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师承关系,审美的差,而各有不同。柳字相对刻板,颜字多有变化,灵活
柳公权书法却实有颜真卿书法的影子,一个推笔行笔,另一个是拉笔行笔,呈现出“柳骨颜筋书法之势,从入笔笔法上看,柳的切笔笔法特多,颜的切笔圆笔尖笔入笔较多,都是纯中锋用笔,柳颜书法与欧书法相比较,从笔法上讲,就是一个出锋角度不一样而己,三者几乎相仿相似,笔法的法都是同一个法则,汉字结体规律几乎相同,都是在同一自然法则下产生的书写体。总之,书法是有法的,书法是有规律的,是永恒的,不变的,这个永恒和不变,就是书法的法,书法的规律。
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魏公先庙碑》《心经》《玄秘塔碑》《金刚经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等等,数不胜数了。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蒙昭帖》
《心经》《金刚经刻石》《冯宿碑》《十六日》
《伏审》《辱向帖》《玄秘塔碑》《柳书金刚经》《神策军碑》
你认为柳公权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柳公权为什么能成为书法大家?柳公权是唐宪宗元和初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穆宗即位召见。
穆宗问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足可证明,柳公权年轻就已经被皇帝所重。
穆宗尝问柳公权笔法何为尽善?,柳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柳公权所说,可这样理解,学书应该端正态度,不可有旁骛。
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书体之势,劲媚。后来其笔法出于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
《集古录》评说柳公权“高重碑字画锋力俱完,故特为佳。”
又云:柳公权摹书虽然失去原帖貌,而骨在也。
蔡襄说柳公权的《阴符经序》善藏笔锋,为柳书最精者。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有诗云:
欧怪褚妍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公权丑怪恶礼祖,从兹古法荡无存。
可见出新意,必然受到当时人的不理解。
苏轼评价很高,云: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可见柳公权在宋代已经非常被人崇拜了。尤其是楷书,更是大成。
宋濂云:“正书之擅名者,自魏钟繇而至宋,仅得四十四人,而唐柳公权实铮铮乎其间。”
到了唐宋以后,几乎所有书人无不赞美佩服,柳公权书,神采飞扬,而今也是难得书帖范本。
由此可见柳公权成为书法大家,名不虚。
柳公权的楷书能够称为唐代第一吗?为什么?
柳公权是唐代楷书三大家之一,和颜真卿、欧阳询是楷书史上的三座令人敬仰高峰,各有特色。
柳公权楷书《李晟碑》出自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以此碑特征为基准,加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有哪些差别?柳公权书《李晟碑》,碑主唐代名将李晟。立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39年)。高一丈四尺二寸,宽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有棱有角、用笔果断有力。劲健工稳。灵动活泼。章法纵有行,横无列。结构特征和用笔特征和欧阳询的《化度寺》碑极为相似。得其精髓。不同之处感觉柳字更加方硬外肆,刀刻味重一些。欧字遒润内蓄。
以某一碑帖为基准,作自由发挥创作,大的精神相似。抓住用笔结构规律,每字从大小、粗细、轻重、方向、力度、角度等方面入手,改动一笔或二笔,做到神在形离。
欧阳询《化度寺碑》,(见下图)。唐贞观五年(631年)立。是欧阳询的楷书表作品之一。点画瘦硬遒劲,结构开张、方折险劲。静中有动,平正中有变化,险中有稳,主笔突出。南宋姜夔说:《化度》胜于《醴泉》,入于神品。″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仅供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书法没有第一,只是风格不同罢了。要问为什么?回答是:没有为什么!
柳公权的楷书可与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的楷书比肩,他们四位书法家的楷书都写的很有特点,各有各的风格,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都值得后人学习。
如果硬要把“唐四家”的楷书排出个一、二、三、四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很没意思的。
学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碑帖临习就可以了,管它哪个是第一呢,只要是古人写的就可以。若把心思用在这些无聊的问题上,是无助于书法学习的。
柳公权的楷书线条瘦硬,骨力强劲,曾被古人称为“颜筋柳骨”。我小时候就是临摹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后转入汉碑的学习。
有人说柳公权的楷书难学,其实不是那回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认真临帖,就没有学不好的碑帖。
以上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