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赵孟写字为何雅俗共赏?

赵孟写字为何雅俗共赏?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767 更新时间:2024/1/23 10:46:35

感谢邀请:

赵孟的字能够被历代多数书家所认可,被大众所接受,之所以雅俗共赏,主要从实用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来说。所说的雅就是他的艺术性,而说的“俗”就是其实用性了。

在雅的方面。赵孟提倡复古晋唐时代优秀的书法成果。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吸取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褚遂良等大家的技法,形成自己的流动秀美、端庄优雅的字体。赵孟还吸取了唐李邕的劲挺力健之势,得其笔势流美遒劲。他的字在情绪放松和自然状态下写的是最精彩的。这也多在他写给家人、亲属和朋友间的书札。用笔上,赵字的行书呼应点画常见牵丝相连,顿笔之后即提锋行笔。其字的折挑多用行书笔法。提手挑、斜角挑角度变化很大。直竖流畅笔势长,横折钩转折之处多见圆转之笔。赵字折弧钩多用李邕笔法,戈字钩行笔快,笔势较直。这就是赵字笔法的妙处,也是一般常人很难做到的。结构上,赵字非常注重主笔优先的原则,他很懂得主笔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我们看到的赵字法帖中,很容易看到赵字主笔的明显之处,如中、载等字悬针竖和戈画等。他还使主笔与笔画之间讲究让就,行笔中,结构部首上互相照应。观赵字,每一个字都显示端庄清丽的姿态。字的取势都是按照字的本来特点和在字间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参差错落,节奏和谐。赵孟典雅秀丽而精彩的作品,都是在精神放松随便状态下写的。1316年,赵孟写就了《胆巴碑》,这被书家称为赵字第一书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胆巴碑》,其中的字用笔及运笔虽无大起大落,但变化多端。婀娜中见刚劲,起笔藏锋或露锋均蓄势,收笔或出锋都能得势,转折顿挫都具筋骨,端庄优雅中见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此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他晚年碑书之精妙手笔。明王世贞认为赵孟晚年书法笔法秀媚,苍劲浑厚,独具风格,于规整端严处见潇洒,充分体现了赵氏书法的风韵和神采。他的书法典雅醇和、秀逸清丽。

在“俗”的方面。那就要说到其书法的实用性了。赵孟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公文、铭文等诸多在正式场合写的作品。他一生谨小慎微,纵使他眼力、境界高妙,但规则的力量在他的笔下异常的强大,使他认真时的作品大多会陷入一种力求精工的刻意。这些作品多数以为楷书和行楷居多。看这些作品,都是相当严谨的字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严守规范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在这种情绪上,他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遵循严格的规则,心理是被束缚的,只能写的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体现出了过于“端庄”,的一面,这就会少有了“势和韵”的艺术风范。字写的太正,势和韵就会被削弱。险绝,少了,趣味也少了!。在这些正规的公文中,写法的变化不大,雷同的字多一些。再就是多数的字形状变化较小。被人称用“规格化”。所以,这部分作品,得之正和稳,失之奇和势。这可能也是有人说的“俗”了吧。

以我初学者的角度去看,赵孟的字,即有包含书法的各种美(就是所谓的“雅”。所以,有人不吝赞美之词);也有一般人可学写的实用性(也就是“俗”)。所以,我在学字临摹多人的字帖后,目前临帖的目标锁定了赵孟。(浅陋拙见,请师友斧正!)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米芾一辈子活得“得意”吗?他受过苦遭过罪吗?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要了解米芾一辈子是否活得“得意”、有无受过苦遭过罪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米芾,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一、米芾在书画艺

  • 米芾是有宋以来至清灭亡,学习二王最入神的人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若是说米芾是由宋以来至清结束,学习“二王”最入神的书法家,那么这说法就显的太绝对了,毕竟在米芾只是宋四家之一,其中的苏轼、黄庭坚、蔡襄三人也深受“二王”书法精髓,比如,黄庭坚的草书“草法纯熟、结字瑰奇、笔意纵横,章法错落流贯,气势雄伟苍浑”,这也是受王献之草书的影响,还有就是被称之为“书坛盟主”的元

  • “楷书四大家”中,赵孟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为何知名度却最低?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文史百科

    第一,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凡习楷书者,赵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楷书四大家中,欧、颜、柳都是唐代人,唐楷乃楷法极则,物极必反,楷书至此也进入死胡同。赵孟是第一个把楷书写活的人,他潜心唐法,直承晋韵。第二,赵孟天分甚高,六体兼善,书画皆精,妙于音律,行书成就不压于楷书,绘画成就不压于书法,音乐水平不逊于

  • “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何如此珍贵?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史百科

    谢邀。大家知道,王羲之以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闲雅遒劲、风规自远的书风,在东晋首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创新高峰。其代表作品《兰亭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令人扼腕的是其真迹已入昭陵,空留冯承素摹本传世,不能不说是中国书法的一大遗憾!距王羲之四百多年后,在大唐盛世,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位伟大人物出现了,

  • 赵孟诗句“书法不传今已久”是说书法失传很久了么?你怎么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史百科

    当然!书法的真谛失传了,所以书法的方向就偏斜了。赵孟试图找回,也试图扭转,可惜,自己的力量不够,赵孟影响的时代也不够久远,所以,元朝的书法经历了短暂的回光之后又跌入的深渊。书法的真谛在魏晋唐,尤其是晋,也可以理解成二王!不理解二王的书法就没有完全吃透书法,也难以理解书法的真谛。其实赵孟这句诗不是说书

  • 为何颜真卿的书法后世普及的少?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能代代相传并重视?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根据且不让人信服的提问。王羲之的书法多以草书和行书传世,而颜真卿的书法则是多以楷书和行书传世。书法的普及,学颜真卿楷书者甚多,特别是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和《勤礼碑》,都是初学书法者的首选,怎么说后世普及颜真卿书法的少呢。这种

  • 书法大家赵孟为何一定要让书法崇尚复古,宗法晋唐?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艺术就像美妙的乐章,围绕着一个调式起伏波动!晋唐就是这个中心的调,围绕晋唐这个调起伏不大就是平淡,听得久了就会生厌,有个性的艺术人是绝对不会甘于平淡,所以不断地拔高,又被传统的势力不断地拉回来,然后又是拔高,又是拉回。这就是艺术的破,比如欧阳修提出的创新,创新就是对晋唐书法的破,打破晋唐书写自己的风

  • 学习了颜体楷书,想继续学习行草书,应该从哪位书法家的行草入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颜体是书法风格中一个大展示,学习了颜楷,不如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一般来说学谁的楷书就学谁的行书,是比较容易上手的,因你掌握了他的一些用笔规律和楷书的笔法笔墨技巧,如你又换写其他家的行书,总是又隔了一层。《祭侄文稿》拙朴苍劲,字的情性与书写者的情性相合,好比心心相印,必能更深地体会其中的妙处,从而接

  • 颜真卿的小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文史百科

    小时候,颜真卿家境不富裕,没办法他就用碗当做砚,一只刷子当做毛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墙壁就是纸。等到墙上被他写满字的时候,就用清水把字迹冲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日复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根据国家文物出镜管理规定,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或比较稀见的外国文物图书。以上珍贵或重要文

  •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后世对于赵孟的书法的评价不是略有微词,可以说批判的很彻底。宋代大书法家、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书法里用“雅”和“俗”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说一个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说他的字俗,那就严重了,这个评价无异于判了一个不及格。有问题可以改,俗就无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