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照要建立属于她和李治的朝廷

武照要建立属于她和李治的朝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396 更新时间:2024/1/26 9:40:07

任见:武照要建立属于她和李治的朝廷-《大唐上阳》185

第四十七章 血腥构陷

既然你没有幕后,没有受人指使,那你为何要自杀呢?只有畏罪才会自杀啊,自杀说明你罪大恶极,背后肯定有人。你是怕把你背后的人挖出来,才选择自杀的。

背后的那个人就是长孙无忌,承认是他,不承认也是他。谁让你自杀呢?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185

长孙无忌,早就进了武照的黑名单。

王皇后萧淑妃、废太子李忠,都已成为败将。

大臣中激烈反对武照的人,除了长孙无忌,还有褚遂良韩瑗来济等。褚遂良、韩瑗、来济,已被武照各个击破,只剩下他们的首领长孙无忌了。

长孙无忌,是最难对付的一个敌手。他是李治的舅舅,又是先帝指定的辅弼大腕,李治除了把他认作长辈,还一直认作继位以来最大的功臣。冒然出击,能否取胜,武照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又不能继续浪费时间,武照密令许敬宗,尽快剪除长孙无忌身边的人。

许敬宗不负皇后的厚望,找到了高履行和长孙祥的细小过失,先后奏请放逐了他们。

太常寺卿高履行是长孙无忌舅舅高士廉的儿子,李治的姐妹东阳公主的夫君。工部尚书长孙祥是长孙无忌族兄的儿子。

高履行被贬为益州长史,长孙祥被贬为荆州长史。

益州,在今天的重庆一带。荆州,是今天的湖北江汉平原。长史,是刺史府或都督府的秘书。

武照的心腹们察言观色,继续罗织敌对一方的罪名。

韩瑗和来济,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已经被贬逐得很远了。韩瑗是振州刺史,来济是台州刺史,而且他们永远没有复职或接近京师的希望,等于终身流放。

振州原名临振,李渊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改成了振州,治地是宁远,在今天的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西北。大唐交通落后,从大陆过一次海都几乎是要命的事。台州,在浙江的海边,椒江入海口,李渊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置州,偏僻不可言传。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原来的流放地是荣州,在四川自贡,今天四川荣县,改动流放到象州——广西大瑶山深处,比其他地方更加荒蛮。

长孙无忌的大助手褚遂良呢,贬到爱州之后,苦不堪言。

爱州,治所在今天的越南清化西北,“国外”地方,唐朝时属于九真郡。

西汉时期,大约在公元前一百年前后,中土政权就在爱州一带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朝在此地设置的是安南都护府。既然是“安南” ,侧面说明这里也是一个扰攘不安的地区。

从桂州向南,向南,向南,来到这几乎是大地的边缘,气候高温多湿,当地黎民和官吏知道新任的刺史不久前还是参与朝廷政事的宰相,被贬逐到远方来了,而且是永久流放,他们的眼光寒如刀剑,纷纷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使褚遂良心情绝望,濒临崩溃,几乎快要发疯了。

刚被贬到谭州做都督时,还有一点儿精神。甩到爱州,一下子仿若老了十年。

贬逐的诏令是以李治的名义发布的,可谁不知道当家的是武皇后,在背后操纵着李治呢。

武照的循序渐进的贬逐法,给予敌手一处比一处更加恶劣的环境,使敌手的志气一步步丧失。这也是武照自己经历的亲身痛苦给她的经验教训。

年轻人还好一点,老年人哪个也难以承受这样的肉体和精神打击,身心消耗无法估量,衰老速度形如快车下坡。

褚遂良曾冒死上奏,回顾当年废太子李承乾和濮王李泰交争难解之际,自己“不顾死亡” ,全心支持和拥立李治为太子。受到先帝重用,与长孙无忌等辅佐朝廷,忠心耿耿,处理政事,咸无偏废。先帝弥留之际,谨受遗诏,辅佐陛下。清楚地记得,陛下哀恸不已,得臣宽慰。

而今,臣被贬于偏远化外,此地湿瘴严重,导致疾病长久不愈。臣已命如蝼蚁,苟且余齿,祈请陛下哀怜,得以还乡埋骨。

褚遂良已经感觉到武照的复仇之剑已经悬在头顶,时刻会刺下来,故而试图用最感人的历史,用昔日太子哀伤、言听计从的真性情往事,软化号称“仁厚”的李治。

褚遂良错了,认错人了。

李治不但没有高贵的情操,而且没有强大的能力。

李治看到褚遂良的哀奏,蹙眉思考,要不要宽宥他一把,拿不定主意。武照拉过奏章,看了一遍,顺手放在李治阅过的奏章堆上,褚遂良的自陈之词就算完成使命了。史籍说“遂良上表,高宗不听” 。

真正心怀慈爱的领袖,可以用感情说服,真正英明智慧的领袖,可以用理性说服。而一盆糨糊如李治者,一妻如虎如武照者,说什么都是白扯。

褚遂良坐困荒野,等待李治的特赦,但是哪怕李治仍然是过去的李治,朝廷早已不再是过去的朝廷了,武照轻轻作一下梗,老褚就将死于贬地,不得归还。

褚遂良仰天哀叹,伏地祈祷,日日夜夜,痴痴等待。以最后的心血写的奏文,居然石沉入海,杳无消息。

极为短暂的春天过后,爱州进入炎热难耐的夏季。深度的绝望,使褚遂良心碎形灭,耗尽了生命的火花,享年六十有三。

韩瑗,这个当年响当当的反武派英雄,被贬为振州刺史,也是终生流放。

韩瑗生长于贵族世家,做到宰相侍中,仕途一直顺利。除了几次随先帝李世民到行宫玩乐,从未离开过长安。五十一岁,惨遭重贬,八千里枯寂旅程,好似永远不能到达。途中几次重病,差点断送老命。

和监送的官吏一起到达南海边缘的一个岛上,尔后不停不歇,又到这个岛最南端的振州。

有生以来,惟一的一次远行,却像个囚犯似的。

好不容易到达振州,韩瑗的身心已疲倦至极。

早有一点精神准备,面对从未见过的浩渺大海,寒冬的岸边仍绽放着不知名的花朵儿,韩瑗暂时忘却了落魄、忧愁。

振州真的好似另外一个世界。

土著人家,地板远离地面,像个大鸟巢。男人把树皮剥下,撕成线状,网在身体上。背着竹制的弓箭,脖子挂着人的牙齿做成的项链。女人同样穿着树皮丝,但染制得五彩缤纷。她们黝黑的颈子上,刺着黑色的花纹,大而重的耳环,把她们的耳垂拉得很长。衙门里的官员,晒得和土著男女一般乌黑,身上的官服破旧不堪,说话方言浓重,滑稽可笑。

振州的强人,全是海盗出身的土豪。他们拥有数百名奴仆和侍女,流放的唐人,南亚的黑奴,伺候得他们俨然王侯,豪华奢侈。

不少振州官吏,暗地里却是海盗,兼做贩卖珍珠和奴隶的生意。

当地豪族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像参观某种珍禽异兽似的,争相参观和结识韩瑗,请韩瑗到他们家中享用山珍海味,西域名酒。

佐酒的美女也都相当不错,穿着薄如蝉翼的五彩丝绢,舞蹈的动作流畅明快。

土豪们知道韩瑗曾是首席宰相,说不定有一天复原职,回到京师,和这样的人物交为朋友,也许将来能占点便宜。可是韩瑗不胜其烦,开始几次,勉强答应,后来便尽量拒绝邀请,甘愿孤独生活。

土豪们以为韩瑗看他们不起,渐渐心生反感,最后至于憎恨。

白日,太阳炙热,夜晚,闷热潮湿,使韩瑗难受不已,身体极端不适,格外痛苦。

在似醒似梦之中,长安官场的百样丑态,忠、义、君、臣,和这个遥远海岛的土豪霸权、抢、夺、主、奴,交叉出现,折磨着远贬的人生。

不管是长孙无忌,或是褚遂良、来济,还是自己原在长安的妻子家人,皆化为虚空的幻影了,越来越小,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可企及。

在这个鲜为人知的小岛上,在这个孤独黑暗的世界里,韩瑗的痛苦并没有维持太久——他中了瘴气,没有医疗条件,痛苦地结束了生命,享年五十有三。

来济,是南阳新野人,今之河南新野,是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九世孙,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名门之后,官至宰相。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来济兼任太子詹事,东宫秘书,竭力反对李治立武照为后,许敬宗、李义府诬告他与褚遂良、韩瑗构结朋党,准备谋反。武照还假以“忠诚”之名,虚与周旋,让李皇上“宽大” 。最后,遭贬为台州刺史,终身不许回京。

台州,即是今天的浙江台州。

来济在长孙无忌的“队伍”里,比较少壮,未及五旬,即便遭罹迫害,还是兢兢业业,期望在贬地做出一些勤政爱民的成绩。

褚遂良、韩瑗、来济等,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皆被分割抛弃,武照的敌对势力在渐渐消失。

尽管长孙无忌国舅的地位谁也剥夺不了,论职务,检校中书令,名义上仍是位极人臣,但是,比他权重势大的,已经是他当年视为浊官污吏,一度驱逐未果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了。

李义府被贬外地,但与武照,与许敬宗的密切联络并未中断。

长孙无忌也非麻木之人,武照的大清洗他是看见了的。他在进行一种“进退攻守”的操作。具体地说,就是一般文人的官场“大招” :朝廷重用,兼济天下,靠边站了,著书立说,观察敌情,进可攻,退可守。

他本来还有反击敌方,改变局面的宏伟想法,但随着武照被立为皇后,李治越来越听任武照的拨弄,他感觉到自己在朝政上越来越没有话语权,越来越没有分量了,心灰意懒,躲进书卷,或可享受一点安宁。

长孙无忌在实权丧失之后,先后完成史书一百一十卷,其中梁、陈、北周、北齐和隋朝三十卷,唐朝李渊和李世民两个时期八十卷。去年遵从朝廷安排,领衔主编大唐《显庆新礼》一百多卷,“恤礼”部分被许敬宗烧了,其余的李治责成别人在审看。

长孙无忌毕竟是个大臣,而且是个已被剥夺了实权的大臣,现在拥有的,只有检校中书令的辉煌名头,和武照、许敬宗等权倾朝野的敌人。

长孙无忌已经六十多岁了,想远离政治,安度晚年,但是,政治却不会放过他。

武照决心要建立一个属于她和李治的朝廷,最大的障碍就是长孙无忌这个老国舅,几十年经营,威震天下,要扳倒他,必须慎之又慎,以免伤及自身。

武照是一个行事果断的女人,但必要时又非常耐心,并不急躁。在扳倒长孙无忌之前,先行剪除他的羽翼。长孙无忌的老战友褚遂良、韩瑗、来济等,正是在这样的战略下被扫出朝廷,扫出京师的。

长孙无忌的亲戚也在劫难逃。表弟高履行,舅舅高士廉的儿子,被贬到益州。

当年失去父母,年幼的长孙无忌兄妹无法生活,是舅舅高士廉收留并教养了他们,因而表兄弟比亲兄弟还亲。

长孙无忌堂兄的儿子长孙祥,被贬到了荆州。

心腹、亲戚,驱赶完了,长孙无忌在朝廷中的势力,已基本剥光,剩下他孤家寡人,择时,择机,既准,且狠,名正言顺,已是武照计划中的事情。

任见:武照安排夫皇李治视察和赏赐西明寺-《大唐上阳》184

巴黎雷欧:情绪化,恰恰是因为缺乏感性

巴黎雷欧:情感脱节,一个危险的症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咸丰皇帝的妃嫔众多,为什么偏偏重视慈禧?其中的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两人每天如胶似漆、海誓山盟,杨贵妃的魅力之大竞让唐玄宗不思朝政、荒废国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杨贵妃也落得个“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下场。大清朝统治后期,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咸丰皇帝,他和唐玄宗一样,也是后宫佳丽无数。不同的是,咸丰皇帝爱美,却不专宠。可在这样的情

  • 雍正王朝:年羹尧在西北坐拥二十万重兵,为何会被几个侍卫拿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这妙就妙在,雍正太了解年羹尧,提前做了周密的安排,让年羹尧没有任何反抗的理由!年羹尧身边早已被雍正“掺杂沙子”,随时都能把他的路堵死就在年羹尧派出去的探子迟迟找不到罗布藏丹增叛军的下落时,年羹尧暴躁如雷,叫一声伊兴阿,斩了,都给我斩了,年羹尧又使出狠劲:给我派出有家室的探子去探,如果探不到叛军的下落

  • 狄仁杰被称作“唐室砥柱”,所推荐的人才为再造唐朝立下大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狄仁杰很聪明,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他处理国事上,更体现在他为人处世上。宦海沉浮数十年,在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为官,却能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已是极为难得,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兢兢业业,不畏权势狄仁杰对待工作绝对算得上兢兢业业,唐高宗凤仪元年(676年)升任

  • 雍正给乾隆夹了一块肉,乾隆的表现,让雍正下决心立他为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帝王选择继承人时一般都会遵循“立嫡立长”的规矩,但是在清朝却鲜有皇帝选立嫡长为嗣。康熙帝本来是选了嫡子胤礽当继承人,但最终两废太子,在经历九龙夺嫡之后选了非嫡非长的老四胤禛做继承人。而继承皇位的雍正帝胤禛在选择继承人时同样没有遵循“立嫡立长”原则,选择了与自己同样行四的儿子乾隆弘历。虽说雍正

  • 狄仁杰未被唐高宗重视,武则天执政时其才逐步位居显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应该说狄仁杰算是一个意外,他晚年深得武则天信任,先后两次拜相,第一次时长四个月,第二次是三年,最后在宰相任上走完了他的一生,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去世深感痛惜,这算得上是生荣死哀。实际上,狄仁杰虽不像他推荐的张柬之宰相那样大器晚成,但真正受到器重的时候也不算小了。他以科举明经考试入仕,但早年官运很一般,

  • 雍正帝和乾隆帝父子,哪个对清朝贡献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朝代,从割据政权到全国性政权,是历经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三代皇帝。到了康熙帝时期,虽说是守成之君,但是大的动乱也不少,诸如平三藩之乱,还有三征噶尔丹,所以雍正帝说道父亲康熙帝是:“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虽有抬高父亲康熙的意思,但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可以说清

  • 朱元璋墓有何玄机,为何六百年来无人敢盗?就连康熙乾隆都要跪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那时朱元璋刚上位还不是很久,就开始考虑修建自己陵墓的事。于是在1374年的一天,朱元璋带着刘伯温、汤和、徐达一行人外出给王陵选址。当走到独龙阜玩珠峰时,几人竟同时看上了这个地方,朱元璋看到手下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很是高兴,当即就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定在这

  • 狄仁杰懂得自保故可在武周时期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但即便狄仁杰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他在官场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有一次,狄仁杰还差点被折磨致死。武则天在登基前后的十四年里,实行的是酷吏政治,那个时候流行告密,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到了酷吏手里都能脱层皮,甚至就被折磨死了。因为得到了武则天的默许,这些酷吏可以说是毫无人心,他们最开始主要针对的是反对

  • 雍正五十八岁突然驾崩,弘历为何拼命掩盖死因?死因有点说不出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雍正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康乾盛世的辉煌,与他的勤勉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为了治理好国家,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不是在处理国家大事,就是在处理国家大事的路上。所以,很多人说,雍正是累死的,这个说法的确有很多事实支撑,然而实际上真的如此吗?雍正五十八岁突然驾崩后,弘历拼命掩盖其死因,这又是为什么呢

  • 狄仁杰幼年随父任职的经历使其少年老成,虽在武周任职却忠于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狄知逊最先是在太子李承乾的东宫为属官,之后调往郑州,任司兵参军,兼郑王府兵曹参军(郑王李元懿,是唐高祖的儿子)。接下来还历任梁州(陕西汉中)都督府录事参军、越州剡县(浙江嵊县)令、华州郑县(陕西华县)令、夔州(重庆奉节)都督府长史等官职。而每到一处为官,狄知逊都会把年幼的狄仁杰带在身边,时时教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