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说米芾是由宋以来至清结束,学习“二王”最入神的书法家,那么这说法就显的太绝对了,毕竟在米芾只是宋四家之一,其中的苏轼、黄庭坚、蔡襄三人也深受“二王”书法精髓,比如,黄庭坚的草书“草法纯熟、结字瑰奇、笔意纵横,章法错落流贯,气势雄伟苍浑”,这也是受王献之草书的影响,
还有就是被称之为“书坛盟主”的元代书法家赵孟,其书法中年专攻“二王”,深得《兰亭序》《洛神赋》之益,书风渐变为华美圆润、活脱潇洒,而且他还提出恢复“二王”的书法传统,自成一家,开创了实用性和伸缩性兼具的“赵体”,
综上所述的黄庭坚、赵孟学习“二王”也已经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了,米芾也不例外,只是不是最入神而已,多一个“最”字,意思就完全变了,对吧,米芾(10521108),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来迁居襄阳,因此又号米襄阳。米芾曾任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法颇重法度,恪守晋法,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深得“二王”笔意,于跌宕变幻中自成风规。行书《蜀素帖》又名《拟古诗帖》该帖共写了8首诗,共71行,658字,用笔俊迈、八面出锋、正侧藏露、曲尽变化、体态万千,体现了米芾“刷字”的特点,结体以欹侧为主,俯仰斜正,表现出动态的美感。由于蜀素不易受墨而屡现枯笔,以致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酣畅。所以与其说米芾是由宋至清结束,学习“二王”最入神的人,倒不如说米芾是学习“二王”最入神的书法家之一。
宋人尚意。
从米芾的书法作品来看,总体来说是得二王之笔法,得二王之神韵,但不能说米芾的书法是有宋以来,到清之灭亡这段时间内学习二王最入神的。应该说米芾在师法二王书法的同时,触入了自己的个性,之后自成一家。
上图为米芾书法作品(局部)
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黄庭坚的书法里难道就没有二王神韵?苏轼和蔡襄的书法中难道就没有二王神韵?细观黄庭坚,苏轼和蔡襄的书法作品,里面都有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元素啊!评论一个书法家的书法,最好不要出现“最”字,“最”字一出,就到顶峰,到顶峰了,就该走下坡路了。即便是题主崇拜米芾的书法,亦应全面,客观,不夹带任何倾向性来作评价。米芾的书法在二王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书法风格,那么黄庭坚,苏轼和蔡襄的书法也是在二王的基础上各成一体的。
上图为米芾书法作品。
准确的说,米芾的书法只是得二王书法的皮毛而已。细观米芾的书法,其笔法、结字都是粗糙的,哪有二王书法精道啊!二王的书法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是笔笔入法,字字入法,且神韵十足,二王的书法每一个点画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们的认可,并经得起推敲,与之相比,米芾的书法就差远了。
上图为米芾书法作品。
上图为米芾书法作品(局部)
说明:本回答为小编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手打原创,抄袭必究!
米芾生活的历史时代是什么时候?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北宋书法家、画家。山西太原人,祖籍安徽无为,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