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赵孟!
虽然都是王羲之的门徒,虽然都没有学成王书的六分,但是,再书法界能超过赵,文之人也是屈指可数了!
说道赵孟与文征明的书法,还是赵孟要高于文征明甚多。
首先我们谈书法的功力,文征明就远不如赵,赵孟的书法几乎没有败笔,而文征明的败笔就相对要多了,比如粗细变化上,比如笔力强弱上,文征明都不如赵。其次,再浑厚上赵更胜文,唯一文征明比赵强的似乎是灵动性上,可是,文征明的笔力较弱,笔力一弱就把灵动性的优势又消减了!
总的比较赵孟要胜文征明甚多。
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喜欢的肯定是它的价值,比如口感、饱腹。至于它的颜值,已经被价值取代了。
赵孟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的书法大家呢?
赵孟在书法史上是极具争议的人物,褒贬都有。贬抑他的人说赵孟的字因人品而废,赵字至俗,媚而无骨;褒扬他的则认为赵是堪比二王的书法大家,元代之后无人能出其右。
(赵孟画作:红衣罗汉图)
贬赵者,有三个代表人物,董其昌、傅山、康有为。傅山曾言:“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傅山这话,并非完全贬抑,也有肯定的部分,总之是功力深厚,但过于熟媚。
(赵孟行书)
董其昌早年也没把赵孟放在眼里,评价赵孟的书法是因熟而俗,但在其晚年又作如下评价:“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做一日和尚撞一天,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不可及也”!康有为就不用说了,因为康彻彻底底就是鼓吹丑书的,在他眼里只有碑没有帖,所有的帖学都是俗不可耐的。
(赵孟行书)
赵孟是个通才,我认为他的综合才华甚至可以比肩于东坡。元仁宗曾历数他的七个优点,他说赵“帝王苗裔,一也;状貌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者,造诣玄微,七也”。元仁宗对赵的评价可谓通天地、绝今古。
(赵孟大楷)
宋人尚意,及元,更成风气,赵孟主张循古法、崇二王,是复古的领军人物,尤其呼吁鉴学古人用笔。他的楷书法度森严,笔画精到、丰艳洒脱,《元史》称其“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行书草书初学高宗,智永,后学二王。其字中和内敛,柔中藏劲,雍容平和,飘逸神俊。近人马宗霍评价他:“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右军,唐之鲁公,皆所谓主坛坫者”。
(赵孟心经)
我认为世人对赵孟的评价是基本客观的。颜柳欧赵四大楷家可不是吹的,连虞世南褚遂良都没有列进去,赵孟却赫然在列,这应该不是“低估”。而赵孟的书法造诣之高,逐渐被后人重视与认可,我觉得这也是名至实归,他也完全有这个实力。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均自网络。
诚邀:赵孟自成一家!有高估、低估之分!各位关注
赵孟为何能终获书法之大成?
赵孟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书法家、成为前后五百年唯一的一位书法集大成者,实际上和赵孟在历史上特殊的位置有关,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其中既有偶然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必然。
一、必然因素二王体系中承前启后的书法大家
(1)元代的“董其昌”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被誉为明代“赵孟”的董其昌,实际上赵孟也可以被看作是元代的“董其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赵孟和董其昌一样,是二王体系的代表性的传承人物,只不过一个生活在元代,一个生活在明代。清代有没有继承了二王书法遗韵、称得上书法大家的人物呢?
实际上我认为清代虽然有些书法家涉及到了二王书法的某一方面,但是并未真正领悟到二王书法的真谛。比如刘墉的书法。
那么近代、现当代,可以称得上继承了二王书法遗韵的书法家有没有呢?实际上也很少,几乎是没有的,就算是有,也只能学习到王羲之某一个方面。
对于当代人而言,如果只是纯粹的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想要传承二王书法的遗韵,实际上是比较难的,能学到王羲之的一小部分其实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这当然不是说二王书法是很难学的,而是说如果我们学习书法,只是盯着一处的话,是取得不了多么大的成就的,一定要有战略高度。
(2)赵孟和董其昌的“战略”
显然,赵孟和董其昌都很懂得战略,懂得如何去取王羲之书法的神韵而又能不落窠臼。
可以说,赵孟和董其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因为这篇文章重点讨论赵孟,所以我们重点说说赵孟。
赵孟的方法是复古的路子,完全是追随王羲之的脚步,笔笔取法王羲之,没有一笔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笔。
但是,真的是这样的么?真的没有一笔是他自己写的么?我认为不是的,恰恰相反,赵孟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王羲之,他写了王羲之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写了的书法,但是赵孟也能写王羲之已经去世之后的书法,他从一个艺术家灵魂的高度对王羲之做到了完全的融合,每一笔都是合拍的,合“法”的。
这样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让人们很自然的联想:这个人虽然写的不是王羲之的书法的,但是假使王羲之在世,恐怕也就只能写成这样子了吧!
顺便说说董其昌,董其昌应该是走的另外一条路,一条巧妙的路,他注重的不是死学王羲之的书法,而是去学王羲之学习的方法,这样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偶然的因素时代大环境
(1)书法的传承危机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政治上采取三六九等的等级制,而且满腹经纶的文人士子失去了用途和进阶的途径,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这样的危机实际上在中国书法史上一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末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混乱的朝政、天下割据,文化几乎消亡殆尽,尤其是书法、仅有杨凝式一人算是可以取法并且欣赏的。
这样的后果就是宋代几乎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了往日书法的盛况,出现了苏黄米蔡等书法四大家。
到了元代初年,宋朝末年,金人、蒙古人等混战的局面下,文化传承很难说是顺利的。这是第二次。幸好宋朝宗室后裔中赵孟书法堪称一绝,善书画,音乐诗词等艺术无不精通。从某种意义上,他和宋朝的苏轼是同一个类行的,属于全才型书法家。
第三次是清朝末年,清廷备受外敌欺侮的情况下,书法要么被当作宣传政治改良主义的附庸工具(百日维新),要么受到非议,几乎面临废除汉字的局面。但所幸,书法仍然挺过来了。
而赵孟就是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书法家,所以说,解决了书法传承危机的赵孟,相对于在他之前的书法家而言,自然是属于书法的集大成者,对于他后来的书法家而言,他就是开创者。
(2)文人士子的风向标
赵孟除了是一位书法家之外,他实际上还有多重身份:他是宋朝皇室的后裔,从血缘世系的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代表了政治上的身份;他是亡国后裔,同时他又是宋朝士大夫,代表了他是亡国之臣;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是从才华上来说的,他又是当时广大士子才人心目中的标杆,是一种象征,他是亡国之后的文人阶层,文化界的领袖。
对于元朝统治者而言,把这样的才子拉拢过来,给予官位和名声,实在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首先赵孟一介文人书法家,不会对政权造成威胁,其次任用他,既表现了蒙古统治者对于汉文化的认可和尊重,又是对文人才子的示好,同时更利于吸纳人才,维护统治稳定。
因此元朝统治者曾多次派人去请他出山,但是很多次都被赵孟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他出仕有百弊而只有小利,虽然可以为汉人争得话语权和地位尊严,但是元朝统治者是不会对其授予重任的,只有虚名。其次,在当时封建文化理念中,像赵孟这样以多重复杂的身份去到元朝做官,实际上,按照迂腐的传统儒家的观点来看,是既不忠也不孝的大逆不道之举,只会引来非议。
但是最后一次,面对好友程钜夫的邀请,他欣然答应,而后就开始了他内心中极度煎熬的一段时光,自称自己“误入尘网”,犹如“笼中之鸟”。
几百年后,一位叫傅山的人,几乎面临了和赵孟一模一样情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他,选择了坚决不仕清,因此对于赵孟大加讽刺。
但是不管怎么样,做了官之后的赵孟还算是一个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士大夫,也让书法在统治者那里得到了认可,因此仅就书法传承来说,赵孟已经是功德无量了,何必苛求其他的方面呢!
这就是关于“赵孟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这个问题的阐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书法和时尚也差不多,有时候新的东西会变成旧的,旧的也会成为新的,它也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过程。宋代的“尚意”书风,曾经在北宋时期风靡一时,它以“逸”为整体基调,清新、奔放、潇洒,展现了宋代文人的艺术情怀和人文追求,完全解放了唐朝的“尚法精神”带来的束缚。
但是,一旦失去宋朝宽松的文化氛围,尚意的书写方法则太过于单调、肤浅和粗糙,到了南宋末年,这种书法风格已经积重难返,书法家、文人也不满意现状,急于改变。
而这个时候,赵孟抓住了历史时机,挥舞起了复古的大旗,主张学习晋唐书法,重新学习王羲之,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复古主义书法开辟道路。
可以说是历史选中了他。复古主义书法,可以说是划时代意义的,不仅影响了整个元代的书法,对于明清书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赵孟的复古首先是改变了自南宋以来的书法的弊端,开始以晋唐书法为宗旨,全面的学习古人,同时强调用笔的重要意义,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论。使自宋朝以来,被忽略的晋唐书法再一次被重视,恢复书法的技巧和深度。再一次确立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历史地位。
同时,复古主义还让五体书法全面的复兴,尤其是章草这一门古老的书法艺术,出现了如康里子山等章草名家。在赵孟的复古主义的大旗下,还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如邓文原、柯九思、管道升、鲜于枢、等等,为赵孟推广他的书法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赵孟的兴起既有他的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的因素。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