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苏轼的水平在米芾之上,其笔力浑厚有入木三分之势,笔意非常接近书圣晚年所写《得示贴》,气势磅礴飘逸奔放,米芾的笔力略逊一筹,其书法气势如虹但缺乏沉稳之态!
苏东坡和米芾谁技高一筹,单从技法这一个方面来看,我个人更推崇米芾。
虽然苏东坡的书法在艺术的高度上可能超过米芾,这一点单看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就可以看出,这幅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体现了书法里创作的最高境界,无意于佳乃佳,是书法和人生境界高度融合的代表作品,米芾的是没有一幅作品达到这个高度的。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但是,单从书法的技法来论,米芾肯定是整个宋朝首屈一指的,即使在后世,也鲜有人能够超过他。
这一点首先得益于米芾扎实的书法基础,米芾称自己早年的书法是“集古字”他善于学习古人书法,并且能够把古人的字写的惟妙惟肖,以至于别人看了分不清哪个是真迹哪个是他的临摹作品。
而他的这种学习古人的临摹训练,一直持续到40岁,掌握了真草篆隶行等五种书体的书写技法,如此深厚的技法积累,为他以后的变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提供了基础,也使他的创新保持在一个技法高度上。
米芾《蜀素帖》
米芾能够学习魏晋,达到如此高度和苏东坡的点拨也分不开,米芾曾经拜访过苏东坡,苏东坡评价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并且建议米芾学习晋人,才有了后来米芾的突飞猛进。
米芾时间的“集古字”训练使他练就了深厚的技法功力,形成了自己风樯阵马、八面出锋、变化多端的书法艺术特点,他对于晋人二王的学习,又使他的书法保持了较高的格调。
所以,但从技法来论,个人认为好胜苏东坡一筹。
你觉得呢?
欢迎留言评论。
直接看作品:
米芾《值雨帖》
苏东坡《渡海帖》
米芾《李太师帖》
米芾《丹阳米贵帖》
历史上哪些书法家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
晚清著名书画家蒲华,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一生贫困潦倒,极不得志,吴昌硕题墓志铭:富于笔墨穷于命。″
他早年科举不顺,之后潜心研习书画,书法古朴苍劲,尤擅画竹,清新刚劲,挺拔俊秀。
蒲华家境贫寒,1863年,妻子病逝。那年他32岁,无子,孑然一身至老。
蒲华先后在太平县署,新河粮厅和海门海防同知府当幕僚,因不善官场应酬,遭到辞退,穷途无路,卖画为生,当时民生艰难,常常升斗不济。
1911年夏天,喝醉后回到其住处,不慎摔倒,因假牙落进喉管,气塞而去逝。之后丧事由好友吴昌硕料理。
蒲华书法学二王″,米芾。点画跳跃跌宕,线条如屈铁盘曲,用笔放笔直书,不计工拙,纵横流畅,粗犷雄健。结构有粗率之美,宽博恣肆,重欹侧,布局合理。章法追求动荡跌宕效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以上为蒲华先生书画作品。)
历史上生前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死后被人追捧的书法家很多,不一枚举,历史原因社会阶层社会状态,个人秉性等综合原因使然。时过境迁社会变化被后来者追捧,是自然使然不足为奇,谢谢悟空邀请问题。
米芾书学“三趣”,带给我们怎样的书法启示?
字米字的体会:米芾写的好,沉着、痛快,像骑马一样,进退自如。但学习他的人,不过学了他的字形和样式,其实他的字真正的好处是深得魏晋风度,所以风骨超逸。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其实这个艺术话题,还有一定的故事情和趣味性,当然米芾书学“三趣”本身也很给人以启迪与思考,特别是在书法学习方面,更是让人受益良多。我的看法是:
首先,我们来看看米芾,他能够在黄庭坚等“宋四家”中,在书法方面独领风骚。与他参透书法的真趣、雅趁、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哪种趣,肯定需要能够让写的人全情投入,让看的人审心悦目才对,这对于书法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否则就成信手涂鸦了。
其次,还有一个与他相关的故事,就是他学书三年不成的奇闻轶事了。然而经过一位书生的指点,他不敢在造价昂贵的纸下挥毫,为此要沉思三天三夜,结果写出的字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说明心领神会对于书法的重要性。
再次,就是达芬奇画蛋了。虽然他学的是绘画,但一样也有基本功。搞书法也是同样,没有厚实的基本功作为支撑,注定无法走得长久。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能够让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