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许多旧时地名,譬如香山、镇平、长乐、新安、归善、程江,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些地方,即是现在的中山、平远、五华、宝安、惠阳、梅县。
在香港也一样,许多地名的变迁都有故事,折射的是历史沧桑。譬如港岛和九龙的大多数地名,由英国人以英军将领、政治人物命名,或直接从大不列颠的地方名移植而来,再音译成中文。从地名已可窥见香港的百年殖民史。
地名除了因地缘政治或历史事件而更改,也会因为地理与气候特征、改朝换代、风物民俗的变迁而改变。
举一例,元朝时期编撰的《南海志》标注香港地名,今人看了也不知身处何方,譬如大步海如今叫吐露港;青螺角、荔枝庄即是现在的赤门海峡;元朗在古时称为横洲。大屿山叫大奚山。清朝时,官府禁止原居民在锦山斩树及建屋,故名禁山,后来才改称锦山。
从前,九龙半岛一片荒芜,油尖旺一点也不旺。因为缺乏平原,不适合农耕,所以人烟稀薄。人丁相对多的是旺角村。原名芒角,因种满芒草而名,及后被称为望角,商贾云集热闹起来了,才唤之旺角。
改名,有些是因应时代发展和乡村市镇化。聚居了众多西人的愉景湾,昔日叫大白湾。多年前给发展商看中,发展成今天的度假式社区,但大白湾这个名称,几近被遗忘了。附近有个地方叫阴澳,兴建迪斯尼乐园之后,作为主题公园的门户,阴澳这名字自然欠佳,已改名为欣澳,老虎巖原址兴建徙置区,定名乐富,取其「安乐富足」之意。
另有一种情况,当一些基建工程、交通路线出现,地名与位置偏离导致「今时不同往日」。例如港铁出现前,荔枝角站是以前的长沙湾,美孚站才是人们熟知的荔枝角;铜锣湾不在时代广场一带,而是现时的天后。
新界乡郊由于开发的地方较少,乡村和山脉的名字没太大变化,许多古地名沿用至今。但也有一些不明原因,说变也就变了。譬如沙田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为沥源。自从九广铁路在沙田村设站并以村命名。沙田就从一个村名变成整个区的称呼。和沙田沥源例子相似的还有黄大仙。该区的总称一直叫竹园,按理说这名雅俗共赏,但不知何故却消失了,现在整个区称为黄大仙。
在拓植及农耕的岁月,客家人聚居的山地,叫的名字往往与农务和乡村风物有关,且随意性很大。从香港乘车返笔者的家乡梅州,一路上能见许多难听的地名,瘦狗岭、打狗窝、鬼叫岭、牛屎㘭,等等。今人听起来甚至会觉得不雅,故而置换顺耳一些谐音或近音字。香港较为人熟悉的例子,咸田改为蓝田,马尿水改为马料水,大尾笃改为大美督。
这类例子枚不胜举。现在称为九华径的地方,以前叫狗爬径,因位于陡峭山上,人与野狗上山皆似爬行,故名狗爬径。清水湾半岛西岸分为上流湾及下流湾,但下流湾寓意「怪怪吔」,现在已叫田下湾了。牛池湾以前叫牛尿湾,昔日是放牛的地方。自从香港政府建了「老牌公屋」并取了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名字叫「彩虹邨」,牛池湾作为地名也可能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在香港因不吉利而改名的地方不少。如吊颈岭改为调景岭,扫墓坪改为秀茂坪。现在的大贵湾,原来有个挺吓人的名字叫大鬼湾。五桂山,以前叫五鬼山。
物是人非,时移境迁。地名改得好坏,见仁见智,笔者无从置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地名变迁,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所以记述下来很有必要。今人都知道荃湾深井烧鹅好味道,但当地客家村清快塘原名青蝈塘,知道的人有几许?万宜水库是香港人周末远足最好的去处之一,但有多少人会留意,水底下有一个薪火相传了三百多年的客家村,名字叫烂泥湾。如今,名字与村庄都沈埋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