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为何选择了光绪?除了是其亲侄子,更重要的是竞争者槽点太多

慈禧为何选择了光绪?除了是其亲侄子,更重要的是竞争者槽点太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774 更新时间:2024/1/19 13:46:00

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18岁的小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同治十三年(1875)十二月初五,小皇帝驾崩。但因清帝国的整体利益,她迅速从个人悲伤中走出,建议为咸丰帝——而不是同治帝——选择一个新的接班人。她的理由是,天下毕竟是咸丰帝的天下,咸丰传给了他的儿子同治。同治没有儿子,现在所要选择的皇帝,只能是继承咸丰帝的祖业。但在权衡利弊后,大臣们还是接受了慈禧太后的动议,决定由两宫太后作主从与皇室血缘关系最亲近的血亲中选择皇位接班人,于是找到了醇亲奕譞的儿子载湉。“钦奉懿旨,立醇亲王奕譞之子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选择载湉是此时最合适的举措,尽管当时和后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以夸张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但当确定为咸丰选择接班人的思路确定后,载湉也就呼之欲出了。

载湉这一辈是清宗室中此时最旺的一辈。贝勒载治是道光帝长子奕纬的儿子,最有资格,但可惜载治不是奕纬亲生,而是由旁支过继,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值得考虑的只有恭亲王奕䜣的两个儿子载澂载滢,醇亲王奕譞儿子载湉,他们三个人都是合适的候选人,都是咸丰皇帝的亲侄子。理论上载澂最合适,年龄比刚刚去世的同治帝小两岁,也是同治帝的玩伴,但是唯一不好的也是因为他是同治帝的玩伴,同治帝后来微服出宫寻花问柳,差不多都与载澂脱不了干系,而且微服出游走漏风声,让恭亲王这些长辈知道并惹出后来一系列问题,也发端于载澂口风不严,因此,只要慈禧太后做主,载澂肯定没戏。而次子载滢由于早早过继给钟郡王,也无缘问鼎。

在载字辈还有一个载澍也被传为接班人,“帝自十月不豫,寻大瘳。一夕宿慧妃宫,翌晨疾大渐。军机大臣李鸿藻入见,口授遗诏,令鸿藻书之,谓国赖长君,令贝勒载澍入承大统,凡千余言。鸿藻奉诏,驰赴储秀宫中,请急对,出袖中诏以进。西太后大怒,碎其诏,叱鸿藻出宫。移时帝驾崩,时十二月初五酉时也。”(《清鉴纲目》卷十二)说得有时间有地点,很像真的。其实,这个传说最经不起推敲,因为载澍尽管属于皇统,流着爱新觉罗家的血,但其此时已属于远支宗室,远离皇权中心,根本不存在被考虑的可能性。

剩下的也就只有载湉了。载湉生于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此时满打满算四周岁。他的父亲醇亲王是道光帝第七子,是咸丰帝的亲弟弟,也就是慈禧太后婆家弟弟;载湉就是慈禧太后亲侄子。从与皇室血缘关系而论,已经没有自己孩子的慈禧太后,不可能还有比这更亲近的侄子。

而且,从慈禧太后娘家关系说,载湉的母亲为慈禧太后亲妹妹,载湉也就是她的亲外甥。双层血缘近亲是载湉被慈禧太后看中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好证实的传闻说,“载湉之母为慈禧嫡妹,辛酉政变前,居间传语,厥功甚伟。以此双重血统关系,实最合慈禧之私心矣。”(李宗侗、刘凤翰著:《李鸿藻年谱》,17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这也是这个动议能够很快获得高层认可的原因。据翁同龢记录,大致思路确定,“诸臣承懿旨后,即下至军机处拟旨。潘伯寅意必宣明书为文宗嗣,余意必应书为嗣皇帝,庶不负大行付托,遂参用两人说定议。核正请见,面递旨意(黄面红里),太后哭而应之,遂退。”(《翁同龢日记》,1087页)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戊戌政变后光绪没有被幽禁在瀛台?光绪帝确实病了,而且不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是突发事件,也并非过去所说是戊戌维新运动激进措施引起的反动,而是各种政治势力误读误判的结果。康有为一再说他们的目标是“保皇上救中国”,而其结果却是害了皇上,也害了中国。戊戌政变发生后,光绪帝无法解释清楚与康有为等人的关系,无法让慈禧太后在内心深处重新认同他。因此,光绪帝不得不请求太后再度垂

  • 两道决定大清命运的奏折,慈禧看后彻夜未眠,但有一事一直没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1898年9月14日,伊藤博文抵京来中国游历。1898年9月19日晚,就在光绪召见伊藤博文的前一天,康有为拟写《时局艰危,拼瓦合以救瓦裂折》,以杨深秀的名义上呈。康在奏折中提出“合邦”之策,认为中国“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同时向朝廷推荐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日本原首相伊藤博文,认为他们

  • 光绪向康有为倒苦水,维新派却全体乱了阵脚,手捧密诏竟然都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1898年八月初三日7时至9时,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谭对袁世凯说,当前形势对皇帝大大不利。荣禄将于今年九月(农历)天津阅兵时杀掉皇帝,要袁世凯八月初五(9月20日)到光绪皇帝处要朱谕一道,令其带兵在天津杀掉荣禄。然后带领手下兵马入京,一半围住颐和园,另一半守住宫

  • 和咸丰关系最好的郡王,捉拿肃顺成为他一生的荣耀,动辄炫耀一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五个儿子,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慈禧太后的亲妹夫,同治皇帝的亲叔叔,光绪皇帝和摄政王载沣的老父亲,生来就是天潢贵胄,注定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活着时有数不清的奴婢仆人伺候,死后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随葬。人的家庭不可选择,家庭的责任也不可逃避,尤其是在皇家,贵为直系皇族的一支,

  • 咸丰关系最好的弟弟,参与政变耀武扬威,但教育起同治却一点没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民国时期,政治波云诡谲,城头变幻大王旗。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历史的一个短暂存在,刚刚达到辉煌,便被后来者取代。多少卑微低贱的人爬上来,多少位高权重的人跌下去,成功与失败之间似乎只有一念之隔,所得与所失之间难以清晰界定,历史的时空有时显得那么错乱。奕譞、载沣两代醇亲王是政治权贵,贵为皇帝之父,一人

  • 摆脱老人政治,任用年轻人推动改革,看似没毛病但光绪还是太天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

  • 慈禧娇纵儿子造成同治读奏折都费劲,对光绪疾言厉色致其性情压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作为一代有志于改变大清命运的皇帝,我们不能怀疑他的发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家国一体,皇帝与王朝的命运关联度最大。

  • 康有为、梁启超第一次见光绪发挥失常,场面一度尴尬,梁更糟糕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希望通过这次政治改革,在短时间内改变大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制。从诏书的发布到政策的实施,从新官的任用到旧臣的黜免,基本出于圣裁。清德宗光绪皇帝画像1898年5月底,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化;首先是恭亲王奕病重;第二,在这位老亲王临终前,极力建议两宫开缺了“误国害权”的翁

  • 明末大将毛文龙,用197人收复众多岛屿,袁崇焕头疼皇太极更头疼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元年(1628),明思宗朱由检重新起用赋闲的袁崇焕,再次授命他总督辽东军务。同年七月,为了满足袁崇焕“便宜行事”的要求,与袁崇焕不和的大将满桂被朝廷调离宁远。此时的后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蒙金战争”。崇祯元年(1628)二月,皇太极以使臣被杀为由,率军亲征察哈尔地区臣属林丹汗的多罗特蒙古部。此

  • 商人和运河撑起的城市,皇帝都惊叹他们的奢侈,富到资助乾隆出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这句诗中的瓜洲即位于扬州。扬州临长江北岸,是运河与长江相汇的“交点”。从唐代起,国内外商人们就沿着运河来到扬州,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在唐代诗人眼里,更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清代以后,扬州又有“盐商兴、扬州昌”之说。扬州盐商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