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凡习楷书者,赵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楷书四大家中,欧、颜、柳都是唐代人,唐楷乃楷法极则,物极必反,楷书至此也进入死胡同。赵孟是第一个把楷书写活的人,他潜心唐法,直承晋韵。第二,赵孟天分甚高,六体兼善,书画皆精,妙于音律,行书成就不压于楷书,绘画成就不压于书法,音乐水平不逊于书画,书名被画名所掩。第三,赵孟以赵宋的宗室身份而出仕元朝,官至一品,在不同时期,难免会被视为缺乏气节,比之于颜真卿这样的忠臣烈士,自然不被看好!
实际的情况并不是题主所说的这样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他的的知名度是一样的,凡是做到楷书四大家的都知道赵孟,而那些不知道,没有听说过“楷书四大家”的人,不仅赵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三家他同样也没有听说过,基本上是可以这么说的,既然四大家能后排列在一起,其知名度应该是相当的。
论对于后世的影响,题主认为赵孟对于后世影响最大,我并不这么认为,赵孟的书法虽然写的漂亮,受到大众的喜欢,但是他的书法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力上却不及欧阳询和颜真卿。颜体和欧体这两种楷书气息纯正,非常适合初学,成为初学书法必练的字体,影响力上会更大一些。
历史上有两个朝代非常喜欢欧体和颜体,宋朝的“宋四家”几乎都联系颜真卿的书法,清朝由于科举制度的原因,也是喜欢颜体和欧体,到了民国时期,虽然很多人开始主攻魏碑,但是仍然出现了很多颜体书法大家,比如谭延。
所以说,题主的提问是不准确的,有偷换概念的嫌疑,楷书四大家中,赵体的知名度和其它书体相比基本一样,而颜体和欧体则影响力更大一些。
为什么现在学习赵孟书法的人这么少?
学赵孟书法的人大有人在,怎么能说少呢?
赵孟的书法功力深厚,字体毓秀多姿,端庄大方!其书法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入手,所以说学赵孟书法的人大有人在!
然而,赵孟的书法艺术性确实不甚高,其主要表现在字体的结构突破不大,其章法与墨法上也存在过于保守的弊端。当然这种弊端只是相对于王颜这样的书法巅峰人物而言。
对于书法人来说,初学不宜学赵孟,因为怕学其堕入软弱。高端也不宜再深入学习,因其艺术性确实不甚高!唯有中端的学书者可以做承上启下,虽然如此,在承上启下的书法家中也是无人可及的人物!
你的说法很正确,最接近王羲之的肯定是赵孟。但我不觉得学赵孟的很少。
赵孟是书法史上第三次变革的旗手。宋代的尚意书法,过于强调性情而忽视法度,到南宋时终因技法单调而江河日下。
此时赵孟高举复古大旗,跳过唐宋而直接取法魏晋,重新创造了书法的辉煌。
赵孟直接取法二王,并且降低了王字的难度。当然,后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书家,曲解了赵字,并将其发展成馆阁体,这已偏离了赵孟。
不管怎样说,赵孟无疑开创了元明清书法的一片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有人问我,我的赵孟的字怎么写的这么好,我说我学的王羲之,你觉得呢?
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如果你不说你学的王羲之,我也认为你学的是赵孟。
其实,这也属于正常的现象,赵孟的书法就是学自王羲之,但是,因为赵孟没有完全学成王羲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简化了的王羲之。
仔细看呢!你确实是学王羲之。但是,你对方笔的理解与赵孟有相似的地方,没有了方笔,而且越得还很好,也就被理解成了王羲之。
你的字确象赵字多些,其实赵字更与现代审美相吻合。虽赵孟也从王那里脱胎而出,但赵字形体比王字略为扁平,横向比王字舒展。
我也是学圣教,也学赵,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学习圣教,从入帖开始就孜孜不倦地临习,经过很长时间还是很难把握其变化和神韵,反正是相隔一段时间去临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其神韵较难把握,而赵体容易把握,而且不能长期临习,容易圆滑。王字飘逸,高雅,但易走入收敛,舒展度不够的歧路,为了改正这一毛病我也临一下赵体,使字变得灵动、舒展,我总觉得圣教更有韵味。但创作作品时免不了会有赵字的意味,可能是一路的源故。
书友的字灵动、舒展,如字形写扁平些,也就不怪人们说你是赵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