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书法特点是:沉着痛快。
米芾自称刷字,字字不同,实际上是他用笔手法丰富多变,他说:善书者只有一笔,他独有四面。
所谓只有一笔:就是中锋行笔。
所谓独有四面:就是笔毫从四面入纸,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都用(见下图)。
如:殊、行二字(见下图)的运笔轨迹可以看出米芾用笔起伏摆动幅度之大,此即所谓“刷字。
米芾说过:蔡京不得笔,
蔡卞得笔而乏逸趣,
蔡襄勒字,沈辽排字,
他自己刷字。
鹏誉轩笔庄认为:对于米芾的刷字,历来解释不一,但结合他以上所说,大致有两点,①是快捷,②是多变,正如他说的笔笔不同。
米芾书法是建筑在极其深厚的学古,学传统的基础上的,以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强烈的个性,纵横的才气,佯狂玩世的态度,能如此尊崇传统而不走捷径,对后世如何对待传统的学习应该有启发作用的。
宋四家中数米芾对现代的影响最大,他阐发了二王笔法,虽在书法史上他偏于守旧,但能在旧中蜕化出崭新的面貌。
米芾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坐标性人物,对后世影影响深远。表现在:
一,米芾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书法理论家。他的书论影响至今。
二,米芾是书法史上第一个强调‘’须有体势乃佳‘’,‘’大小有分‘’并致力践行者。
米芾的行书,重点强调体势,也就是字的姿态大幅度的左摇右摆,字的倾斜度最大能达到15度,前所末有。这种激昂特异的风格影响了明清几百年,王铎是学米芾有大成的代表人物。
三,米芾的笔法风格特征鲜明出新,和宋以前任何人不同。下笔狠实劲利,斩截刚断。‘’超迈入神,非古法所能束缚‘’(清周必大语)。
四,米芾的风格是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从‘’集古字‘’衍化而来,学习米芾可以从中继承到许多优秀的书法传统。学米字,可以上追魏晋,探源溯流。因此,他的行书是入门的好范本,宋以后‘’大行于世‘’,原因就在于此。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典故“米芾拜石”,米芾拜的是什么石?
我是晓楠,网上石馆《缶泉轩》,十几年间经手过200余吨各类奇石,欢迎石友们关注、交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从我玩石之初,就听过“米芾拜石”这一故事,后来见很多奇石以此为题,就上网较为深入的了解了一下。
据古籍《石林燕语》记载,这则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米芾新任无为州监军,初到府衙,发现衙院内有一巨型园景石,形状十分怪异。米芾十分喜欢,随口而出:“此足以当吾拜。”于是他立刻整理衣冠拱手相拜。此事遂被在场人员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
这则故事有几个关键点。一,“形状十分怪异”,就是说是块造型石,应该符合古人对于造型石的理解即“皱漏瘦透”。二“无为州”,据考证,北宋时期的无为州就是今天的安徽无为县,距太湖石产地很近,距灵璧石产地也不算远。三,“园景石”,江南地区很多非常有名的庭院现在还可见到,所用的园景石恰恰就只有太湖石和灵璧石。通过以上三个关键点,基本可以确定米芾所拜之石就是太湖石或者灵璧石这类石灰岩质造型石。
再从同时期的北宋文人皇帝宋徽宗处分析。宋徽宗举全国之力为其搜罗美石,后经战乱,一些在运或者待运的石头流落民间。最具代表性的、今天有据可查的三方园景石为上海豫园玉玲珑、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西湖绉云峰。这三方巨型园景石,无一例外都是太湖石或灵璧石这类石灰岩质造型石。这点可说明那时期的玩石方向。
历史上还存留下很多以米芾拜石为题的古画,所拜之石无一例外都是太湖石和灵璧石这类石灰岩质造型石。这点也是有力的佐证。
综上所述,晓楠认为米芾所拜之石一定是造型怪异符合“皱漏瘦透”标准,太湖石或者灵璧石这样石灰岩质巨型园景石。
知无不言,不知绝不妄言!以上是晓楠的一家之言,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石友们多指正。如果想对各种石头有更多的了解,请关注~晓楠聊奇石,谢谢!
看清没有?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