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和手表一旦遇到雨天或夜晚就会失去作用,于是一种可以昼夜计时的水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刻字。漏是指漏锅;雕的意思是雕一支箭。箭头是一把标有时间刻度的尺子。漏雕就是利用均衡滴水漏的原理,通过观察壶内雕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裂口的使用比日晷更常见。秦时有“太子率变令”,负责管理缺刻,为御时服务。
当时的计时工具叫“漏壶”或“漏雕”,是用滴水计时的器具,只有家境好的人才有。它的形状大致是一个罐子,里面插着一根带刻度的柱子,下面用一小块木头支撑着。人们把盆装满水,像花盆一样在盆底开一个口,让水滴走;或者让它滴出水来,直到整个锅都满了。插在锅里的基准会随着水位的升降而上下浮动,不同位置的刻度可以标记不同的时间。
漏指的是破釜酒用于计时,刻指的是一天时间单位的划分,通过破釜酒的浮箭来测量昼夜的时间。起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是一滴一滴地从裂缝中漏出来的,于是他们专门制作了一个有小孔的漏壶,将水注入漏壶中,水从壶孔中流出。此外,一个容器被用来收集泄漏的水。在这个容器里,有一个标有箭头的轴,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间的钟面。用一根竹片或木块托住水面上的箭杆,打开容器盖的中心。
随着箭壶里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也随着箭杆慢慢浮了上来。古人从盖孔看箭杆上的记号就能知道具体时间。漏刻的计时方式可分为排水式和接水式两大类。漏水是一个独立的计时系统,只依靠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水多的时候流水快,水少的时候流水慢,明显影响了测时的准确性。因此,在漏壶上加一个漏壶,在水从下面漏壶流出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不断补充到下面漏壶,使下面漏壶的水均匀流入箭壶,从而获得更准确的时间。
秦朝有过十二个时辰,名字都很好听。它们与你所熟悉的十二分支和现在24小时的对应关系如下:
乌鸦很丑01:00-02:59
平胆饮03: 00—04: 59
日出时05: 00—06: 59。
饮食时间07: 00—08: 59
莫(黄昏)食已09: 00-10: 59。
日本和中国中午11: 00-12: 59
日落不到13: 00-14: 59。
低端市场应用15: 00-16: 59
大年初一17: 00-18: 59。
牛羊19: 00-20: 59。
黄昏21: 00-22: 59。
人类的23: 00-00: 59。
另一个时间的名称来自天水放马滩的《日之书·分娩》,不过是十六个时间段:平旦、日出、午后、莫(黄昏)食、中昼、西昼、昏、日落、昼中、昏、夜莫(黄昏)、子夜、子夜、鸡鸣。
中国古代有一些类似漏刻结构原理的计时工具,比如用水漏称,用沙子代替水的沙漏。然而,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计时器却依然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