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戊戌政变后光绪没有被幽禁在瀛台?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不轻

戊戌政变后光绪没有被幽禁在瀛台?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不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859 更新时间:2024/1/19 13:46:12

戊戌政变是突发事件,也并非过去所说是戊戌维新运动激进措施引起的反动,而是各种政治势力误读误判的结果。康有为一再说他们的目标是“保皇上救中国”,而其结果却是害了皇上,也害了中国。

戊戌政变发生后,光绪帝无法解释清楚与康有为等人的关系,无法让慈禧太后在内心深处重新认同他。因此,光绪帝不得不请求太后再度垂帘听政:“谕。现在国事艰难,庶务待理。朕勤劳宵旰,日综万机,兢业之余,时遇丛脞。恭溯同治年间以来,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两次垂帘听政,办理朝政,宏济时艰,无不尽美尽善。因念宗社为重,再三吁恳慈恩训政。仰蒙俯如所请,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办事。本月初八日,朕率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礼仪,著各该衙门敬谨预备。”(《光绪朝东华录》,4200页)

八月初八(9月23日),一大早,慈禧太后在勤政殿举行重新出山训政的正式典礼,接受光绪帝及百官的恭贺。典礼毕,慈禧太后复于便殿召集群臣继续质询光绪帝,并将所抄皇上书房中及康有为寓中奏章说帖等件,逐条审讯,以诸臣质之。内有杨锐、林旭述上意催康有为迅速出京之函,慈禧太后大怒,问皇上,皇上不敢认,推托为杨锐的意思。其实,慈禧太后此时已从荣禄那里获知袁世凯的报告,对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谋已有大概了解,但她似乎还不知道此事与光绪帝是否真的有牵连,所以她问皇上康有为的这一计划究竟是什么意思。康有为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计划其实根本就没有明白告诉过光绪帝,因此光绪皇帝也就很难说出康计划的真实企图,只得将此计划的责任推到康有为一人头上。

紧接着,清廷下令逮捕张荫桓及军机四章京,各种信息持续汇集,态势似乎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在事实上也已经无法正常工作。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光绪帝领导或指使康有为等人谋反弑后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即便权威再大,光绪帝的反对者势力再强,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他的地位,无法很快找到一个能够替代光绪帝的皇权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既不能引咎辞职,也无法在皇位上坚持工作、处理朝政,于是一个变通办法应运而出:八月初十(9月25日),皇帝诏曰:“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勿稍延缓。”(《光绪朝东华录》,4202页)

在光绪帝这份诏书发布前后,关于其身体状况的传言弥漫在国内外。一个最极端的看法是,“目前的中国,据我们所知道的,已经是没有皇帝了。谣言众多而且散布极广,说皇帝已遭毒害。不过,根据他的手诏来看,他仅是被废黜了。”理由就是慈禧太后重新回到了前台,“重行掌握政府的大权,而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向她祝贺。(《光绪帝之被废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卷三,479页)

其实这样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光绪帝在事情没有完全弄清楚之前固然无法像政治变革期间那样乾纲独断,发号施令,但也并没有像一些人所传言的那样被幽禁在瀛台,向隅而泣。真实情形可能是,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还不算轻。

光绪帝身体不好,在当时实际上也是一个公开秘密,至少在相当层次的大臣那里,这一点并不刻意保密。张荫桓后来在流放途中曾回答押送者如此提问:“闻皇上圣躬欠安,所服何药?大人日在上侧,当知详细。”对此,张荫桓答称:“(皇上)病势渐成虚损,已入膏肓,服药无效,惟贴庆邸所进膏药稍可,庆邸已将呈进情节奏知太后。”(王庆保、曹景郕:《驿舍探幽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卷一,504页)显然光绪帝的病情并不完全保密,不过在这政治急剧变化的敏感关头,光绪皇帝公开声称自己自四月以来实际上就是自新政开始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其政治含义显然也大于真实病情。因此这道谕旨自然引起各方面的猜测,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可能是慈禧太后有意于废黜光绪,另立新帝。

情势最严重的时候,慈禧太后确实有废黜光绪帝另立新主的想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慈禧太后也渐渐明白,尽管光绪帝与康有为等人过于亲近不太对头,但光绪帝的一片苦心也未可完全否定,特别是光绪帝并没有介入政变阴谋,虽然康有为围园劫后的谋划可能让光绪帝获得实际利益,但这个计划本身毕竟与光绪帝没有关系。所以,清廷后来以上谕方式宣布康有为罪状时,指责康有为“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光绪朝东华录》,4205页)所谓“陷害朕躬”,就是强调光绪帝对这一谋划并不知情,但给外界的感觉却符合皇上的利益,实际陷皇上于不仁不义之境地。这一判断应该是清廷最高决策层的共识。

光绪帝获得了暂时解脱,但由他主导的新政显然不能继续进行下去了,慈禧太后从幕后走到前台,再作冯妇,三度出山训政。清帝国政治走向从此开始一个“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7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所谓“反动”当然是指反新政,凡是新政中所提出或实行的举措,似乎都值得拿出来重新讨论其价值。而新政基本价值取向是向西方学习,所以这一政治上的反动时期在基本价值取向上无疑鼓励、纵容了盲目的排外主义,发了国内莫名其妙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政治走向因戊戌政变而发生逆转。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两道决定大清命运的奏折,慈禧看后彻夜未眠,但有一事一直没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898年9月14日,伊藤博文抵京来中国游历。1898年9月19日晚,就在光绪召见伊藤博文的前一天,康有为拟写《时局艰危,拼瓦合以救瓦裂折》,以杨深秀的名义上呈。康在奏折中提出“合邦”之策,认为中国“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同时向朝廷推荐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日本原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们

  • 光绪向康有为倒苦水,维新派却全体乱了阵脚,手捧密诏竟然都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1898年八月初三日7时至9时,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谭对袁世凯说,当前形势对皇帝大大不利。荣禄将于今年九月(农历)天津阅兵时杀掉皇帝,要袁世凯八月初五(9月20日)到光绪皇帝处要朱谕一道,令其带兵在天津杀掉荣禄。然后带领手下兵马入京,一半围住颐和园,另一半守住宫

  • 和咸丰关系最好的郡王,捉拿肃顺成为他一生的荣耀,动辄炫耀一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慈禧太后的亲妹夫,同治皇帝的亲叔叔,光绪皇帝和摄政王载沣的老父亲,生来就是天潢贵胄,注定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活着时有数不清的奴婢仆人伺候,死后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随葬。人的家庭不可选择,家庭的责任也不可逃避,尤其是在皇家,贵为直系皇族的一支,

  • 咸丰关系最好的弟弟,参与政变耀武扬威,但教育起同治却一点没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民国时期,政治波云诡谲,城头变幻大王旗。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存在,刚刚达到辉煌,便被后来者取代。多少卑微低贱的人爬上来,多少位高权重的人跌下去,成功与失败之间似乎只有一念之隔,所得与所失之间难以清晰界定,历史的时空有时显得那么错乱。奕譞、载沣两代醇亲王是政治权贵,贵为皇帝之父,一人

  • 摆脱老人政治,任用年轻人推动改革,看似没毛病但光绪还是太天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

  • 慈禧娇纵儿子造成同治读奏折都费劲,对光绪疾言厉色致其性情压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

  • 康有为、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场面一度尴尬,梁更糟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清德宗光绪皇帝画像1898年5月底,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首先是恭亲王奕病重;第二,在这位老亲王临终前,极力建议两宫开缺了“误国害权”的翁

  • 明末大将毛文龙,用197人收复众多岛屿,袁崇焕头疼皇太极更头疼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元年(1628),明思宗朱由检重新起用赋闲的袁崇焕,再次授命他总督辽东军务。同年七月,为了满足袁崇焕“便宜行事”的要求,与袁崇焕不和的大将满桂被朝廷调离宁远。此时的后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蒙金战争”。崇祯元年(1628)二月,皇太极以使臣被杀为由,率军亲征察哈尔地区臣属林丹汗的多罗特蒙古部。此

  • 商人和运河撑起的城市,皇帝都惊叹他们的奢侈,富到资助乾隆出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这句诗中的瓜洲即位于扬州。扬州临长江北岸,是运河与长江相汇的“交点”。从唐代起,国内外商人们就沿着运河来到扬州,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在唐代诗人眼里,更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清代以后,扬州又有“盐商兴、扬州昌”之说。扬州盐商富

  • 岳飞的粉丝群:朱元璋每年祭奠,努尔哈赤视其为偶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精忠岳飞》剧照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曾指出,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历史的岳飞是抗金名将,文学的岳飞是忠臣孝子,民间的岳飞则是华夏武圣。岳飞从一个被冤杀的大将到一个被追捧的忠臣,再成为被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英雄,收获众多粉丝。宋亡后,蒙古统治者一面在岳飞原有名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