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淮南争霸赛,杨行密为何能脱颖而出?

淮南争霸赛,杨行密为何能脱颖而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依说史 访问量:2963 更新时间:2024/1/29 12:43:54

唐朝末年礼崩乐坏,世家没落,平民崛起。大丈夫欲出人头地,功名但凭马上取,无数英雄崛起于草莽之间。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在当时大唐帝国财富中心江淮地区,崛起的一位乱世枭雄——杨行密。看看他是凭什么在无数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江南霸主十国第一人。

义军过境,短暂的真空

杨行密能够崛起于五代十国之间,不得不说是托了黄巢起义军的福。安史之乱后,大量难民南迁导致江淮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开发,成为了继华北平原之后,大唐帝国的第二个财富中心,唐朝政府对这里的掌控力度比较强,藩镇力量比较薄弱,这也导致了黄巢起义军在中原撞得头破血流之后,江淮地区成为了他们的避难天堂以及后勤补给基地。

脆弱的军事力量导致唐朝根本没有办法抵抗黄巢起义军进攻江淮地区,黄巢起义军重创大唐政府在这里的统治秩序,大唐政府为了应付黄巢起义军,临时抱佛脚招募军队。直接给了杨行密这些草莽英雄发挥的舞台。

黄巢起义军在江淮地区掠夺一番之后,就继续南下没有打算把它建设为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一大片真空,真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

虽然如此但是大唐帝国对江淮地区三百多年的经营,影响力根深蒂固,这个地方还是残留有很多忠于大唐王朝的力量,黄巢起义军走了之后他们就迅速替补真空,收复不少失地。但是在短暂的权力真空中,人家杨行密也捞到了第一桶金,庐州。按道理来说这些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的反贼事后一般都会被朝廷镇压。

但是在黄巢起义军之后又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存在将会彻底瓦解大唐王朝在江淮地区的统治。

名将怀私,自撤藩篱

草莽英雄迎来的不是短暂的权力真空,而是长期的广阔舞台。大唐政府派来的是晚唐时期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名将高骈。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中央特派员看到朝廷衰落,居然动起了割据一方的心思。

他使用的方法也特别有意思,大力培植类宫廷力量,大力招安体制外的非法公务员,比如自主创业的杨行密,黄巢集团的失业员工毕师铎,秦彦。类宫廷力量则是江湖术士吕用之。

史记:高骈好神仙,有方士吕用之坐妖党亡命归骈,骈厚待之,补以军职。用之,鄱阳茶商之子也,

久客广陵,熟其人情,炉鼎之暇,颇言公私利病,故骈愈奇之,稍加信任。然后高骈假装老迈昏庸,拒绝接见自己手上那些效忠大唐的将领。

史记:乃言于骈曰:"神仙不难致,但恨学者不能绝俗累,故不肯降临耳!"骈乃悉去宾客,谢绝人事,宾客、将吏皆不得见。

硬生生把吞并大唐王朝国有资产的事实掩盖在昏君奸臣的面纱下面。最后清除了大量效忠大唐的力量。

史记:骈旧将梁缵、陈珙、冯绶、董瑾、俞公楚、姚归礼素为骈所厚,用之欲专权,浸以计去之,骈遂夺缵兵,族珙家,绶、瑾、公楚、归礼咸见疏。

但他在这个游戏里算漏了一样东西,吕用之是类宫廷力量。他跟正儿八经的宫廷力量太监是有区别的,作为宫廷力量的太监,也许他会谋杀皇帝但绝对不会背叛皇权。因为他们都是家奴,没有了皇权他们什么都不是。

但是吕用之不是,他是个完整的男人,当他把大唐帝国的国家资产划归自己名下的时候,他就是一方实力派,对高骈根本就没有什么依赖性。

史记:吕用之建牙开幕,一与骈同,凡骈之腹心及将校能任事者,皆逼以从己,诸所施为,不复咨禀。骈颇疑之,阴欲夺其权,而根蒂已固,无如之

接收遗产,义军再助

高骈意图效仿唐朝中期以后太监领神策,宫廷制地方的平衡术,非但没有起到制衡作用反倒直接引爆了宫廷地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吕用之挟天子以令诸侯,与毕师铎秦彦爆发冲突。吕用之被打败后,高骈落到毕师铎手里,他倒是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因为他是黄巢起义军出身,效忠高骈唐朝残余力量怎么会心悦诚服于他?

毕师铎不行,杨行密行啊!杨行密可不是黄巢起义军,他只是叛乱的政府公务员而已!他是有资格接收高骈死后留下的遗产的,杨行密带领军队跟数倍于自己的毕师铎秦彦交战,用计打败他俩后,毕师铎临走之前还贴心地帮他解决了高骈,杨行密入城之后为高骈发丧大哭三日。

师鐸大败,单骑走入城,遂杀高骈。行密闻骈死,缟军城哭三日,攻其西门,彦及师鐸奔于东塘,行密遂入扬州。成功接受了高骈留下的遗产,比如海陵镇守使高霸就是高骈的人高骈死后投靠了杨行密。

高骈的操作把原来大唐一家独大的江淮地区硬生生搞成了杨行密,毕师铎,秦彦的三国杀。这个时候溃败之后的黄巢起义军又一次帮杨行密蹂躏了江淮地区的秩序,秦宗权的手下孙儒直接消灭了毕师铎秦彦,在淮南地区蹂躏来蹂躏去彻底把这里搞成了一片白纸,这些人都是流寇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根本就不会像毕师铎他们那样,建立军队,任命官员。

这样的军队实在是太好对付了,表面上他们看起来很强大但他们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杨行密应对他们的战术方法简单有效,避战。你走到哪里我就跑到哪里,活生生饿死你,最后起义军在饥饿跟瘟疫双重打击下崩溃了,一部分跑去福建建立闽国一部分跑去湖南建立楚国,剩下的全都被收编了。把起义军拖到崩溃后杨行密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接管江淮十四州。

杨行密能成功,他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大环境终究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够造就的,如果没有黄巢起义军的践踏如果没有高骈的自毁长城,想要在大唐王朝重点统治的江淮地区割据称王谈何容易?

标签: 杨行密

更多文章

  • 李嗣昭:别看我个子矮,浓缩的都是精华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李嗣昭

    李嗣昭:别看我个子矮,浓缩的都是精华 文/老张在路上《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李嗣昭是十三太保中的二太保,随李克用剿灭黄巢。朱温称帝后,李克用发兵鸡宝山,李嗣昭在鸡宝山之战时出阵挑战王彦章,被王彦章一枪挑死:李思昭上马持矛,径到阵前,大骂彦章:“吾今杀汝!”彦章便不答话,交马一

  • 十二太保——康君立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康君立

    且说李存孝死后,李克用怅然若失,痛恨诸将之间不能和睦相处,为此事更是十多日未处理军机政务。每每和诸将赌博,谈到李存孝都流泪不止。894年十月,昭义节度使康君立前赴晋阳拜见李克用。已未(三十日),李克用会聚属下各位将领尽情饮酒,喝到兴头上,李克用谈起李存孝,泪水不停地往下流。而君立则不以为然一言忤之,

  • 如何才能在官场中走得顺利?让职场不倒翁冯道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冯道

    前言:五代十国是历史上一个极度混乱的时期。朝代更替,政权分裂,战乱迭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血雨腥风。但就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有一个人却能在官场上屹立一生而不倒,前后效忠于十位皇帝,且始终身居高位,堪称是“职场不倒翁”,这个人就是冯道。那么冯道究竟有什么本事,能让这么多皇帝始终相信他并重用他呢?初入官

  • 寒门出身的乱世不倒翁冯道,是为国为民真君子还是逢场作戏的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哥侃文史标签:冯道

    五代十国时期有这么一个人在后世颇受争议,但他确实是乱世官场的不倒翁、常青树。他就是历经五代十二帝的冯道。据《旧五代史·冯道传》:冯道“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少纯厚,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惟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也就是说,冯道是耕读并举的寒门士子,为人敦厚

  • 一生历事四朝十一帝的「圆滑」宰相冯道究竟是奸臣还是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肖瑶标签:冯道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此,自国家意识形成后,给国家元首打工变成了一份高危行业。纵观中国历史,能够在太平年代经历三朝或四朝而不倒的大臣可以说是寥若晨星。而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位,不仅在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历四朝十君,而且还担任宰相一职20多年,堪称“政坛不倒翁”。他就是善于在乱世夹缝中求得一线生机

  • 冯道的官场智慧:侍奉四个王朝,耗死九个皇帝,虎狼丛中全身而退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冯道

    现代人的社交礼仪当中,一般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就比较受欢迎。官场中也相当讲究这个,正所谓“良禽折木而栖”,在朝廷文官最重要的便是“站队”,跟对了人前途自然光明。历史上皇权更替日新月异,像“玄武门之变”、“九子夺嫡”等这些非常著名的皇位之争,就足以说明站队的重要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就因为这个原因而

  • 从真汉子变四朝十帝不倒翁,冯道一生,能给职场人多少思考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冯道

    公元954年四月,后周显德元年,73岁的冯道无疾而终。民间有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根源由来也很有意思!孔子享年73,孟子享年84,圣人亚圣寿享如此,也让后世人约定俗成的将73-84当做槛。只要能活到和圣人相似年纪,也就心满意足了。不过人和人是有区别的,有人空活百岁一事无成,有人则光耀古

  • 官场不倒翁冯道,他儿子却把音乐玩出了花样!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冯道

    官场不倒翁冯道,他儿子却把音乐玩出了花样!公元918年,37岁的冯道生了一个儿子,一看年份还比较吉祥,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冯吉(这个理由是我瞎编的,你们不要相信)。冯道当时的职务是大唐太原市市政府秘书长。这个职务有些奇怪,表面上这个职务是大唐中央政府任命的,但是这时候大唐已经灭亡,中原地区的实际控制人是

  • 五代最强“打工人”冯道:历经五朝11位皇帝,为何始终身居高位?

    历史人物编辑:安辉标签:冯道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混乱的时期,短短五十年间,中原大地相继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更迭异常频繁。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无论你是皇帝还是百姓,大家都很难拥有真正的安全感,互相猜忌、争斗不止,似乎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宿命。可也有一个人,经历了五个朝代,辅佐了八个姓氏的11位皇帝,

  • 历朝历代名人对冯道的评价,久居茅厕不知其臭?

    历史人物编辑:游戏分享人小云标签:冯道

    历朝历代名人对冯道的评价,久居茅厕不知其臭?冯道晚年,自命为“长乐老”,作《长乐老自序》,历数自己在唐、晋、汉、周四朝,以及在契丹时所担任的官职和所获得的爵位、荣誉和赏赐。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说自己一生所愿,就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无论何时,都以这“三不欺”为根本。他还说,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