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白居易评李白,韩愈怒怼,但情商太高,一点都不伤和气

白居易评李白,韩愈怒怼,但情商太高,一点都不伤和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丽萌 访问量:2065 更新时间:2024/1/18 11:59:42

唐朝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是公认的两座高峰,但是,这两座高峰谁更高一些,自古以来一直争吵不休,而且从唐朝就开始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李白一直是大哥,杜甫是小弟。而且,李白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杜甫自己也承认。从他们两个人交往的诗歌互赠中就可以看出来。杜甫对于李白是很崇拜的,而李白并没有把杜甫当一回事。

他们自己承认,并不代表其他人也认可,比如比他们稍晚一些的白居易元稹,就有着明显的贬李扬杜倾向,而且是直言不讳。白居易毕竟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杜甫很多诗都是反映百姓疾苦的。而李白的诗,都是浪漫主义的,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所以,很难引起白居易的共鸣。因此,白居易看不上李白。

白居易是谁啊,在唐朝诗坛那也是一座高峰,并不比李杜差。在唐朝时,很多藩国,比如日本,更崇尚白居易,并不崇拜李杜,即使是今天,也是如此。

元稹跟白居易齐名,都是当时的超一流诗人。二人同科及第,元稹夺得状元,那影响是很大的。这二人贬李,可以说影响非常之大。元稹写了一篇《唐杜工部员外杜君墓系铭并序》,直接贬李扬杜。

白居易读了这篇文章后,写了《与元九书》,这篇文章非常有名。这篇文章里,有这样几句话: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诗人之中的大牛,世人都称道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文采绚丽,意象奇绝,构思精巧,但是,如果按照风雅比兴的要求来说,十篇之中连一篇都不达标。

这段话,对李白诗的文采绮丽是承认的,但是,按照正统的风雅颂赋比兴作为标准,则把李白的诗说得一钱不值。白居易是大诗人,也是评论家,说的当然是有道理的。李白的诗确实文采飞扬,但是按照六义标准,并不符合。

这个事情应该一分为二来看,李白的诗不合六义,但并不代表就不好,而那些符合六义的诗,也并不代表就好。白居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评价,对李白有失偏颇。

那个时候,白居易可是文坛领袖,一言九鼎。他这样说了,自然跟风的就不会少,一时间贬李成风。李白被说得一钱不值。

这种世风,惹恼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愈。此人在唐代文坛的地位可是不低,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这里要说明一下,所谓唐宋八大家,指的是散文,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不包括诗。

不过,韩愈并非只会写散文,他的诗写得也很好,虽然比不上白居易,但也是一流的诗人,影响甚大。韩愈看了元稹和白居易的文章后,才找到贬李的源头,原来是这两位大牛在贬李啊。这可不行,我得说公道话。

但是,以元稹白居易的地位,韩愈还真不好直接说什么,那样势必引起争论甚至导致不快。韩愈的情商挺高,他略一思索就有办法了。他当时有个最得意的弟子叫张籍,诗写的特好,在当时的诗坛也是排得上的人物。

张籍受到元白的影响,也会偶尔说一些贬李的话,怎么说的,史料没查到,反正有这么一回事。于是韩愈就指桑骂槐了,明着是教训弟子张籍,实际上是说给元白听的。

韩愈是怎么说的呢?他写的是一首诗,题目就叫《调张籍》,实际上就怼白居易的,也可以说是怼元白的。我们节选前12句,因为后面的都是写自己对李杜的崇拜的,没有怼的元素,我们就略去了。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李白杜甫的诗并肩而存,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可是,竟然有轻薄文人愚昧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去诋毁他们!这些人不就是蚍蜉撼树那样不自量力吗?我生活在李杜他们那个时代之后,但我对他们的仰慕从未停止过,晚上也常常梦见他们,醒来想着却又模糊不清。李白杜甫的文章像大禹劈山治水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勋绩,但只留下了一些斧凿的痕迹,人们已经难以见到当时的治水的运作过程了。

韩愈这首诗流传后,白居易和元稹没再在这个事情上纠缠。并不是说元白被韩愈怼了后就信服了,而是韩愈在诗里,并不是矛头直指贬李之说,而是把杜甫和李白并列赞扬的。而白居易并没有说杜甫不行,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蹚浑水了。

不过,这些得益于韩愈的高情商,如果韩愈当时直接跳出来狂怼元白,恐怕唐朝文坛就有一场好戏看了,而且,以韩愈之力,真的未必是元白对手。而韩愈“曲折”一下,既达到了目的,有不跟大佬伤和气,真的处理得太好了。

对于这场论争,我们并不能就说白居易错了,韩愈就正确。白居易表达的观点更明确一点,而韩愈太过看重前人,没有超越的志向。前人是用来超越的,这一点,笔者更佩服白居易。而实际上,白居易的诗,不少确实并不在李杜之下,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诗文都是主观的产物,读者感受各不相同,大家对于这场论争怎么看呢?您是支持韩愈还是支持白居易呢?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在没有打印机的日子里,如何推动文化传播?谈谈韩愈作品的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韩愈

    宋代文人热衷学术,借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推动,总集编撰活动异常活跃。宋人所编文学总集,不论在体例上还是规模上都在先秦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首先,数量上仅《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就著录有宋人所编总集46部,其中诗歌选本最多,约占一半,诗文兼收的选本《文苑英华》《唐文粹》之类的不多

  • 韩愈和好友爬华山,到达峰顶却吓得号啕大哭,甚至还写好遗书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韩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文人都喜欢登临望远,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名山奇景,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本是一次放松,亲近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不过,患有恐高症的韩愈可不这样想。一天,韩愈和好友四处游玩,慕名来到华山。两人来到山脚下,仰望那挺拔伟岸、壮美

  • 韩愈三次“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最后靠什么当上小官?

    历史人物编辑:杨雷说历史标签:韩愈

    人生最大的打击是什么?在这个状元满天飞的高考季里,韩愈会告诉你两个字:落榜。在后世看来,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豪,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然而有谁会知道,韩愈这位大文豪,曾经三次古代“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大唐朝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最后是靠着走后门、靠关系才当上一个小官的?落榜,真是太恐怖了,以

  • 李白受到后人的轻视,韩愈含笑写下一诗,留下痛快淋漓的骂句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奇异景象。更为令人着迷的是,相比于后来文人相轻,在唐朝时却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这种诗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于共同游历,共同切磋,更在于互相之间共同帮助共度难关。 因此,我们看到唐朝诗人之间的故

  • 跟韩愈的奏疏相比,魏征的谏议简直就是个谗臣在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凡是被《马说》、《师说》后注的“背诵全文”折磨过的同学,想必不会对韩愈感到陌生。被后人尊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文坛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相对其蜚声文坛的文学造诣,韩愈秉直而率真的性格,可能就不太为大多数人熟知了。我们举个例子,敢扯李世民袖子的魏征魏大人,必须得是著名的直臣了吧。然而,看完

  • 韩愈认为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伯乐精神,因材施教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韩愈

    韩愈作为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主张以身立教,他认为教育者的威信,来源于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德行、知识、修养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道德高尚是个体稳定的道德面貌的特征。他是一个人道德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人的人性、价值与尊严的标志。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着教师

  • 太平公主有多土豪?她死后百年,韩愈羡慕地为她写诗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韩愈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唯一一个长大成人的女儿,对母亲威胁小,所以也备受宠爱,自然衣食无忧,富贵无比。但是,受宠的公主非常多,可像太平公主这样土豪的却并不多见。在唐代,亲王的实封是八百户,最多一千户,也就是说有一千户人家交税的话不是交给国家,而是交给亲王。公主的话最多三百户,可是太平公主受父母宠爱,所以太平

  • 韩愈:一位政绩斐然的诗人,如何在诗话中留下自己的踪迹?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韩愈

    历代诗话都注重对作家本身的研究,除了诗人艺术创作所形成的“诗品”,还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仕宦交游、道德伦理等“人品”方面的论述。明诗话中就有不少关于韩愈“人品”方面的批评,主要涉及对韩愈才学、为师、道德等方面。明代论诗家对韩愈形象的评述情况,基本可以见出韩愈在明代论诗家心中的形象,对研究完整的韩愈形

  • 后人嘲讽李白,韩愈愤而反驳,写下流传千古的骂诗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韩愈

    盛唐不仅是个国力强盛,万邦来朝的超级帝国,更是以辉煌灿烂的唐诗文化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时代。最闪耀的明星,当然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如同大唐的双子星,永远璀璨夺目。然而,李白和杜甫生前的境遇并不相同。李白是全民偶像,少年成名,还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走到哪里都是万众敬仰的焦点。杜甫则低调得多,名气也小

  • 他是中唐时期的天才,和韩愈齐名,其作品至今依旧广为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韩愈

    中唐时期的天才诗人数量虽然不如盛唐,但还是有许多了不起的大家,最著名的,估计就是柳宗元了。他不但在政治上,做到了一个超级大官,而且,他的文学水平,也是超一流的。柳宗元留下来的诗,只有一百四十五首,并不算多,甚至还不如仅仅活了二十七岁的天才型诗人李贺。然而自古迄今,凡议论唐诗,很少漏列柳诗。而且还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