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语出范仲淹。
其二人书法皆已臻至巅峰,对后世书法的传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颜真卿为人刚正,忠义节烈。
其书法初时方中见圆,内藏筋劲,用笔雄浑,结构端庄。
后师从于草圣张旭,得其笔法,刻苦精研,渐成“颜体”。
此后十数年,历经"安史之乱",官运波折坎坷,人生体味愈加通透。
反映在其艺术特点上,也是运笔愈加强劲,行笔一波三折。
中绰外密,推陈出新。字内精微,极具神采,字势磅礴,端正大气。
臻至大成,开创颜体。
传之后世的碑贴极多,极具影响。
柳公权亦是唐时著名楷书大家。
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和欧阳洵,其书法都有这些名家的特点。
然后融汇一炉,产生自己的"柳体"。
其字相比于颜真卿更加的瘦挺,就好像剥掉了颜体字表面的一层皮肉。
只剩下其内的骨、劲、精神。
后人将其于颜真卿并列,称颜柳。
“颜筋柳骨”是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特点的高度概括,颜真卿楷书筋丰体满,雄浑大气,柳公权楷书引筋入骨,刚劲有力。唐代三大楷书大家的时间排序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柳体吸收了前人的优点,创造了结体严谨、遒劲刚健的楷书,被后人认为是难度最大的楷书,其代表作有《玄秘塔》、《神策军碑》等。
有人认为柳公权学习颜真卿,其水平超越颜真卿了吗?为什么?
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唐代的楷书大师,都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二者也并成为“颜柳”,因为他们二者书写风格的不同,也被后世书法家称为“颜筋柳骨”。
柳公权的楷书主要是学习颜真卿和北魏刻石,以颜真卿的楷书为主。柳公权的书法对于颜真卿既有继承性,也有开创性。
柳公权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并在他的书法基础上有所发展,二者并不能说是谁超越了谁,而是柳公权通过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开拓创新,走出了自己的书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最终和颜真卿齐名。我觉得在书法的技法上二者已经到了一个水平线了,柳公权的书法在颜真卿书法的基础上,收紧了字体的中间部分,结构更加紧凑,字体的风格整体也变得的更瘦,但这些都仅仅是丰富上的变化,谈不上是大的突破。
颜真卿的书法在格调上仍然更胜一筹颜真卿的楷书并不仅仅好在字体的结构上,他的楷书高明在用笔,颜真卿的楷书融入了北魏楷书以及篆书和隶书的笔法,形成了自己宽博浑厚的书法风格,这才是他高于柳公权的地方。
颜体书法
古人的书法,多是在前人的基础,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选取某些突破点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有所创新就是超越了前人。颜真卿之于欧阳询是如此,柳公权之于颜真卿也是如此。
颜真卿的楷书并非凭空产生的,这一点从《多宝塔》可以看出,字形中带有不少欧阳询的影子。
但越往后,如《郭家庙》《颜勤礼》《麻姑仙坛》等,则明显加重提按,尤其是加重了竖画,结体也采用了隶书的横平竖直。
而生于唐中晚期的柳公权,沿用了颜真卿丰腴的笔法,但他比颜真卿走得更远,不仅加重了竖画,连横画也加重了。
而且他比颜真卿更注重提按,强调起笔收笔的装饰性。
但是,他没有继续采用颜真卿横平竖直的结体方式,而是复归欧阳询的斜画紧结,即横画左低右高,笔画聚向字的中心。
所以说,这些书法大家的字各有特点,不能认为谁比谁强。而正是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推动了中国书法不断发展创新。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