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唐朝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想入朝为官有多难?看看韩愈就知道了

在唐朝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想入朝为官有多难?看看韩愈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书上 访问量:2972 更新时间:2024/1/13 9:04:58

自从隋帝首创科举取士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庞大官员队伍中,除了极个别的人是凭借家族恩荫走上仕途,其都要经过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包括隋朝在内的所有采用科举选拔人才的的朝代中,唐代考试难度之大,录取人数之低是出了名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了解一下。

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录取进士四万人左右。而唐朝同样接近三百年的时间,只录取四千左右的进士,人数只是宋朝的十分之一。平均下来,每年也就十几个人。这是十几个人若是放到当代社会,恐怕每个都会被各个国际知名学校疯抢吧。在唐昭宗时,朝廷打了胜仗,皇帝龙心大悦,下旨在科举考试中可以录取几个年纪大的,以示皇恩浩荡。结果出来一个“五老榜”。这五个人中,三个六十多岁,两个七十多岁。这个年纪才入仕途,能有什么作为呢?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文坛领袖韩愈四次考中进士,这是很幸运的。那么在第四次时,韩愈是怎样考中的呢?除了不变的学识,最大的还是幸运。我们来看看韩愈能高中进士,除了自身才华外,还有什么重要因素帮助他。

找工作时,有“眼缘”一说。就是这个人即使各方面条件都不突出,但是面试官看着顺眼,就把她留下了。考试也是如此。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没有数学物理这样有标准答案,阅卷官可以按照步骤给分的科目,他的每一科每一道题的主观性都特别强。这是若是主考官和你的三观接近,你自己也颇有文采,自然容易考上。若是你的思想和主考官差别太大,那么即使你能写出锦绣文章,落选的几率任然很大。

韩愈这一年,就遇到适合自己的主考官和副考官。当时的主考官虽然善于写骈文,但他更看重文章内容。这与韩愈的思想不谋而合。韩愈虽然可以各种文体随意切换,但因为从心底反对骈文,所以客观来说,他的骈文并不惊艳。这次,韩愈幸运的遇到一位注重思想不注重文章形式的主考官,且两人思想切合度很高,所以韩愈得以高中。

除了主考官,副考官也很重要。韩愈这一年的副考官之一是之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所以极为赞赏韩愈的文章。另一方面,这位副考官还是韩愈哥哥韩慧的至交好友,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满腹经纶的韩愈在五年内考了四次科举,终于凭借过硬的实力和运气考中进士,接下来是不是就可以做官了呢?不是。因为唐朝的学子想当官,除了成为进士这一必要条件外,还要参加一个吏部主持的考试,只有这个考试成绩好,才有官可做。当时的韩愈已经有学识,有名气,有高官赏识,参加四次进士考试也算考场老手,是不是可以轻松通过呢?按照理是可以的,当时的许多学子也认为他能考中。韩愈或许也这样认为。所以他兴致勃勃地去应考,结果没有考中。

这时的韩愈很静,因为一次考试没关系,我还有第二次呢。并且自己二十出头,年纪不大。但是冷静归冷静,还是心中不平的。因为在他认为,考中的那几个人都不如自己,他们都是凭借关系上来的。所以他给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气愤不平的想法。并且文章结尾信誓旦旦的说自己一定可以通过实力考中。不走关系,我韩愈也能从穷小子逆袭称人上人。

这篇文章,既可以看出韩愈不惧权贵的性格,也能看出他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可是接下来的两场吏部考试中,韩愈仍然被拒之门外。这时的韩愈,已经没有当初的翩翩风度。因为如果这个考试考不中,他千辛万苦考中的进士就是一张白纸。为了改变现状,焦急又气愤的韩愈就给当时的丞相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高傲的韩愈也没有摇尾乞怜,即便当时他已经没钱交房租了。他对宰相说当今的考试有问题,考官只注重文章是否符合格律,不看重真才实学,更把许多对国家好的建树弃之敝履,这样是不对的。身为丞相,您要为国家推荐像我这样的人才,只有我这样的饱学之士才能兴国家。这封信再一次把韩愈的性格暴露无遗,虽居于人下,但不卑不亢。信写的慷慨激昂,但石沉大海。接着韩愈又写了第二封第三封,甚至说出“我就是没有办法了,现在若是春秋战国,我就但别的国家谋发展”这样的话,可是依然毫无回音。不死心的韩愈又去拜访京城权贵,可每次都被拒之门外。

四次科考,三次吏部考试,多年的应考生活已经耗尽了韩愈薄弱的家资。没办法,为了养家,韩愈只能到地方节度使中做幕僚,虽然不及朝中官员风光,但至少有薪水可拿。韩愈先后在多个地方幕府中担任过幕僚,日子单调且薪资微薄。并且在幕府中工作非常危险,因为战乱频繁,各个地方武装势力经常发生冲突。单单韩愈就经历过两次战乱,差一点危及家人。所以韩愈再次开动脑筋,希望可以到朝廷工作。只要能回到朝廷,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薪水多少都好说。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韩愈也是多方面开阔人脉,终于时来运转,他的工作关系顺利从地方调回中央。但是并不是后来的朝中大员,而是在学校教书。著名的《师说》就是这个时期写出了的。在这一阶段,韩愈依然穷困,且被人看不起。直到很长时间后才有一个正式的小官,分到一个小院子。

客观来说,韩愈虽然囊中羞涩,可并不是寒门学子。他的家庭在朝中还是有一些人脉的。并且韩愈的学识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可以排在前列。就是这样一个人想要入朝为官都这么难,若是家境差一些,学识差一些的人,恐怕没有出头之日。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韩愈

    唐朝的老师也不好当,师者斯文扫地,韩愈愤而著《师说》。教师节重温《师说》:一代文宗韩愈,为何也概叹老师不好当?教师节重温《师说》,韩愈老师很无奈,原来唐朝老师也难当。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今天是第三十五教师节,静下心来,写了篇关于教育与教师的短文,以此祝愿老师祈福

  • 神秘十面鼓:不能敲击,却能吟咏,其上字迹让韩愈直骂王羲之媚态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韩愈

    一代文豪韩愈曾用洋洋洒洒的近500字,描述了十块奇怪的石头,这便是《石鼓歌》,韩愈在诗中对石鼓的流传做了详细的描写,并且高度赞扬了石鼓的艺术价值。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在诗中韩愈还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传奇文物,连韩愈都忍不住为之大声疾呼?一

  • 韩愈写“谏迎佛骨表”劝皇帝烧掉释迦摩尼佛骨,差点被唐宪宗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一生为官蹉跎,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韩愈多次得罪皇帝和同僚,数次遭贬斥,最严重的一次差点被当时的唐宪宗李纯杀掉。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韩愈向宪宗上书,上书的起因是在长安附近的凤翔有一个法门寺,在法门寺的护国塔内收藏有佛祖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相传每三十年开启一次佛骨供人

  • 唐朝韩愈只用3件东西,让一条河里的鳄鱼全消失,百姓很感激他

    历史人物编辑:游史说标签:韩愈

    唐朝贞元年间,唐德宗李适在位。曾经繁荣昌盛、强盛一时的大唐,此时已经风光不再,积弊丛生。河南河阳一个年轻人,怀抱着济世安民的梦想,从故乡出发来到京城,参加科考。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文豪韩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后名震文坛千百年的宗师级人物,在科举考试面前连连败北。他从贞元三年到贞元五年期间,三次参加科

  • 白居易评李白,韩愈怒怼,但情商太高,一点都不伤和气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的国度,李白和杜甫是公认的两座高峰,但是,这两座高峰谁更高一些,自古以来一直争吵不休,而且从唐朝就开始了。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李白一直是大哥,杜甫是小弟。而且,李白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杜甫自己也承认。从他们两个人交往的诗歌互赠中就可以看出来。杜甫对于李白是很崇拜的,而李白并没有把杜甫当一回事

  • 在没有打印机的日子里,如何推动文化传播?谈谈韩愈作品的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韩愈

    宋代文人热衷学术,借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推动,总集编撰活动异常活跃。宋人所编文学总集,不论在体例上还是规模上都在先秦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首先,数量上仅《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就著录有宋人所编总集46部,其中诗歌选本最多,约占一半,诗文兼收的选本《文苑英华》《唐文粹》之类的不多

  • 韩愈和好友爬华山,到达峰顶却吓得号啕大哭,甚至还写好遗书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韩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文人都喜欢登临望远,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名山奇景,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本是一次放松,亲近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不过,患有恐高症的韩愈可不这样想。一天,韩愈和好友四处游玩,慕名来到华山。两人来到山脚下,仰望那挺拔伟岸、壮美

  • 韩愈三次“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最后靠什么当上小官?

    历史人物编辑:杨雷说历史标签:韩愈

    人生最大的打击是什么?在这个状元满天飞的高考季里,韩愈会告诉你两个字:落榜。在后世看来,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豪,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然而有谁会知道,韩愈这位大文豪,曾经三次古代“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大唐朝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最后是靠着走后门、靠关系才当上一个小官的?落榜,真是太恐怖了,以

  • 李白受到后人的轻视,韩愈含笑写下一诗,留下痛快淋漓的骂句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奇异景象。更为令人着迷的是,相比于后来文人相轻,在唐朝时却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这种诗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于共同游历,共同切磋,更在于互相之间共同帮助共度难关。 因此,我们看到唐朝诗人之间的故

  • 跟韩愈的奏疏相比,魏征的谏议简直就是个谗臣在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凡是被《马说》、《师说》后注的“背诵全文”折磨过的同学,想必不会对韩愈感到陌生。被后人尊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文坛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相对其蜚声文坛的文学造诣,韩愈秉直而率真的性格,可能就不太为大多数人熟知了。我们举个例子,敢扯李世民袖子的魏征魏大人,必须得是著名的直臣了吧。然而,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