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大臣、百姓甚至皇帝以下的亲属都无权前往。秦汉时期最为盛行,规定五十步宽,两旁种树。
最近在河南南阳的山区,我惊奇地发现了一条古老的“铁路(铁路)路”。根据碳14的测定,是2200多年前秦朝遗留下来的。原理和现代铁路一样。还是双轨,不过不是蒸汽机车拉,是马力拉。专家们惊叹于2200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发现。
现在的铁路不是铁做的,而是轧制的铁轨。当然,秦始皇的“轨道(铁路)路”不是铁铸的,而是用木头铺设的。用于赛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后依然完好无损。不过枕木已经腐烂,明显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没有轨道坚硬,但还是能看出它们的大致模样。
路基夯得很牢,枕木铺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材质柔软,不仅可以减少工程量,还可以开辟广泛的木材来源,但要有意识地选择。软枕木能与压实的路基紧密结合,使轨道稳定,汽车能在上面快速平稳地行驶。
现在走在铁路枕木上的人都知道,两个枕木之间的距离不适合人的脚步。一次跨一个太小,跨两个太大,走在枕木上又慢又不习惯。然而,测量之后,我惊讶地发现,秦始皇的《行迹》中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与马的脚步合拍。马一旦被拉到赛道上,就会不由自主地“自激振荡”,所以会情不自禁地跑得很快,几乎无法停留。那你最后是怎么停下来的?
专家们的意见是,必须有专门的车站,车站内的枕木之间必须有木材填充。这匹马吃得很好,在这里休息。一旦你需要它,你可以不停地飞。到了下一站,因为枕木已经填得很均匀了,马就可以逐渐减速停下来了。换上另一匹营养充足、休息良好的马,继续向前疾驰。这样,你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了轨道,摩擦力大大降低,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难怪秦始皇不用分封制也能有效管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往往几十万人采取大规模行动。
很多专家认为“轨道”是秦始皇灭楚时修建的,目的是后勤补给。秦国灭楚国,用了六十万军队。对后勤物资的需求肯定很大,所以修了这条铁路。
但不少专家认为,不难想象秦始皇灭楚时使用的就是这条铁路,但这绝不是个别项目。否则“秦”的方式是不可理解的,从技术角度来说已经很成熟了,也不仅仅是一时之需。
以前一般认为秦始皇修建的飞奔路是“马(公)路”,现在看来是“轨(铁)路”,所以叫“飞奔路”,因为马在上面飞奔。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修建了“铁路网”。据此,他实际上在2200年前就建造了“铁路网”。
人们可以用相同的语言、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计量来理解秦始皇的书,但在同一轨道上却有不同的见解。郭沫若关于统一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观点显然很牵强。但也有人解释说轮子之间的距离一定是一样的,符合这个词的意思,但也很难解释。现代高速公路上,不同类型的车轮距不一样,没毛病。
为什么秦朝的「高速公路」上一定要用同样的轮距?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是六匹马拉的,和普通的一两匹马拉的车明显不一样。现在发现了秦始皇的“踪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但按照这种说法,修建“轨道”的并不只有秦始皇。
即使其他六国没有全部建成“轨道”,至少也应该有一个或一些国家建成了“轨道”。就像现在不同国家的铁轨距离可能不一样。当时不同国家的“V路”是不可能有相同的轨距的。这也是国防的需要。
即使在中国解放前,云南和山西两省修建的铁路轨距也不一样!各路军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铁路的宽度,使得外地的火车无法开到自己的地盘。解放后,国家高度统一,这些不合理的现象都消除了。全国统一使用国际标准铁路轨距1435毫米。
然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车轨距离。而且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建设规模都比较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大规模修建,成为密密麻麻的“铁路网”。
需要质疑的是,以前的路都是土路,下雨的时候汽车走在上面会形成车辙。如果每辆车的宽度一样,都走在同一个车辙里,马也走在同一个地方,非常方便,好走。年长的农村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