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潼关和涵谷关是两座关吗?还是一座关叫两个名字?

潼关和涵谷关是两座关吗?还是一座关叫两个名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866 更新时间:2024/2/25 13:14:33

潼关和函谷关是两座关。地点不同,修建的时间也不同。

函谷关的建立在战国时期,最初见于记载是《楚世家》载:

“(楚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

贾谊的《过秦论》也说:“秦孝公据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其中的“函”也是指函谷关。说明早在秦孝公之时,函谷关便已修建。史念海先生认为函谷关的修建时间应该是在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时期,正值战国初期。

而函谷关的位置,则在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函谷关镇的王垛村,黄河南岸。到了西汉中期,函谷关向东迁徙了300里,在新安县(今天河南省渑池县)东。据说迁关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有一位将军名叫杨,他家乡在新安县,因此想将自己的家乡纳入关内的范围,因此武帝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把函谷关向东迁徙了300里。

至于潼关,其设置时期是在东汉末年。因其紧靠着潼水,故称为潼关。由于同在河南通往关中的狭长通道上,因此潼关和函谷关的功能大体相似,潼关设立后,函谷关就逐渐废弃了。潼关其实也有过迁徙,只不过迁徙的距离不远,都在今天老潼关城的附近。

至于蓝田关,也称为关,因临山而得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市。而武关则在南阳盆地的西端,今河南省南阳市荆紫关镇以西。蓝田关和武关,是从关中通往南阳盆地的一条谷地蓝田谷的两端,在古代,这条谷地常常被用作军事通道,称为武关道。战国时期秦楚相互攻伐、秦末刘邦攻打咸阳,都是走的武关道。

风陵渡距离潼关不过7里,为何从未有人从此攻破潼关?

提及风陵渡,更多的人可能会想到金庸老先生在《神雕侠侣》中,所写到的郭襄和杨过初遇的故事。

一见杨过误终身。

风陵渡真实存在于黄河河岸岸边,同时和潼关隔河相望,距离非常近。

先放一张图,看一看为什么不能从风陵渡直接进攻潼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风陵渡的归属要属于河东战区。

河东战区这块地方,在古代王朝中,它的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这块战区大抵以河津、运城、河东为中心,恰好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战略要冲。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河东战区经常受到战火的波及,成为了各大势力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

顾祖禹曾经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谈及到了河东地区的情况:

“秦、汉以降,河东多事,襟带河、汾,翼蔽关、洛,推为雄胜。”在王朝板荡之际,河东战区是关中平原、洛阳地区两大地区之间的战略缓冲区域,而长安、洛阳又是汉唐以前王朝的政治重心,夹在这样的两个政治中心,河东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了解了河东战区的地位位置,我们就可以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会选择从风陵渡进攻潼关。

前面的地形图相信大家已经对风陵渡一带的地形有所了解。

风陵渡的地势要远远抵御潼关所在的那一块山垣,虽然潼关的位置几经变迁,不断从山垣上迁移下来,最终伫立在了黄河河岸边。

可是,即便是已经迁移到黄河河岸边的潼关,风陵渡方面的威胁也可以几乎忽略不计。

我们可以看一下潼关所在地的地形:

没错,可能很多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潼关城所在的地区,是没有较大的平原缓冲区域,这也意味着大军一旦从风陵渡冲击潼关,无法找到一块合力的落脚点,整个大军反而会因为前方堵塞而混乱不堪。

潼关对于风陵渡而言,其实就是一块家门前的钢板,踢不得,踹不动。

更多的时候,潼关的作用在于抵挡洛阳一点的入侵势力,并不是为了抵挡河东势力而修筑。因此,河东势力在选择进攻的时候,关中平原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地区,只要拿下关中,潼关的威胁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几乎大多数守将都会望风而降。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河东势力在进攻关中平原的时候,共有三条通路可供选择:

从龙门渡渡过黄河

从蒲坂津渡过黄河

从风陵渡渡过黄河

这三条关中通路,因为龙门渡的位置靠北,很多时候可能大军还没有逼近关中平原,前锋军队就已经被击垮,这条通路也很少有人会选择由此进军。

大兵团作战,作为忌讳将战线拉伸太长,这样不仅无法对于关中地区造成有效的打击,还在很大程度上瓦解自己大军的战斗力。

从这里来看,蒲坂津毫无疑问是最为主要的进攻渡口,从这里进攻,河东的军事力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的腹地,瓦解关中平原的统治力量。

当然更多的是会选择以主力突破蒲坂津,而以奇兵从龙门渡、风陵渡进行突袭的方式进行多方位的进攻部署。

风陵渡在很多人眼中,可能真的是一个充满浪漫诗意的黄河渡口。可是,曾经的风陵渡经历过战火的荼毒,王朝的更迭也曾将这里践踏的满目疮痍。

曾经的那段历史虽然早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可风陵渡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也承载了太多的物是人非,兵戈战火。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书法史上有“柳从颜出”之说,柳公权与颜真卿有师承关系吗?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文史百科

    有师承关系,审美的差,而各有不同。柳字相对刻板,颜字多有变化,灵活柳公权书法却实有颜真卿书法的影子,一个推笔行笔,另一个是拉笔行笔,呈现出“柳骨颜筋书法之势,从入笔笔法上看,柳的切笔笔法特多,颜的切笔圆笔尖笔入笔较多,都是纯中锋用笔,柳颜书法与欧书法相比较,从笔法上讲,就是一个出锋角度不一样而己,三

  • 就书法而言,米芾和苏轼谁技高一筹?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苏轼的水平在米芾之上,其笔力浑厚有入木三分之势,笔意非常接近书圣晚年所写《得示贴》,气势磅礴飘逸奔放,米芾的笔力略逊一筹,其书法气势如虹但缺乏沉稳之态!苏东坡和米芾谁技高一筹,单从技法这一个方面来看,我个人更推崇米芾。虽然苏东坡的书法在艺术的高度上可能超过米芾,这一点单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

  • 赵孟楷书作品中最好的是哪几个?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文史百科

    感谢邀请:赵孟占我国四大楷书之一,他能从楷书鼎盛时的唐朝争得一席之地,确非易事。赵体楷书多为神品已经得到公认,当然,仁者见仁,个人的喜好有差别是难免的。但赵吴兴的字就是好,那是谁都不能否认的。我很喜欢赵赵大师的这样几个帖子。《杜甫秋兴八首》、《三门记》、《妙严寺记》、《真草千字文》、《寿春堂记》、《

  • 古代书法家谁的楷书可以作为教学范本?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说到古代书法家谁的楷书可以作为教学范本?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颜欧柳赵”楷书四大家,至于为什么呢?毫无疑问的肯定是他们的楷书水平高深又具有特色,而且“欧颜柳赵”的书法造诣也受古代其他书法名家的青睐,凡是任何一个谦卑又有眼界的书法爱好者都会以他们的书法作为学习范本,比如,颜真卿的“颜体”与柳公权的“柳

  • 黄河有多少年的悠久历史了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文史百科

    距今约6000-7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皇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

  • 论行书,米芾和赵孟,谁更胜一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米芾和赵孟的行书各有特色,米芾的“师法不古”、尚意、个性风格鲜明;赵孟的行书技艺与楷书的造诣不相上下,被人誉为“超宋迈唐、直接右军”,“法二王的集大成者”。追求鲜明个性的“尚意”还是提倡复古的“雅俗共赏”风格谁更胜一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米芾的书法特征:卑唐崇晋;实践上推陈出新,“师法不古”,根据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

  • 书法典故:为什么说“颜筋柳骨”?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颜筋柳骨”语出范仲淹。说的是唐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其二人书法皆已臻至巅峰,对后世书法的传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颜真卿为人刚正,忠义节烈。其书法初时方中见圆,内藏筋劲,用笔雄浑,结构端庄。后师从于草圣张旭,得其笔法,刻苦精研,渐成“颜体”。此后十数年,历经"安史之乱",官运波折坎坷,人生体味愈

  •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都追求雄强沉稳庄严之气,但却有明显差别,请谈谈具体差别在哪?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邀请!仅就浅显认识说一下自己的体会。一、首先唐代书法,是集历代书法精华之大成者。大楷书更是集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楷书世称“魏碑”)楷书之大成,进而继承、发展、完善为成熟的书体,是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巨大贡献和成就,进而成为后世典范。自唐以后,楷书只是承袭了唐代余烈。颜、柳书法艺术的不同处:(一)

  • 赵孟和文征明,谁的书法更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当然是赵孟!虽然都是王羲之的门徒,虽然都没有学成王书的六分,但是,再书法界能超过赵,文之人也是屈指可数了!说道赵孟与文征明的书法,还是赵孟要高于文征明甚多。首先我们谈书法的功力,文征明就远不如赵,赵孟的书法几乎没有败笔,而文征明的败笔就相对要多了,比如粗细变化上,比如笔力强弱上,文征明都不如赵。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