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孔子的后学,教出了法家的李斯、韩非?青出于蓝而变成黄

为什么孔子的后学,教出了法家的李斯、韩非?青出于蓝而变成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537 更新时间:2024/2/12 10:59:27

[var1]

秦王和李斯

孔子孟子皆是大儒,但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进入战国后期,儒家似乎就没有再诞生名人,唯一的名人就是荀子。然而,荀子的思想用“离经叛道”来说也不为过,因为他的思想和传统儒学有很大出入。至其弟子韩非、李斯,二人算是彻底倒向了法家。于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地处西陲的秦国举起了法家的大旗,真正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在列国兼并战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神州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不过,以法治国的秦朝二世而亡,人们才知道矫枉过正的弊端,由此汉代以后的朝代走的其实都是外儒内法、春风化雨的法家道路。那么为什么韩非、李斯会违背他们的先师呢?这和战国时代的大变革密切相关。

一、时代变了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虽然式微,但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还有些许尊严和权威,诸侯之间就算是争霸争得你死我活,也要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绝不敢公开践踏周天子的尊严,维系天下秩序的周礼还在苟延残喘。孔子立志恢复周礼的等级秩序,还有微乎其微的可行性,这就是孔子创立儒学的背景。

[var1]

孔子

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代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四大制度全部崩溃。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增,私田兴起,公田荒废,依靠公田而存活的贵族全面衰败。为了挽救诸侯国公室的财政,各国被迫承认私田,改革税制,进而演化为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对国君直辖郡县的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基石的井田制崩坏,分封、宗法、礼乐亦全面崩溃。在战国生产力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正如梁超在《变法通议》所说:“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各国的陪臣之所以能执国政,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陪臣敢于变革,能够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即是例证。

当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依托于井田制的礼乐制就完全没有了恢复的可能,所以立志恢复周礼的儒学,越到封建制巩固的战国后期,就越需要进行相应改变。

[var1]

法家的韩非

二、荀子的叛道

儒家后人背弃儒家,是由荀子开启的。战国中期的孟子严格遵守了孔子的学说,所以宋代儒者将孟子提拔到了亚圣的地位,而荀子因为离经叛道,则被斥责为“大本不立”、孔门异端,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更是被踢出儒家,成了法家代表。

[var1]

李斯

荀子对儒家的背叛还算轻微,但绝对是实用的。儒家倡导以道德为基础的思想,在列国征伐、相互厮杀、朝不保夕的战国实为空想。孟子提出性善论,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人们能发现本心,发现心中的善良,这是一种消极等待,根本不可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治国思想。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已经完全证明了儒家传统主张与当时尚攻的时代不相适应。

针对儒学过柔的特点,荀子针锋相对地提出性恶论。在兼并战争更加频繁的战国后期,民不聊生,因此荀子认为人性自私本恶。但这并不意味着荀子是悲观主义者,他没有放弃对人的希望,而是认为既然人性恶就需要约束,需要“化性起伪”。这里的“伪”就是人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约束自己本性中的恶。如何约束?那就要靠法的作用。所谓隆礼重法,“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就是一种儒法的结合,也成为了王道和霸道的结合,是一种杂糅了柔性儒学和过硬法家的第三条道路。

[var1]

荀子

三、韩非的完全背离

荀子对儒学的背离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其弟子韩非、李斯,但这仅能作为韩、李背弃祖师爷的一个引子,他们二人对儒学的完全放弃其实是各有不同。

韩非,韩国公子,其公室贵族的出身决定了他选择在自己的国家韩国发展。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的一个。虽然韩非是儒学出身,学富五车,但学成归来的韩非并不被重用。公元前262年,秦国白起攻韩,连下50城,上党郡降赵,韩国领土直接萎缩一半。在亡国危机面前,韩国统治阶层的内斗反而更加激烈。韩非积极上书,要求变革自强,但均被驳斥。一腔热血尽付东流。

[var1]

韩非

在公室内斗不休,自身抱负不得施展的情况下,韩非对性恶论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因此,法家诸人中,韩非最为激进,所以被称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完全否认了儒家的教化,认为只有法才是唯一的信条,什么亲情、友情、道德,都要以法为宗。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战国礼崩乐坏的背景下根本就是空想,所以“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儒与侠都是天下大乱的原因。就以君臣之间的关系来说,二者之间不存在亲爱关系,“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也就是说,二者只是利益交换关系,君主给臣子提供物质待遇,臣子给君主提供智慧力量,仅此而已。

所以韩非对儒学的背离,既有战国大变革的时代性,又有韩国内斗的特殊性。

[var1]

韩非

四、李斯对儒学的背叛

李斯是郡小吏出身,身份地位并不显赫。《史记李斯列传》开篇,就记载了李斯为郡小吏时一段直击他灵魂深处的见闻: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吃的不好,见人就受惊逃跑;而米仓里的老鼠,吃的好养的好,还不用担心受到外界的惊扰。所以李斯立志要当米仓里的老鼠,其思想上的功利主义极其明显。儒学完全不适用于战国,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尤其是在经历彻底变法后的秦国。李斯出仕,上来就选择了最强大的秦国,可谓挑选了一个最简单的剧本。

李斯见秦王,必须给秦王描绘一幅秦国统一的宏伟画卷,才能被重用。就如同韩非所说,君臣之间是相互利用关系,秦王给李斯高官厚禄扬名天下的机会,李斯帮秦国统一天下。而自秦孝公后,历代秦王都尝到了法家带来了的福利,所以不可能改弦更张以儒代法。既然改不了老板的思想,就只能改变自己的思想了。所以李斯必须要适应秦国的主流思想,因此他也倒向了法家。

[var1]

李斯

文史君说

韩非和李斯虽然都是儒学出身,但其师傅荀子就已经走上了对儒学的背叛之路,或者与其说是背叛,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因势而变革。韩非、李斯彻底倒向法家,既有传承老师思想的原因,也与当时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涯有关,二人脱儒入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荀子的第三条道路,在汉初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汉代皇帝鉴于秦朝完全践行法家思想而二世而亡的教训,被迫采取儒术治国。可是看看汉初政坛上最重要的两位人物:皇帝刘邦,秦朝泗水亭长出身,算是基层公务员了,曾经向儒者的帽子里撒尿;丞相萧何,典型的法家官吏出身,楚汉争霸之时,入咸阳后首先收集的不是秦朝的金银珠宝,而是秦朝的典章律令。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可能改弦更张,彻底放弃秦朝的法刑呢。只不过是鉴于秦朝严刑峻法的手段太过直白刚硬,所以汉制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给法家包了一层儒学柔和的外衣,内里其实还是法家那一套。

参考文献

陈旺:《孟子“尽心养性”与荀子“化性起伪”教育思想及其差异互补》,《遵义师范学院》2022年第5期。

薛玉麟:《韩非政治哲学及其人性论基础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武王举鼎而死,后来的秦昭襄王是如何即位并奠定秦国统一基础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按照辈分来说,是王位继承的重要人选。最终经过多方博弈,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成功即位,是为秦昭襄王,他的经历也十分坎坷,但最终带领秦国走向富强,险些提前完成统一大业。[var1]秦武王在位时期,秦国其实并不具备统一的基础,但是武王在位三年却被后世当作秦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义渠

  • 秦始皇统一六国:强大的国力,韬略与智慧的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即秦王政十七年至二十六年,秦国百万雄师相继兼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秦国几代人追求的统一大业梦想。[var1]一、灭韩,找准突破口秦国灭六国,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战略,韩国和秦国接壤,成了秦国“近攻”的目标。韩国农业发达,弓弩技术非常出众,这些都给秦军以支持和

  • 秦始皇犯了什么错?秦国只维持了十几年就崩溃了?不考虑特殊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前两期,我们讲了秦国的制度。站在帝王权力的角度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秦国的制度,就是:把老百姓生产出来的所有财富,都抓到帝王一个人的手里。#秦始皇#因为财富等于实力,所以在这个制度下,应该是帝王一个人拥有最强的实力。全国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挑战

  • 秦始皇的老祖宗是如何建立秦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这么往前一追溯,就要从嬴政建立大秦帝国的公元前221年往前“快进“517年,一下子就到了平王东迁了。看到这您内心是不是有些“诧异”了,有些恍惚了,这么多年呢?是呀,秦国嬴政之前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var1]平王东迁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秦国的祖先其实在西周时代就一直在现今

  • 秦灭强国赵国用了30万大军,为何灭楚时,王翦却认为要60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灭六国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外交和军事策略,对于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不断扩大自己的版图。当初秦国用了三十万大军灭了当时的强国赵国,接下来的目标是实力衰弱明显的楚国,这里大将军王翦却认为要60万军队才能灭楚,这是为什么呢?始皇帝的心腹王翦出生在关中,是秦朝军功贵族的一份子,年少时就随侍嬴政

  • 秦国变法:令秦国走向强大的神奇魔术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问我秦灭东方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秦国变法,这个西北边陲之国,曾经被天下诸侯所不齿,更是被魏国占据了河西之地,在与魏武卒的战斗中,差点被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遇到了两个神奇的魔术师:秦孝公嬴渠梁和商鞅,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完美搭档,他们所主导的变法,令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从人见人欺的

  • 秦国的军功爵制源自赵国,源自另外一个叫“鞅”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主笔:大器晚橙公元前5世纪有太多可聊的事了,所以我分成两章来写。上一章说完了希波战争,本章我们把视角拉回到中原,坐标晋国,时间往回拨一个世纪,从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说起,即“赵氏孤儿”。公元前601年,晋国的正卿,顶梁柱赵盾去世,其子赵朔承袭,之后赵朔作为晋国的下军将率兵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大战,史

  • 秦王夫妇真如《山河月明》中那么恩爱吗?死于宫斗的秦王一家三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历史剧不是披着历史皮的古装偶像剧,应当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即剧情发展必须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要与历史相合,不可随意虚构,同时为增强观赏性,可以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予以一定的虚构。服装道具上,《山河月明》还原得真心不错,可剧情上,阿越只能表示吐槽无力。《山河月明》以明朝

  • 秦国的西方崛起,说明了什么?一切不切实际的“鸡汤”是不是该省省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背景下,原本坐落西部边陲、不被中原诸侯国正眼瞧见的秦国奋力崛起,成为了最有实力统一中原的强国。公元前221年,年仅38岁的秦始皇歼灭了代表着战国时期最后一抹余晖——齐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至此自周朝而来分崩离析800多年的中华大地重归于一统,正式开启了封建王朝在中华大地上的漫长延

  • 秦国历代君主姓名谥号统治时长(共38位,含秦朝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1、秦非子受西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2、秦侯(在位9年)3、秦公伯(在位2年)4、秦仲(在位3年)被周宣王封为大夫,攻打西戎,兵败而死。5、秦庄公 嬴也(在位44年)[var1]6、秦襄公 嬴开(在位12年)护送周平王东迁,位列诸侯。7、秦文公(在位50年)打败西戎,扩地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