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石碏虽然大义灭亲,但也有失察之责

春秋战国石碏虽然大义灭亲,但也有失察之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205 更新时间:2024/1/13 18:12:01

提到大义灭亲这个词,大家都想到出自春秋战国《左传》的一篇史记,从那时候开始,人们都把敢于对亲人的过错进行纠正,叫做大义灭亲。

但是,作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卫国大夫石碏在儿子石厚小时候就跟卫桓公的弟弟州吁鬼混,他就发现了苗头,以至发展到唆使州吁弑兄夺位,犯下滔天大罪,他有没有失察之责呢?

家教之责。现代教育中,我们都知道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发生意外。

[var1]

州吁是卫庄公一个爱妾生的,却得到他特别喜爱,因为卫庄公溺爱,州吁就宠得不像样子,肆意妄为,骄奢豪夺,以至大夫石碏经常他指出如何引导孩子走正道,避免误入骄横、奢侈、淫乱、放纵的邪路。同时,他还指出应该遵循的六条纲常道德和六条不应该违背的人间道义。

但是,石碏在提醒卫庄公的同时,却放松了对自己儿子的管教,虽然他知道石厚在学坏,也打了四十大板,但没有从根本上断绝石厚跟州吁的来往,以至酿成大祸。这可能就是常人所说的儿大也难管吧。

[var1]

监管之责。作为卫国的上大夫,石碏既然已经发现了州吁胡作非为的苗头,就应该及时制止和杜绝,不能任其继续发展。特别是对自己的儿子,无论是从父子亲情还是为国家为君主,都应该及时断绝两个年轻人的来往,但他并没采取任何措施。

结果,在没人制止和慢慢习惯之后,这两人野心越来越大,最后商量密谋夺位。卫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完继位,石厚就出主意,在卫桓公外出送行的时候,借敬酒之机把他杀了。这还不算,州吁自立为君以后,他看到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和自己一样,也想杀了哥哥夺权,就纠集了几个国家的联军帮他攻打郑国,而这个共叔段也是他俩一起的玩伴,可谓是臭味相投。

[var1]

这几起大的军事行动不是小的动作,作为父亲和卫国大臣,石碏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能力,但他还是没有采取阻止措施。

检讨之责。作为一国之大臣,石碏在退休离岗前,肯定是要跟国君和接班人移交本职岗位上的一些事情,在这方面,石碏应该把自己发现的州吁和儿子石厚之间的一些恶行都交待明白,也好让继任者防患于未然。

虽然州吁和石厚密谋夺位时石碏已经退休,但儿子每天做些什么他还是清楚的。如果他及时跟卫桓公取得联系,这起密谋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只是这里面还是多了一份侥幸因素,或者是事不关己的因素在里面。到了他俩得逞惹得卫国百姓愤怒,石碏看到大势不妙才动了大义灭亲的心思,这时候已经于事无补。

[var1]

虽然石碏尽到了大义灭亲的道义,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试想一下,如果他不亲手把儿子送上断头台,但事后也会有人找他儿子算账,而且别人来处理这件事,就不会是石厚一人要死的问题了。按照当时法律,石厚家族都要满门抄斩,是要灭九族的,因为没有石厚的唆使,就没有州吁弑兄夺位事件的发生。从一定程度上说,主谋就是石厚。

从这个角度讲,作为朝中大臣,石碏是知道后果的。他大义灭亲,应该也有保护家族因素在里面,起码可以免除家族没有因这事受到牵连,相反,他自己赢得了美誉,家族受到了保护。

[var1]

从石碏大义灭亲这件事,说明春秋时期道义和公理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石碏也知道失子之痛,也是经过非常痛苦的抉择。当石厚被捉,大臣建议放他一马时,石碏心里是知道二人作恶,不可能儿子能独善其身。

当卫国百姓对州吁继位一事提出质疑时,石厚来向石碏请教平息的方法。石碏假说要周室赐封才能平息,并修书一封让陈国帮忙去天子跟前游说,把他二人支配到了陈国。实则是调虎离山,让他俩脱离兵权,并暗中通报陈国把他们拿住。对这条计谋,石碏做得天衣无缝,确实让世人拍手称快。

综上所述,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刻教训:惯孩子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溺爱只能给他带来后患;小病不管就会酿成大错;交友要慎重,严父才能出孝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系作者岛主说事原创,没有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为何鲁国却能活到前249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史称,秦始皇灭六国历史背景,秦始皇只灭六国为何却统一了齐国

    但再怎么不可能,鲁国最终还是活到公元前249年,此时离秦国吞并韩国,仅过去19年。离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也仅过去28年。相比于那些春秋时期就被吞并灭国的小国家来说,鲁国的运气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夹杂在齐国、楚国之间,鲁国能存活这么久实属不易。既然是小国,连战国七雄都排不进去,为何却可以存活到公元前

  • 秦国公主孟赢:本是嫁太子,却因美貌被公公收入后宫,记入史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秦国公主孟赢现状,孟赢太后,大公主为什么叫孟赢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秦王赢驷的长女孟赢公主,是芈月在秦王宫认识的难得性格脾气都相投的人,也是芈月的好朋友,曾经几次救助芈月于危难之中。后来为了国家利益,远嫁燕国,成为燕国的王后。[var1]孟赢公主前半生为了秦国,为了父王,牺牲自己的婚姻幸福,后半生为了自己的儿子筹谋,又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他与苏秦

  • 嬴稷:战国“超长待机”的腹黑霸主,秦国灭六国的实际奠基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国嬴稷简介,秦国灭六国的实际奠基人,嬴稷统一了六国吗

    [var1]对一个国君来说,他把大秦带到了一个新台阶,直接帮他曾孙子嬴政扫平了统一六国的障碍,是霸主、雄主。但对于他的对手和有利益冲突的人来说,就绝对是狠毒奸诈了,并且寿命超级长(在那个平均寿命30-40岁的年代,他活到75岁)在战国时期可是熬死了多位对手和亲人,堪称战国超长待机中的战斗机,在位时间

  • 起源于春秋战国的清明节,从追忆怀念演变为珍爱生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明节怀念爷爷怎么说,清明节怀念先烈感悟,清明节怀念语句图片

    清明节,作为对逝者的哀思和追忆,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节日。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这个节日也正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今的清明节,不单单是对逝者的追忆,对过去式的怀念。相反,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绵长的珍惜。相传,春秋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期间,因饥饿面黄肌瘦寸步难行,随行介子

  • 战国名将李牧之死,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哪种更可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由于他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在历次战斗中都能险中取胜,深受人们的喜爱。即使到了现在,人们谈起李牧,不仅为他的军事才能折服,还为他的冤死感到惋惜。而对于李牧的死,《史记》和《战国策》都有记载,虽然结果都是以死为终,但过程却大相径庭,到底哪种说法更确切一些呢?按《史记》的记

  • 李世民:别人家的孩子,17岁营救隋炀帝,20岁封秦王,28岁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599年李世民出生,成为李渊的次子。自幼就十分聪明的他,什么博览全书、学习武艺都是他的基本功,可以说李世民能有后来的成就,跟他从小的勤奋是离不开的。就这么的,打小就优秀、努力的李世民,便受到许多长辈们的喜爱,尤其是右骁卫大将军长孙晟,在李世民不过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仅仅13岁的女儿许配给了李世

  •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永乐皇帝第二子汉王朱高煦传记1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的盛世局面,汉王朱高煦正史,唐太宗打造了什么盛世

    [var1]永乐皇帝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乃一母同胞,皆为常皇后所生。与其余二人不同,朱高煦长相英武,颇类朱棣。他身长七尺余,行动敏捷,善长骑射,且诡诈多智,常以材武自称。据说,他两腋生有若龙鳞者数片,因而自命不凡。朱高煦自小便为人狡黠狠愎。太祖皇帝时召集秦、晋、周、

  • 春秋争霸赛:强大的诸侯,为何只争霸,而不是直接取代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诸侯争霸实力排名,天子和诸侯,史记天子与诸侯的思维导图

    春秋时期开启诸侯争霸的时代,为何强大的诸侯国,没有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进而重新建立新秩序,成为新的天子呢?这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面临的压力与问题,并不是每一个诸侯能够制衡的。周朝建立到平王东迁洛邑,建立成周政权。开始东周时代的新秩序重建,而这时的诸侯国形势已经不是周初建立的情况

  • 他是春秋战国名将,通晓兵法创建武卒战队,还是一名常胜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的十大名将,战国武卒,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军事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当初离家时许下的诺言,他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历任三个国家军事统帅,不仅通晓兵法始创特种兵,还是一名常胜将军。这样一名战将会是谁,他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出生于春秋卫国的吴起,自幼家庭富足,是当地有名的富二代。但吴起从小就是个官迷,父母也倾其所有为他上下

  • 战国时期的赵国尚能痛击匈奴,为何汉朝初期却被匈奴压着打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匈奴给赵国认错的动画,秦国打开国门与赵国追击匈奴

    [var1]辩证唯物论中讲,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因此,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却看待问题。研究历史问题,尤其要做到以发展的眼光,去洞察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具体到汉朝与赵国面对匈奴之时不同表现的问题,需要厘清两个基本的方面:汉朝与春秋战国时期有何不同;赵国面对的匈奴,和汉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