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桓温的上进和颓废之路,看曹操的心路历程,告诉你未来该怎么走

从桓温的上进和颓废之路,看曹操的心路历程,告诉你未来该怎么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付寒寒 访问量:4383 更新时间:2024/1/4 18:53:27

桓温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孙女婿,也是东晋王朝比较著名的权臣。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消灭了成汉政权,这是东晋历史上少有的成功战绩。为此他的名声大振,一度成为东晋王朝最闪亮的明星。而不久之后,他又相继展开了三场北伐之战,本来是想彻底收复当年失去的土地,在前两次的征战中,好歹不胜不负。可是第三次讨伐前燕的时候,却遭到了对方的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桓温在灭亡了成汉政权以后,掌握了朝中大权,三次北伐虽然不如人意,但是权力始终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这个时候的他,难道没有一点篡位的打算吗?最初是没有了,可是到了第三次北伐失败以后,他发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不如过去那么稳固了。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他必须要采取一些手段才行。比如攻陷寿春的那一战。当时的东晋王朝已经将都城迁到了建康,也就是孙权的老巢。这个时候桓温攻陷寿春以后,完全掌握了进入建康的道路。所以整个东晋王朝为之震动,都不敢招惹桓温。

皇帝也不敢去治他的罪,甚至将整个豫州都赐给了桓温的儿子。

这似乎还不太够,为了表现出自己只手遮天的能力,桓温果断废掉了当朝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做了晋简文帝。这一举动彻底使得群臣震怒,因为晋朝百年来,虽然战火不断,却从未有大臣擅自废立过皇帝。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桓温如今的行动越来越像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曹操。曹操虽然没有废立过皇帝,但是汉献帝在他手里就是一个傀儡,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果然桓温也是以曹操作为自己的榜样,到了晚年开始不断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也就是封王的意思。

可是朝廷这边却一直在拖延时间,当时的桓温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所以只要拖到他死,那一切都不是问题了。谢安和王坦之据理力争之下,桓温到死都没有被加九锡。而当年曹操却一举成为魏王,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区别确实挺大的,当时的桓温就是拖延症太厉害,一直要求朝廷加九锡,却不知道权力始终都在自己手里,自己掌握了主动权。

桓温一直手握重兵,却不肯进入朝廷,晋简文帝连续四次召他入朝,他都拒绝了,其实他是担心出现东汉何进的事情。

而曹操在这一方面则完全不同了,他不仅把持朝政,而且以大汉丞相的名义给自己加了九锡。这雷厉风行的手段是桓温所比不上的。桓温想要成为第二个曹操,却始终未能如愿,其实是因为他没有看清形势。当时的谢安和王坦之虽然是世家大族,控制着舆论导向,但是他们手里并没有实权。

同样的,在曹操时代,杨修家族包括孔融家族,都是世家大族,他们也控制着舆论导向。

可是曹操却不害怕这些人,他就是要跟这些斗,这才有意思。所以曹操最终赢了这一战,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而桓温却在加九锡这件事上,便戛然而止。不过在桓温的巩固下,老桓家的实力是增强了太多,这为后来桓玄取代东晋,建立桓楚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桓温

更多文章

  • 王敦、桓温、刘裕——东晋三大权臣为何只有末者篡位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季晋宇标签:桓温

    华夏历代王朝中,东晋也许是皇权最为衰微的一个了。其他朝代都是开国之君威权鼎盛,后续的守成之主们权柄渐消。但东晋却是个例外,从南渡后的首任皇帝司马睿开始,朝堂就被掌握在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手里,皇室既无法执政也无权掌兵,只能仰人鼻息。而且从东晋立朝以来,就不断有实力膨胀的权臣,试图篡位夺权,如果不是北

  • 王与马共天下持续了多久?谢安、桓温崛起以后,老王家就没戏了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桓温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琅琊王司马睿其实也掺和了。当初东海王司马越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时候,司马睿也积极响应,打算刷波经验。毕竟司马家的各路诸侯都出动了,自己再不混点战功,将来没法分肉吃。可惜司马越惨败,自己跑了。司马睿实力弱小,直接被司马颖摁在地上揍了一顿,顺道抓了起来。好在这大兄弟够机灵啊,不仅逃了出

  • 桓温手中有五个东晋傀儡皇帝,第三次北伐失利后也不敢直接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桓温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基本就

  • 桓温平定成汉,居然是因为鼓手敲错了鼓?武懿宗为何要骑着猪逃跑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桓温

    一、桓温平蜀之功,居然因为鼓手敲错了鼓?东晋权臣桓温,有一天看新闻的时候,忽然发现这巴蜀的成汉皇帝李势,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于是他立刻上书,要求弄死这个李势,顺便再把蜀地给拿下来。这个时候的桓温,已经掌握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兵权。尤其是他在荆襄地区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如果再拿下蜀地,那么距离自己加九锡

  • 如果桓温没有发现那封信,那姜维就成了蜀汉罪臣,被人所误解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桓温

    历史真的有一百种面目,因为真相很可能是在多年以后才会被人发现。比如这件事就是一件非常令人震撼的事情。当年蜀汉王朝还在的时候,姜维作为王朝的大将军,带领着人马在前线跟司马家的大军厮杀,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边还在坚持着,可是成都那边的刘禅却已经举手投降了。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邓艾带着一点残兵败将

  • 桓温:西征灭蜀,三次北伐,废晋帝,东晋第三代权臣,并未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桓温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一次)

    历史人物编辑:鬼说天下标签:桓温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永和十年(354年),东晋权臣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

  • 王夷甫何许人也?为什么桓温会有王夷甫误国之说?浅谈王衍误国论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桓温

    楔子公元369年,时任朝廷大司马桓温在时隔十三年后再一次上书北伐。时前燕慕容恪已死,当时的前燕在太宰慕容评的治理下国力每况愈下,因而桓温将此次北伐的目标定为前燕。桓温率领“荆州强兵”和胡人打了几仗之后便进入了黄河流域。看着自永嘉之难以来早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看着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遭到胡人铁骑的践踏,看

  • 同为一世之雄,刘裕真的比桓温强吗?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侃影标签:桓温

    看到刘裕北伐南燕,很多人总会把这件事和桓温北伐联系在一起,结论自然是:刘裕远比桓温厉害。但在我看来:刘宇的成功与时局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单从个人素质上来说,刘宇和桓温应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想要超过桓温却很难。桓温手握大权,却不敢勉强。主要有两个因素:1、由于桓温的压倒性势力,东晋的豪门世家实现了大团结

  • 桓温既有野心也有才干,为啥北伐屡遭挫败?犹豫还只是其次

    历史人物编辑:小鑫观史标签:桓温

    导语:自古乱世出英豪,东晋十六国时期绝对称得上乱世,也诞生了不少名将,如枕戈待旦的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事实上,桓温同样也称雄一时。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桓温可以说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干,更是曾经灭亡成汉,然而废了老对手殷浩以后,手握东晋大权的桓温反而做不出像样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