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怎样的?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3954 更新时间:2023/12/15 1:09:15

《三国演义》里许多故事不靠谱,但三顾茅庐的事恐怕是真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刘备驻屯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③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④三往,乃见。《三国志》说得很清楚,就是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叫上诸葛亮一起来,但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大才,不能随随便便呼来呼去,必须亲自前往去请才行。

这里没有说,司马徽提前为卧龙凤雏做过广告。

刘备也很听话,因为实在是想办大事,需要高明的人指点。

于是,就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掐指一算,不好,有个大耳朵的人要来找麻烦,赶紧溜。因而,刘备第一次拜访没见着。

这个事哪,诸葛亮会不会算,不好说。突然大老远来拜访,见不着也是常事。

刘备也不傻,见不着人,但总会留下一句话吧。比如,说过几天一定再来拜访。

出于礼节,诸葛亮应该回访才是,可诸葛亮没有哦。

唯一的解释,就是诸葛亮不乐于去掺和,但也不好拒绝,最人性的做法那就是回避。

刘备二顾茅庐,还是没有见到,因为诸葛亮不想见嘛。

但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哦,三顾茅庐的时候,再不朝面就说不过去了。

否则就是,刘备再也不会来了;将来有一天诸葛亮落到刘备手里,将会很难看;架子太大,以后谁也不会再来拜访了。

归根结底,诸葛亮还是想出来做事。至于说被感动,这不是没有一点成分在里面。但诸葛亮出山,主要还是理性的选择,而不仅仅是情感的选择。

有人说,“三”在古文里是多的意思,不具体指明就是三次。但两次及两次一下没有说三的,起码是三次以上。

陈寿是蜀汉时期官吏,尽管《三国志》成书于西晋,但诸葛亮的名望还没有凌驾于刘备之上。绝不会故意说刘备多次拜访,诸葛亮就是不朝面的意思。

有说法是,诸葛亮曾经拜访过刘备,这也不矛盾。

刘备提出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恢复回去考虑考虑,这是常理。

得不到诸葛亮的回复,刘备再次上门请教也是可能的事。

因而,三顾茅庐恐怕是真的,确有其事。

具体怎样一个细节,可以去看演义,也可以自己琢磨,史书没有交代的很细致,也就不好多说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相似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人类死都不长记性一公元208年,横扫北方的曹孟德同志终于南下了,荆州晚报以《谯县的怪物在许都出兵》为题进行专题报道。若干天后题目变成了《屠城恶魔进军宛城》,之后是《擅权者到达叶城》,然后变成《曹操占领新野》,而后又变成《孟德公已逼近襄阳》,最后当然是《丞相大人于今日抵达自己忠实的襄阳》。轻取荆州的曹

  • 近现代君王的用人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字仲谋(182年~252年),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能在藩镇割据的东汉末年,秉承其父兄开创的基业,不断开拓进取,最终成就霸主之业,诚如其兄孙策临死前所言:“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霸,在战阵之间决机取胜,你不如我。但在举贤任能,使其尽心尽力,以保江东方面,我不如你……”应该说,孙策对其弟的看

  • 君王以人为本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武王灭纣,非常之快.联军子月(周历正月)底出发,丑月(周历二月)底就攻进了殷都朝歌,殷纣王就自杀了.一个原本十分强大的政权,怎么说亡就亡了呢?直接的原因,是殷纣王派出去的部队,一到前线就掉转矛头,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纣王的军队为什么反戈一击?根本的原因,是殷商政权太不把人当人.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活

  •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相如出生贫寒,但文才出众,而卓文君出生富户,多才多艺,但却是个寡妇。按理两个人是不可能有交集的。但命运让他们有缘相遇。卓文君是个敢于追求真爱的奇女子,她喜欢上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爱上了卓文君,并为她奏一曲《凤求凰》。二人互相爱慕之事被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知道后,卓王孙感觉丢人,限制了卓文君自由。卓文

  • 历史上有哪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实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敢这么说,又能做到的确不少,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比常人更有耐心、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不择手段。一、范睢:睚眦必报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范睢,原本是魏国人,家境不好只能给魏国中大夫须贾做下人。后来随须贾出使齐国回来,被丞相魏齐被痛打一顿,又仍在厕所里,理由是范睢接受齐王的金银、泄露魏

  •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些皇帝善于用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有这两位第一位刘邦,第二位刘备。首先来说一下刘邦,众所周知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小混混,但是多年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了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就和刘邦的善于用人有关,刘邦用了张良,韩信,萧何等几位重要人物成就了他的皇图霸业。张良,刘邦的军师,基本上所有的计策张良都有参与,而且张

  • 有关诚信的著名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

  • 臣子进谏,君王纳谏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国时代从谏如流的臣子有邹忌和淳于髡,纳谏如流的君王有齐威王。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有非凡的性格和奇特的经历。在齐国历史上,如果说齐桓公以任用贤才而著名,那么齐威王则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战国初年,齐国的新兴力量田氏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康公直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后来索性连这块地方也夺了过来。公元前

  • 能不能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默默无闻但是实际上却很厉害的文臣,武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某些开国勋臣,他们打天下时建有奇功伟业,一旦天下坐定,皇帝担心其威高盖主,彼此关系日后难处,对方又不是反敌,不忍心就此开杀戒,便设法令其交权让位。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也识趣,找个理由让出权力,达到君臣之间的某种默契,从而避免身陷囹圄或人头落地的悲剧结局。汉初韩信死前喊出

  • “上打昏君,下打佞臣”的打王鞭,在古代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小时候,听评书,每当听到奸臣大BOSS陷害忠良,皇上还不明情理,帮着奸臣使劲儿。说书人讲得又绘声绘色,让人若在境中,于是便会恨得牙根痒痒。危急之下,忠良的一方便会出现一位王炸,不是什么八贤王就是一位三朝元老级重臣,手持先王御赐金锏或是打王鞭,指向皇上,严声辩白是非曲直,皇上便颤颤抖抖,收了偏心。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