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是后世对韩愈变革骈文体为散文、用文以载道来复兴,儒家道统文化等一些列事件的总称,然而这其中因韩愈大力主张废除骈文文体,恢复以先秦文化,为最主要形式的古体散文,先秦时期的散文体,因单数且不双行出现的文体形式,以至于两汉时代以后的各个时代,且沿用或者继承了赋体的文学表现方法。
可是真正到了两晋时期,骈文才开始真正变成文体中的主流,这其中以陆机最为代表,而骈文体的使用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为鼎盛,即历史上常称的骈四俪六,对音韵、对仗、词藻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主要以丰富艳丽为主,使得语言变得极其淫靡,这不仅仅会增加文学的负担,更失去了文学最重要的含义,即对人情感的真实记录。
面对这样世风日下的情况,不少有识之士都醒悟,并且开始着手进行对文体的改革,反对千篇一律、日渐冗长的骈文文体表达,这其中最早的反抗者就是陶渊明,从那以后前仆后继的改革者,尝试去撼动这多年留下的恶习,如陈子昂、元结、独孤及、萧颖士等一批仁人志士。
虽然他们的行动犹如一股清风吹入文学界,可是因为社会上,大部分文人的不理解和无动于衷,致使这些呐喊之声一次次的沉默于人海之中,并未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社会风气。
虽然如此,这些先行者所走下的一个个脚印,都成为了韩愈成功的指南针,最终使得韩愈成为,这次改革的集大成者,让骈文体彻底从历史舞台淘汰,使得新散文体重登历史舞台,所以,韩愈被称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在韩愈所改革的过程中,他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从自己的诗文开始,从形式上,韩愈是要提倡将华丽词藻的骈文,改为更抒发人真性情的散文,但却不是对骈文的全盘否定,而是继续沿用骈文中的优点并将其使用得当。
韩愈本人就写过这样的文作“天子无东顾忧,方伯有合同之美”,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沿用了骈文中的对仗,而且还表达清楚了作者本人当时的心境,并且也能看出来韩愈文字中的骈文体,并不是受束缚的骈文,即不受四六句这样严格被控制的句型形式,而是根据当时作文的情绪长长短短、韵律自由的句型表达,可谓是信手拈来的美景。
而后世总结韩愈作文的风格便是,气势恢宏、一气呵成,将这样的文章灵魂称为文气,文章的好与坏最重要的就是对文气的把握,韩愈则将文气形象的比如成水,而语言就如同水上的漂浮物,如果水两充沛那么无论大小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所承载,就如同充沛的文气,语言的长长短短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和谐的音调。
文气其根源依旧仍出自,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其中的气正如孟子所言浩然之气,因文以载道这种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它本来的样子,再加上文人墨客,对文字的感知力和巧妙表达,让文字真正的活起来了。
在韩愈心目中,文字的含义并不是为了华丽的堆砌。韩愈在领导古文改革之前,是有散文这种问题形式的,但是其形式却是非常局限的,当时的散文是一种应用文的化身,这种定位对散文丰富的内含大打折扣,尤其是与发展到今天的散文来比较真的不敢想象,散文在大家的观念中,应该是极尽抒情而浪漫的,而古文运动之前却将其定位为是一种应用文。
这样的定位就可以看出散文,与当时盛极一时的骈文,没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更不要说散文可以取代骈文了,然而韩愈经过儒家思想的学习,却看到了散文的潜质,运用其独特的问题模式,在其中描绘声色,使其变得活灵活现有了生命里。
虽然当时的文学界曾有人,一度嘲笑韩愈在应用文中抒情,但现在看来这样大胆的创新,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非常难得实属不易。韩愈用散文言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颠覆了前朝留下的继续模仿古人文章的风气。
虽然如此,韩愈也并不是用自己的文章,博得大家眼球而没有实质内涵的,韩愈利用散文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儒家经典思想的表达,再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精炼出脍炙人口的散文语言,最终创造出文学上经久不衰的新问题,这不仅仅是对文体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文学艺术的一次创新。
韩愈的古文并不是一味的运用复古的文学形态,而是掺杂了独特文风、形式和艺术语言的综合形式,他的这种创新是被广大文人所认可的,因为这样的文体不再是要求,文人绞尽脑汁的符合规范和词藻,而是更加酣畅淋漓的表达文人发自肺腑的真情真感,更具体更生动地描绘事件或者人物,这正是经历六朝骈文后,文人更追求的文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