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用散文形式表达儒家思想开创了新文风文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用散文形式表达儒家思想开创了新文风文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青书上 访问量:2272 更新时间:2023/12/12 17:56:26

古文运动是后世对韩愈变革骈文体为散文、用文以载道来复兴,儒家道统文化等一些列事件的总称,然而这其中因韩愈大力主张废除骈文文体,恢复以先秦文化,为最主要形式的古体散文,先秦时期的散文体,因单数且不双行出现的文体形式,以至于两汉时代以后的各个时代,且沿用或者继承了赋体的文学表现方法。

可是真正到了两晋时期,骈文才开始真正变成文体中的主流,这其中以陆机最为代表,而骈文体的使用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最为鼎盛,即历史上常称的骈四俪六,对音韵、对仗、词藻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主要以丰富艳丽为主,使得语言变得极其淫靡,这不仅仅会增加文学的负担,更失去了文学最重要的含义,即对人情感的真实记录。

面对这样世风日下的情况,不少有识之士都醒悟,并且开始着手进行对文体的改革,反对千篇一律、日渐冗长的骈文文体表达,这其中最早的反抗者就是陶渊明,从那以后前仆后继的改革者,尝试去撼动这多年留下的恶习,如陈子昂、元结、独孤及、萧颖士等一批仁人志士。

虽然他们的行动犹如一股清风吹入文学界,可是因为社会上,大部分文人的不理解和无动于衷,致使这些呐喊之声一次次的沉默于人海之中,并未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社会风气。

虽然如此,这些先行者所走下的一个个脚印,都成为了韩愈成功的指南针,最终使得韩愈成为,这次改革的集大成者,让骈文体彻底从历史舞台淘汰,使得新散文体重登历史舞台,所以,韩愈被称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在韩愈所改革的过程中,他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从自己的诗文开始,从形式上,韩愈是要提倡将华丽词藻的骈文,改为更抒发人真性情的散文,但却不是对骈文的全盘否定,而是继续沿用骈文中的优点并将其使用得当。

韩愈本人就写过这样的文作“天子无东顾忧,方伯有合同之美”,这样的文字不仅仅沿用了骈文中的对仗,而且还表达清楚了作者本人当时的心境,并且也能看出来韩愈文字中的骈文体,并不是受束缚的骈文,即不受四六句这样严格被控制的句型形式,而是根据当时作文的情绪长长短短、韵律自由的句型表达,可谓是信手拈来的美景。

而后世总结韩愈作文的风格便是,气势恢宏、一气呵成,将这样的文章灵魂称为文气,文章的好与坏最重要的就是对文气的把握,韩愈则将文气形象的比如成水,而语言就如同水上的漂浮物,如果水两充沛那么无论大小的东西,都可以被水所承载,就如同充沛的文气,语言的长长短短自然而然的就会流露出和谐的音调。

文气其根源依旧仍出自,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其中的气正如孟子所言浩然之气,因文以载道这种浩然之气,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它本来的样子,再加上文人墨客,对文字的感知力和巧妙表达,让文字真正的活起来了。

在韩愈心目中,文字的含义并不是为了华丽的堆砌。韩愈在领导古文改革之前,是有散文这种问题形式的,但是其形式却是非常局限的,当时的散文是一种应用文的化身,这种定位对散文丰富的内含大打折扣,尤其是与发展到今天的散文来比较真的不敢想象,散文在大家的观念中,应该是极尽抒情而浪漫的,而古文运动之前却将其定位为是一种应用文。

这样的定位就可以看出散文,与当时盛极一时的骈文,没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更不要说散文可以取代骈文了,然而韩愈经过儒家思想的学习,却看到了散文的潜质,运用其独特的问题模式,在其中描绘声色,使其变得活灵活现有了生命里。

虽然当时的文学界曾有人,一度嘲笑韩愈在应用文中抒情,但现在看来这样大胆的创新,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非常难得实属不易。韩愈用散文言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颠覆了前朝留下的继续模仿古人文章的风气。

虽然如此,韩愈也并不是用自己的文章,博得大家眼球而没有实质内涵的,韩愈利用散文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儒家经典思想的表达,再根据当时的社会现状,精炼出脍炙人口的散文语言,最终创造出文学上经久不衰的新问题,这不仅仅是对文体的一次大胆创新,更是对文学艺术的一次创新。

韩愈的古文并不是一味的运用复古的文学形态,而是掺杂了独特文风、形式和艺术语言的综合形式,他的这种创新是被广大文人所认可的,因为这样的文体不再是要求,文人绞尽脑汁的符合规范和词藻,而是更加酣畅淋漓的表达文人发自肺腑的真情真感,更具体更生动地描绘事件或者人物,这正是经历六朝骈文后,文人更追求的文体形态。

标签: 韩愈

更多文章

  • 在唐朝如果没有显赫的家世,想入朝为官有多难?看看韩愈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韩愈

    自从隋文帝首创科举取士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庞大官员队伍中,除了极个别的人是凭借家族恩荫走上仕途,其余都要经过科举才能取得做官的资格。包括隋朝在内的所有采用科举选拔人才的的朝代中,唐代考试难度之大,录取人数之低是出了名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了解一下。在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一共录取进士四万人左右。而

  • 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治标签:韩愈

    唐朝的老师也不好当,师者斯文扫地,韩愈愤而著《师说》。教师节重温《师说》:一代文宗韩愈,为何也概叹老师不好当?教师节重温《师说》,韩愈老师很无奈,原来唐朝老师也难当。韩愈进京当老师发现学生不好教,愤而写下一文,害苦现在学生。今天是第三十五教师节,静下心来,写了篇关于教育与教师的短文,以此祝愿老师祈福

  • 神秘十面鼓:不能敲击,却能吟咏,其上字迹让韩愈直骂王羲之媚态

    历史人物编辑:秋叶聊史标签:韩愈

    一代文豪韩愈曾用洋洋洒洒的近500字,描述了十块奇怪的石头,这便是《石鼓歌》,韩愈在诗中对石鼓的流传做了详细的描写,并且高度赞扬了石鼓的艺术价值。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在诗中韩愈还对朝中重臣和“陋儒”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传奇文物,连韩愈都忍不住为之大声疾呼?一

  • 韩愈写“谏迎佛骨表”劝皇帝烧掉释迦摩尼佛骨,差点被唐宪宗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五百年来谁著史标签: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一生为官蹉跎,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韩愈多次得罪皇帝和同僚,数次遭贬斥,最严重的一次差点被当时的唐宪宗李纯杀掉。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韩愈向宪宗上书,上书的起因是在长安附近的凤翔有一个法门寺,在法门寺的护国塔内收藏有佛祖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相传每三十年开启一次佛骨供人

  • 唐朝韩愈只用3件东西,让一条河里的鳄鱼全消失,百姓很感激他

    历史人物编辑:游史说标签:韩愈

    唐朝贞元年间,唐德宗李适在位。曾经繁荣昌盛、强盛一时的大唐,此时已经风光不再,积弊丛生。河南河阳一个年轻人,怀抱着济世安民的梦想,从故乡出发来到京城,参加科考。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大文豪韩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日后名震文坛千百年的宗师级人物,在科举考试面前连连败北。他从贞元三年到贞元五年期间,三次参加科

  • 白居易评李白,韩愈怒怼,但情商太高,一点都不伤和气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的国度,李白和杜甫是公认的两座高峰,但是,这两座高峰谁更高一些,自古以来一直争吵不休,而且从唐朝就开始了。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李白一直是大哥,杜甫是小弟。而且,李白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杜甫自己也承认。从他们两个人交往的诗歌互赠中就可以看出来。杜甫对于李白是很崇拜的,而李白并没有把杜甫当一回事

  • 在没有打印机的日子里,如何推动文化传播?谈谈韩愈作品的流传

    历史人物编辑:小三说史标签:韩愈

    宋代文人热衷学术,借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推动,总集编撰活动异常活跃。宋人所编文学总集,不论在体例上还是规模上都在先秦五代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首先,数量上仅《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就著录有宋人所编总集46部,其中诗歌选本最多,约占一半,诗文兼收的选本《文苑英华》《唐文粹》之类的不多

  • 韩愈和好友爬华山,到达峰顶却吓得号啕大哭,甚至还写好遗书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韩愈

    文/曲小花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文人都喜欢登临望远,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名山奇景,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本是一次放松,亲近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不过,患有恐高症的韩愈可不这样想。一天,韩愈和好友四处游玩,慕名来到华山。两人来到山脚下,仰望那挺拔伟岸、壮美

  • 韩愈三次“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吏部考试,最后靠什么当上小官?

    历史人物编辑:杨雷说历史标签:韩愈

    人生最大的打击是什么?在这个状元满天飞的高考季里,韩愈会告诉你两个字:落榜。在后世看来,这位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豪,是典型的人生赢家,然而有谁会知道,韩愈这位大文豪,曾经三次古代“高考”落榜,又三次通不过大唐朝吏部组织的选拔考试,最后是靠着走后门、靠关系才当上一个小官的?落榜,真是太恐怖了,以

  • 李白受到后人的轻视,韩愈含笑写下一诗,留下痛快淋漓的骂句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韩愈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时期,文人如同井喷一样出现,形成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奇异景象。更为令人着迷的是,相比于后来文人相轻,在唐朝时却是文人之间惺惺相惜。这种诗人之间的友谊,不仅在于共同游历,共同切磋,更在于互相之间共同帮助共度难关。 因此,我们看到唐朝诗人之间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