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

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文治 访问量:4218 更新时间:2024/1/28 12:37:41

唐朝的老师也不好当,师者斯文扫地,韩愈愤而著《师说》。教师节重温《师说》:一代文宗韩愈,为何也概叹老师不好当?教师节重温《师说》,韩愈老师很无奈,原来唐朝老师也难当。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

今天是第三十五教师节,静下心来,写了篇关于教育与教师的短文,以此祝愿老师祈福教育。

——谨以为记。

人人都知道,“尊师重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在《礼记·学记》中就曾说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老师们的地位与声誉是曾跌入谷底的。曾几何时,老师们就有个非常有“味道”的别称,叫“臭老九”。臭则臭矣,还行九,看来,这地位是低得没治了。当时,老师们(知识分子)是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的,因其位居第九,所以才获得了“臭老九”的美号的。

其实,“臭老九”一词并不是现代才有,它是源于蒙元,“元制,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歌舞姬或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陔余丛考》)。”儒者的身份排在娼之后,仅仅高于乞丐。由于元朝存在时间较短,这样的排名鲜为人所识,所以,流传不广。

直20世纪60年代中期,“臭老九”其名才臭名远扬。当时,“臭老九”并非专指老师,而是指一切有文化、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被批斗劳动改造,有的甚至命丧黄泉。当时有人就曾说过,“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

这种现象,直到1978年才有所改观。1978年以后,“臭老九”大多恢复名誉,重新走上新的岗位,为社会奉献余热。但是,由于轻视或敌视知识的观念延习已久,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出现了“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一脑体倒挂的奇异现象。

高考制度的恢复,一度曾让老师们又成为神圣讲坛的主导,并为国为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才。但是,因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如今的老师,无论是其权益还是地位,又受到指责与挑战,俨然成为社会的弱世群体。其实,在社会价值多元的时代,不管盛世、衰世,有如此现象是非常正常的。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大唐,也就有过不尊师重教、斯文扫地的时候,为此,有着一代文宗之誉的韩愈老师曾经愤而著《师说》。

韩愈的《师说》因入选择中小学教材而广为人知。但是,韩愈因何而著《师说》却鲜为人知。韩愈是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虽然韩愈如此杰出,但是,由于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的特殊时期,曾经的盛唐正日趋没落,这给他的人生带来许多困惑与纠结。韩愈虽出身世家(韩愈系西汉韩王信之后,其父亲韩仲卿官居秘书郎,死后赠尚书右仆射),但是,3岁即遭丧父之痛,其后,他由兄长韩会抚养。韩愈11岁那年,哥哥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是年,韩愈年仅12岁,嫂嫂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

韩愈好学,也会学,成绩更是杠杠的。所以,韩愈19岁那年,便信心十足地进京赶考,“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可惜的是,韩愈第一次科考名落孙山,心情沮丧至极。其实,韩愈没能考上,未必是文章写得不好抑或是临场发挥失常,可能也跟他为人低调、不爱混圈有关。

韩愈“在京八九年矣,足不迹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相比而言,其他诗人成天带着干谒诗和行卷混迹于王公大臣之间。而唐朝科举考试并不糊名,换言之,试卷上没有装订线,不会密封。阅卷老师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一旦觉得哪个名字眼熟,自然而然会优先录取。为人低调、不爱混圈的韩愈,难免吃亏。之后,韩愈接连又考了两次,均不中。

公元792年,25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科考,终于考中进士。这一年,金榜题名的还有李绛崔群武元衡、裴度,都是将来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所以,那一届科举史称“龙虎榜”。韩愈25岁中进士,说实话不算晚。想当年,白居易27岁中进士,喜滋滋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一定有会捧上金饭碗,还得经过各种考核、培训才能入朝为官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博学宏词科考试,韩愈连考了3次,都未通过。眼看,从正经途径步入仕途,是难上加难了,本来不屑逢迎的韩愈,也怀疑起自己的人生了,于是,韩愈也同其他许多一样,选择了“曲线就仕”,他跑去找宣武军节度使董晋。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受到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董晋对韩愈有知遇之恩,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尽心辅助董晋。但是,好景不长,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这次考试,韩愈得以通过铨选。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韩愈的“四门博士”,其实就一教职,其职责就是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通俗点说,韩愈的四门博士就是国子监里重点班的班主任兼国学老师吧。韩愈本来是靠学习成绩优异,才混到现在这个教职的,但是,他进入国子监后,却发现了让他心寒的现象——由于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韩愈对此痛心疾首,便愤而写下一篇流传后世的《师说》,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由于当世轻师寡,韩愈又发出浩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韩老师说的是啥意思呢?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其实,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最终成文,还得益于他的一个名叫李蟠的学生:“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说的是有个叫李蟠的孩子,只有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韩愈喜欢的这个学生李蟠,李蟠也确实没负恩师所望,第二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仅18岁的李蟠便考上了进士,并且还有第一名,18岁得中状元,这在两千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属罕见。

其实,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是需要时日的,不论古今中外,都是有过弯路与改变的。所以,我们要相信时间,相信人类的智慧,社会以及世人会再对于教育工作及广大老师们给出一个正确选择的。

今天,是第三十五个教师节,老黄在此唯愿天下为师者都能秉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态,励己树人,只管耕耘,别问收获,相信,时间会让社会及世人再给教育与教师一个再认知与再认同的选择。最后,老黄在此谨祝各位老师身心健康、节日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神秘十面鼓:不能敲击,却能吟咏,其上字迹让韩愈直骂王羲之媚态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韩愈

    一代文豪韩愈曾用洋洋洒洒的近500字,描述了十块奇怪的石头,这便是《石鼓歌》,韩愈在诗中对石鼓的流传做了详细的描写,并且高度赞扬了石鼓的艺术价值。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在诗中韩愈还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传奇文物,连韩愈都忍不住为之大声疾呼?一

  • 韩愈写“谏迎佛骨表”劝皇帝烧掉释迦摩尼佛骨,差点被唐宪宗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一生为官蹉跎,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韩愈多次得罪皇帝和同僚,数次遭贬斥,最严重的一次差点被当时的唐宪宗李纯杀掉。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韩愈向宪宗上书,上书的起因是在长安附近的凤翔有一个法门寺,在法门寺的护国塔内收藏有佛祖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相传每三十年开启一次佛骨供人

  • 唐朝韩愈只用3件东西,让一条河里的鳄鱼全消失,百姓很感激他

    历史人物编辑:游史说标签:韩愈

    唐朝贞元年间,唐德宗李适在位。曾经繁荣昌盛、强盛一时的大唐,此时已经风光不再,积弊丛生。河南河阳一个年轻人,怀抱着济世安民的梦想,从故乡出发来到京城,参加科考。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文豪韩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后名震文坛千百年的宗师级人物,在科举考试面前连连败北。他从贞元三年到贞元五年期间,三次参加科

  • 白居易评李白,韩愈怒怼,但情商太高,一点都不伤和气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的国度,李白和杜甫是公认的两座高峰,但是,这两座高峰谁更高一些,自古以来一直争吵不休,而且从唐朝就开始了。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李白一直是大哥,杜甫是小弟。而且,李白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杜甫自己也承认。从他们两个人交往的诗歌互赠中就可以看出来。杜甫对于李白是很崇拜的,而李白并没有把杜甫当一回事

  • 在没有打印机的日子里,如何推动文化传播?谈谈韩愈作品的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韩愈

    宋代文人热衷学术,借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推动,总集编撰活动异常活跃。宋人所编文学总集,不论在体例上还是规模上都在先秦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首先,数量上仅《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就著录有宋人所编总集46部,其中诗歌选本最多,约占一半,诗文兼收的选本《文苑英华》《唐文粹》之类的不多

  • 韩愈和好友爬华山,到达峰顶却吓得号啕大哭,甚至还写好遗书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韩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文人都喜欢登临望远,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名山奇景,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本是一次放松,亲近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不过,患有恐高症的韩愈可不这样想。一天,韩愈和好友四处游玩,慕名来到华山。两人来到山脚下,仰望那挺拔伟岸、壮美

  • 韩愈三次“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最后靠什么当上小官?

    历史人物编辑:杨雷说历史标签:韩愈

    人生最大的打击是什么?在这个状元满天飞的高考季里,韩愈会告诉你两个字:落榜。在后世看来,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豪,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然而有谁会知道,韩愈这位大文豪,曾经三次古代“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大唐朝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最后是靠着走后门、靠关系才当上一个小官的?落榜,真是太恐怖了,以

  • 李白受到后人的轻视,韩愈含笑写下一诗,留下痛快淋漓的骂句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奇异景象。更为令人着迷的是,相比于后来文人相轻,在唐朝时却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这种诗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于共同游历,共同切磋,更在于互相之间共同帮助共度难关。 因此,我们看到唐朝诗人之间的故

  • 跟韩愈的奏疏相比,魏征的谏议简直就是个谗臣在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凡是被《马说》、《师说》后注的“背诵全文”折磨过的同学,想必不会对韩愈感到陌生。被后人尊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文坛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相对其蜚声文坛的文学造诣,韩愈秉直而率真的性格,可能就不太为大多数人熟知了。我们举个例子,敢扯李世民袖子的魏征魏大人,必须得是著名的直臣了吧。然而,看完

  • 韩愈认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伯乐精神,因材施教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韩愈

    韩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主张以身立教,他认为教育者的威信,来源于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德行、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道德高尚是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的特征。他是一个人道德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人性、价值与尊严的标志。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