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公开表示张仪“算不上大丈夫”,孟子为啥瞧不起张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82 更新时间:2024/1/22 2:39:59

张仪剧照

孟子瞧不起张仪的历史记录,来自于《孟子》一书中,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场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在景春看来,公孙衍和张仪那可都是跺一脚能让地球动三动的大英雄,是他崇拜的偶像。而孟子的观点则与景春截然相反,他根本就看不起这两个人,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以反问的口气肯定地说:“他们根本算不上大丈夫!”那孟子为什么瞧不起张仪他们呢?我们不妨走进历史来看个究竟。

说起张仪的奋斗史,那也是挺励志的。想当初,张仪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还志向远大。只不过,社会地位低的人要想取得成功,那就得遭遇比别人更多的磨难,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张仪也不例外。

张仪学成后,想到楚国去谋个一官半职。刚开始还不错,张仪不仅能见到楚相大人,而且能和楚相在一起吃吃喝喝。就在张仪以为自己就要在楚国扎下根,一步步成长时,不幸降临了。原来,在喝酒中,楚相的玉璧不见了。那可是个宝贝呀!楚相就召集人来破案。大家分析来分析去,一致认为是张仪给偷了去。原因很简单:“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张仪是个穷光蛋,不是他偷的还会是谁偷的呢?于是,在这个先入为主的有罪推断下,众人把张仪抓来一顿胖揍,“掠笞数百”,想让张仪承认自己偷了玉璧。可张仪也是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打死也是咬定一句话:“我没偷!我就是没偷!”这些人没法,只得把张仪给放了。回到家里,老婆看了非常心痛,就埋怨道:“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如果你不急着去游说做官,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而张仪却满不在乎,说:“只要我还有三寸不烂之舌在,就能成就大事!”后来,张仪果然在老同学苏秦“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的暗中支助下,装做一个阔公子哥,在秦国谋得了发展,成为秦惠王的客卿。

[var1]

虽然张仪就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在逆境中不认命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在孟子看来,他的求仕之路却不符合君子的求仕之道。在孟子看来,作为贤者自己不能为了做官,而去做“枉尺直寻”的事,因为一个人如果一心为了做官这点“利”,就会无所不为,甚至去做“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丑事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那么,孟子所说的这个做官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君主要尊重贤者,对贤者要“致敬尽礼”;如果贤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么,就不要去见君主,君主也就不能“得而臣之”。否则,国君不“尊贤”,而自己却强出头要出来做官,那一定会自取其辱。

孟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既想向世人表现出自己是个尊贤的君主,可又不愿放低身价,就派人对孟子说:“我本来是想去看望你的,可是我却偶感风寒,不便于出门。如果你来见我的话,我就上朝接见你。”孟子一听,就知道齐宣王是在演戏,便也说起谎来,说:“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不好意思,你病,刚好我也病了。

对照孟子的气节,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张仪的求仕之路,就知道为什么孟子瞧不起他了。

[var1]

张仪在秦国的得意之作,莫过于欺骗楚怀王了。

秦国想攻打齐国,可齐楚却是联盟,要想取得攻齐的胜利,就必须破坏齐楚联盟。于是,张仪就奉命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如果大王能断绝与齐国的来往,我能给大王带来两大好处,一是把秦国的六百里商於之地割让给楚国,来大大增强楚国的实力;二是送一个漂亮的秦女来给大王做妾,这样两国结为亲家,就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楚怀王一听,只要与齐国断绝来往就能得到土地与美女,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不仅满口应承下来,而且还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去办理土地交接手续。

张仪是个出色的演员。回到秦国就假装从车下摔了下来,以养病为借口,是三个月不出门上朝。楚国的使者左等不见张仪出门,右等不见张仪出门,就把这个消息赶快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一听,心想:“张仪这家伙之所以呆在家里不上朝,不与我们交接这六百里土地,大概是还嫌我与齐国绝交得不够彻底吧?”于是,就专门派人到齐国,把齐王给痛痛快快骂了一顿。如此一来,齐楚彻底断了交。

张仪一看自己的目标达到了,就晃晃悠悠出来上班了。楚国跟来的使者赶忙上前参见,要张仪兑现之前的承诺。可张仪却装着大吃一惊的样子说:“哪有这六百里土地的事?我说的是把我的六里封地献给楚国!”消息传回楚国,把楚怀王气得跳着脚骂娘,非要“发兵而攻秦”不可。

[var1]

虽然张仪通过自己的阴谋为秦国谋得了利益,但在孟子看来,做人是应该有底线的,那就是“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像张仪这样以无耻的手段来欺骗楚怀王,那才是真正的无耻。关于“无耻”,孟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羞耻心对于人很重要,而专以机谋巧诈为业的人,他们是没有羞耻心的。这句话是不是孟子专门用来评价张仪的我们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孟子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句话来判断,在孟子的心中像张仪这样没有羞耻心的人那简直就是禽兽。

孟子又怎么能瞧得起禽兽呢?

还接着上面张仪欺骗楚怀王的事情往下说。楚怀王见自己被张仪骗了是非常生气,便决定出兵教训一下秦国。可楚国是仓促出兵,事先没有周密的准备。而反观秦国,张仪和秦王早就预料到楚国在受骗后会发兵来攻打的,是早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并且由于齐国受到楚国的羞辱后也投到了秦国的怀抱,因此上,楚国一出兵,就遭到秦、齐的夹攻,是损兵折将,被斩首八万不说,还被秦国攻取了丹阳、汉中之地。楚怀王打了败仗,心中更是窝火,又增兵来与秦国在蓝田大战,结果,“楚大败”。楚怀王遭到两次痛击,算是有点清醒过来,想想自己这样子是打不过有准备的秦国的,便“割两城以与秦平”,结束了这场战争。

[var1]

无论是张仪欺骗楚怀王,还是因此而引发的秦楚大战,张仪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给秦国开疆拓土。其实,自从张仪得到秦惠王的重用后,他就一直致力于为秦国开疆拓土。为了给秦国扩大地盘,他不仅“为秦将,取陕”,亲自挂帅出征,为秦国打下了陕这个地方;而且还到处游说,挑拨诸侯之间的关系,给秦国攻打他们扩大地盘制造机会。可以说,张仪相秦,是秦国快速扩大地盘走向强盛的一个关键阶段。

一般人会认为张仪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能臣。可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君子,辅保君主的首要工作,是要“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也就是要引导国君行仁政,而不是通过战争来扩大地盘。孟子不仅直接称像张仪这样“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的所谓“良臣”为“民贼”,而且还进一步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由此可知,孟子对张仪这类“率土地而食人肉”的人是有多么的痛恨了!

看完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明白,孟子瞧不起张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公孙衍的所作所为在孟子看来,与张仪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他瞧不起张仪,也看不起公孙衍,所以,才在与景春辩论时说他们俩“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赵倡文

更多文章

  • 从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入手,解析秦国为何会攻灭六国一统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献公时期秦国真的很穷吗,秦献公对秦国贡献,秦献公与秦国的关系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此时,虽然诸侯国林立,但并没有哪一个能真正取代周天子的地

  • 从晋国“三军六卿制”入手,浅析三家分晋为何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如何评价晋国六卿,晋国六卿制度图,晋国三军六卿灭亡过程

    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国语·晋语》常言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这是因为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这阶段中原大地上百家争鸣,华

  • 陈胜为何能起义成功,还能得到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帮助?他被利用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陈胜起义,陈胜称王后的真实历史,六国贵族为什么不救陈胜

    后来大雨误期,死刑的压力使他和民兵们不得不选择反抗。此时作为屯长的陈胜不可能想到推翻强秦,他的首要问题是怎样将这900多名阶级兄弟发动起来,对其反抗进行合法性宣传。很快,“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灵异事件就出现了。效果不错,弟兄们的激情被彻底激发出来,暴动开始了。然而,陈胜的宣传根本上不了台面,只

  • 从春秋到战国,周王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本质上已有明显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春秋周王室,周王室实际统治时间,各国王室地位排名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西周时期,周朝的君王一直保持着自周朝建立时而具有的权威,是名副其实的天下宗主。当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而东迁都城之后,历史进入了东周纪元,而周王室也开始衰弱,伴随着天下诸侯的并起,周王室也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控制时局的能力。与此同时,一些被称之为蛮夷

  • 为何统一六国的不是晋不是楚,而是春秋初期弱小的秦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统一六国讲解,初中历史秦统一六国,大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找到了

    从这张春秋初期地图上可以看到:楚国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直以大国、强国的身份存在。其地域辽阔,国力强盛,楚人常引以为荣。当时楚国与晋国可谓是两个超级大国,犹如上世纪的苏联与美。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晋文

  • 为什么都是诸葛亮打魏国,诸葛亮死后为何不见司马懿伐蜀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懿联吴破蜀,司马懿怎么灭蜀吴的,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不打蜀国

    [var1]三国后期,诸葛亮跟司马懿的较量一直被后人所称道。他们两个不分伯仲,谋略和计策都不相上下,司马懿是三国之中唯一能跟诸葛亮对抗的谋士。但是有一点叫人奇怪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懿在诸葛亮死了之后,却没有大举攻伐蜀国呢?司马懿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一统天下。蜀汉诸葛亮虽然

  • 秦国豪放女宣太后芈月:赶在外国使者面前讲荤段子:讲荤段子赢得外交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国太后芈月,秦国后人对芈月的评价,秦庄襄王与芈月的关系

    [var1]这个芈月在历史上公然讲的这个黄段子,一不留神还被史学家们给记到战国策里了。开玩笑,战国策仅次于史记,那都是那都是响当当的史书,能让你流芳千古,也能让你遗愁晚年,这个芈月的黄段子,我估计是也不能让他流芳千古吧,至于是不是留遗臭万年,这个取决于你怎么看了。[var1]话说这一年是楚国发兵攻打

  • 如果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战白起,最后谁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长平之战白起与廉颇,廉颇能打过白起吗,廉颇和白起谁年纪大

    长平之战,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争之一,正是通过这场战争,秦国彻底结束了赵国的有生力量。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大一统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加快,是秦国当年战略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赵国从此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我们从这场战争之中也学习到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赵国大将赵括有关,他的父亲也是

  • 田氏代齐后越国三弑其君,无彊听从齐使之言与楚交战最终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田氏代齐后有没有追杀姜氏王族,田氏代齐讲解视频全集,田氏代齐原文

    越国的早期历史很模糊,直到勾践他爷爷夫谭的时候,越国才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越国的发迹,源于晋楚争霸。春秋中期,晋国在诸卿崛起之后,内耗频繁,在与楚国争霸过程中渐渐地有点力不从心。这时,来自楚国的降臣申公巫臣提出了一个办法,扶持新崛起的吴国人去跟楚国死磕,晋国在后面出钱出装备、摇旗呐喊就行了。随后就

  • 烛之武退秦师甚至使秦国派兵保卫郑国反映出郑国缺乏恰当用人机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烛之武退秦师郑国当时的处境,秦穆公攻打郑国时谁救了郑国,烛之武退秦师秦国为什么打郑国

    然而,长期默默无闻的烛之武,却在郑国遭遇危机时突然出名了。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因为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加入了楚国阵营,晋文公联合秦国前往伐郑。这次伐郑,晋文公是老账新账一起算了——当年晋文公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这次也是要对他进行报复。秦穆公时,秦国国力正处鼎盛;晋文公虽然刚回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