历史上的商朝回合突然一下就走向了灭亡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吧。汤伐桀,商革夏命之后,并没有对夏后氏赶尽杀绝。商部落留下许多人在夏朝故都开始战后重建,而商汤自己

  • 蒲松龄参加科举44年,为什么连举人也没考上?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蒲松龄大家都知道,他的《聊斋》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这些稀奇古怪的神话传说故事,妖魔鬼怪都在其中,人们如果看多了人世间的事情,去看看这些神鬼传说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蒲松龄虽然很出名,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却连一个举人都没有考上,蒲松龄难道真的就是没有才华吗?但是为什么没有

  •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心腹下场怎么样了?李世民并没有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李世民等于是通过大义灭亲的方式强行上位,甚至还威胁到了皇帝李渊的位置。但李世民又是唐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所以玄武门之变并没有被强烈的抨击。虽然李世民对自己的兄弟能下狠手,但他也有宽心的一面,因为李建成有几位心腹,李世民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四

  • 春秋战国时期隋国是如何灭亡的?隋国曾是楚国的保护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西周初期,湖北随州封了一个姬姓诸侯国,名为隋国。隋国早年是周天子在南方的重要邦国,专门负责替周室控制金属资源的运输,还要遏制南蛮的发展。巅峰期的隋国曾是楚国的保护国,吴国伐楚,楚昭王就曾逃到隋国避难。不过隋国最后却在战国初期亡于楚国之手,当时楚国晋升为五霸之一,对于周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亚致力。下面

  • 关羽和赵云为何很少同时作战?两人风格并不搭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关羽和赵云都属于三国中十分著名的人物,两位也都是蜀汉五虎将之一。不过细数蜀国的战役,会发现关羽和赵云很少同时作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说两人的武力值应该不分伯仲,只是关羽地位肯定还是在赵云之上。有人觉得赵云天生不适合团体作战,这肯定是对赵云的误解。关羽虽然性格高傲,但是对赵云应该没有太多想法。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