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治没有子嗣,去世后慈禧给出一个大臣无法反对又居心叵测的建议

同治没有子嗣,去世后慈禧给出一个大臣无法反对又居心叵测的建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4/1/19 13:45:21

慈禧太后是清帝国实际掌门人,她继承的这份遗产来自其亡夫咸丰帝。咸丰为道光帝第四子,也是清帝国第九位皇帝。道光二十六年(1846)被立为储君,三十年(1850)接替乃父继位。

被史家称为“苦命天子”的咸丰生不逢时。清帝国刚刚度过中英交涉的困难期,不久即迎来席卷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起义,动荡经久不息,而且英国等西方国家不满足于1842年开放五口,反因开放五口看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希望清帝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能够与西方国家建构平等的外交关系。但此时的清帝国知识精英、政治精英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西方工业革命的意义,还在固守农业文明的宁静、悠闲与老死不相往来,于是清帝国与英法在咸丰十年(1860)因换约等矛盾爆发冲突,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帝仓皇出逃,并最终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

咸丰病逝,只留下一个年仅6岁的独苗和慈禧、慈安两位太后。按照咸丰的安排,这棵独苗不仅由两宫太后照料,而且有“顾命八大臣”辅佐,襄赞政务,直至小皇帝亲政。但是,咸丰去世不久,六皇叔恭亲王奕䜣联合两宫太后发动政变,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或被杀,或充军,恭亲王与两宫太后联合执政,因而小皇帝的年号也更名为“同治”,即共同治理的意思。

同治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子,也是慈禧太后的全部希望。两宫太后在小皇帝幼年时代勉为其难垂帘听政,支撑一个大帝国的运行。作为母亲,慈禧太后理所当然希望他的儿子亲政后让她有机会歇肩,颐养天年。

然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人生的大不幸,还不仅在于青年丧夫,更在于中年丧子。她的独生子同治帝生于深宫帝王之家,自幼就表现极不寻常,任性、固执,远君子近小人,染上了君主不应该有的恶习,从来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18岁的小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初五,小皇帝驾崩。

同治去世是对慈禧太后重大的打击,“哭不能词”(《翁同龢日记》,1086页),但因清帝国的整体利益,她迅速从个人悲伤中走出,建议为咸丰帝——而不是同治帝——选择一个新的接班人。她的理由是,天下毕竟是咸丰帝的天下,咸丰传给了他的儿子同治。同治没有儿子,现在所要选择的皇帝,只能是继承咸丰帝的祖业。

对于慈禧太后的建议,与会皇亲国戚就其总体而言无法反对。毕竟同治帝没有儿子,现在必须从与咸丰帝血缘关系最紧密的后人中选择,有大臣鉴于同治帝的教训,“有言以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这个建议的潜台词是,从幼童培养太没有把握了,大行皇帝就是一个例子。为大清江山社稷前途计,既然没有办法让皇子们顺位继承,既然只能从宗室成员中选择,为什么不优先考虑选择一个稍微成年的“贤者”为继承人呢?这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并不矛盾。

对于这个建议,慈禧太后是这样回答的:“文宗(咸丰)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易,我二人(慈禧、慈安)同一心,汝等敬听。”(《翁同龢日记》,1087页)太后这段话很好理解,天下是咸丰皇帝的,咸丰没有第二个儿子,现在如果选一个成年的继承人,她们姐妹俩作为咸丰未亡人实在不愿意接受,只有选择一个幼童,才有从头教育的可能。慈禧太后言下之意,即便同治帝的教育是失败的,也可以在新皇帝成长过程中予以矫正。

针对慈禧太后的方案,皇亲国戚、各位大臣该讨论的也讨论了,但在权衡利弊后,大家还是接受了慈禧太后的动议,决定由两宫太后作主从与皇室血缘关系最亲近的血亲中选择皇位接班人,于是找到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钦奉懿旨,立醇亲王奕譞之子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光绪朝东华录》,2页)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慈禧给光绪找了个“大阿哥”,两人不但嫌隙冰释还更加互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重新理解光绪帝在政变之后的病,我的看法是:既有生理上的,更有心理上的。光绪帝幼年时代就身体不好是事实,肾功能有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大婚十年依然没有儿子,可能就和其身体状况有关。至于心理上的,既然说不清楚与康、梁“保皇”运动的关系,那剩下的路只有一个,以离开换取太后的认同、信任。所以我们看1898年底

  • 慈禧为何选择了光绪?除了是其亲侄子,更重要的是竞争者槽点太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18岁的小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初五,小皇帝驾崩。但因清帝国的整体利益,她迅速从个人悲伤中走出,建议为咸丰帝——而不是同治帝——选择一个新的接班人。她的理由是,天下毕竟是咸丰帝的天下,咸丰传给了他的儿子同治。同治没有儿子,现在所要选择的皇帝,只

  • 戊戌政变后光绪没有被幽禁在瀛台?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不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是突发事件,也并非过去所说是戊戌维新运动激进措施引起的反动,而是各种政治势力误读误判的结果。康有为一再说他们的目标是“保皇上救中国”,而其结果却是害了皇上,也害了中国。戊戌政变发生后,光绪帝无法解释清楚与康有为等人的关系,无法让慈禧太后在内心深处重新认同他。因此,光绪帝不得不请求太后再度垂

  • 两道决定大清命运的奏折,慈禧看后彻夜未眠,但有一事一直没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898年9月14日,伊藤博文抵京来中国游历。1898年9月19日晚,就在光绪召见伊藤博文的前一天,康有为拟写《时局艰危,拼瓦合以救瓦裂折》,以杨深秀的名义上呈。康在奏折中提出“合邦”之策,认为中国“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同时向朝廷推荐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日本原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们

  • 光绪向康有为倒苦水,维新派却全体乱了阵脚,手捧密诏竟然都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1898年八月初三日7时至9时,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谭对袁世凯说,当前形势对皇帝大大不利。荣禄将于今年九月(农历)天津阅兵时杀掉皇帝,要袁世凯八月初五(9月20日)到光绪皇帝处要朱谕一道,令其带兵在天津杀掉荣禄。然后带领手下兵马入京,一半围住颐和园,另一半守住宫

  • 和咸丰关系最好的郡王,捉拿肃顺成为他一生的荣耀,动辄炫耀一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慈禧太后的亲妹夫,同治皇帝的亲叔叔,光绪皇帝和摄政王载沣的老父亲,生来就是天潢贵胄,注定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活着时有数不清的奴婢仆人伺候,死后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随葬。人的家庭不可选择,家庭的责任也不可逃避,尤其是在皇家,贵为直系皇族的一支,

  • 咸丰关系最好的弟弟,参与政变耀武扬威,但教育起同治却一点没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民国时期,政治波云诡谲,城头变幻大王旗。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存在,刚刚达到辉煌,便被后来者取代。多少卑微低贱的人爬上来,多少位高权重的人跌下去,成功与失败之间似乎只有一念之隔,所得与所失之间难以清晰界定,历史的时空有时显得那么错乱。奕譞、载沣两代醇亲王是政治权贵,贵为皇帝之父,一人

  • 摆脱老人政治,任用年轻人推动改革,看似没毛病但光绪还是太天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

  • 慈禧娇纵儿子造成同治读奏折都费劲,对光绪疾言厉色致其性情压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

  • 康有为、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场面一度尴尬,梁更糟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清德宗光绪皇帝画像1898年5月底,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首先是恭亲王奕病重;第二,在这位老亲王临终前,极力建议两宫开缺了“误国害权”的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