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甄嬛传》播出已经10年了,但现在每次循环看都会意犹未尽,不得不说是一部反复刷的好剧。
刚开始看这个剧的时候,年龄小,纯属看个热闹。10年后再看,不禁让人感慨:这部剧的学问真大啊。
很多人看剧,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那几个重要的人物身上,毕竟整个故事线是围绕着他们来展开的。时常会忽略掉在故事中起转折性的几个小人物,她们因为某些原因得到了皇帝一时的宠幸,风头无两,却在最后落得个被活活勒死的下场,令人唏嘘,比如冒充“甄嬛”的余莺儿。
她的下场无不应证了那句话: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荣耀”,凭幸运得来的福气和宠幸,最后都会凭自身的本事还回去。
02
余莺儿本是倚梅园里被人欺负的小宫女,除夕夜里被指使到园子里修剪梅花。刚好那时还不受宠的甄嬛念了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被来到倚梅园的皇帝听到。
甄嬛听到有人问“谁在那儿”时,急中生智称自己是园中的宫女,以在换湿了的鞋袜为由阻止了上前查看的皇帝,自己则慌乱跑走,而这一切都被余莺儿听见了。
我们看剧都知道,皇帝是个多情的人,他之所以出现在倚梅园,是因为在合宫宴上看到了梅花,睹物思人,想到了纯元,就独自来到这里怀念。没想到却听到了拟人般的诗句,他自然要知道这人是谁。
后来皇帝派人找出能对得上那句诗的宫女,余莺儿就这样冒领了。
再加上她还会唱昆曲,虽说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对于满腹学才的皇帝来说,好不容易遇上一个既会读诗又会唱曲的女子,他便会对这类人多宠爱一分。
在古代,一个女子读书和不读书的差距,刚接触时是察觉不到,但时间长了,便会明显看出两者的差距。
余莺儿仗着自己得宠,变得狂妄自大,不把其他嫔妃看在眼里。认为皇帝宠爱自己,就能为所欲为,宫里好像除了皇后和华妃,自己最大。不仅刁难不受宠的嫔妃,还经常欺负下人。
她还大胆的在半夜高声唱曲,把庄严威严的皇宫当作戏台子一般,一点不懂得礼节。即便是嚣张跋扈的华妃,都不敢在自己宫外的任何地方大声喧哗。按照当时的环境,余莺儿的行为只能用轻浮来形容。
反观被太后喜欢的眉庄,从小被当作嫔妃来教育,琴棋书画读书认字,样样精通,妥妥的大家闺秀。她在圣眷正浓时,都未曾刁难过任何人,还经常教导下人不能居功自傲,低调做事才能明哲保身。
轻浮的余莺儿和庄重的眉庄,对比起来,差距不是一点点。
从这两人的对比中,也能看出读书和不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和认知有多大。
03
我不是第一次强调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都喜欢和自己实力相当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因为他们会懂我们的心境。
在我们开玩笑的交流时,对方能快速反应出其中的意思,接得住那个梗,不至于会让你尴尬,开得起玩笑。
在我们遇到问题时,他们又能以同水平或者高于我们的认知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和见解。
如果我们说了一句话,旁人没有领会到其中的意思,时间长了,你会不会自然就会去寻找能够听得懂的人去沟通交流,这样就会慢慢的融入到同一个圈子里。
而那些经常get不到对方意思的人呢,也会去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圈子,然后各自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一个人所读过的书,所交往的圈子,必然会影响到他以后的人生。
余莺儿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没有读过很多书,也不知道那句诗是什么意思,要不然也不会在她第一次面见皇帝时,十七王爷念出了一句李白的诗,她完全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