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国家形式的朝代。夏朝的历史在《尚书》、《楚竹书》、《史记》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夏朝的存在在中国人心中是不争的事实。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国外社交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国外网友普遍认同中国五千年论。相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学术争论很多,主要集中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他国家的学者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
原因是关于夏朝的实物考古资料不足,缺乏决定性考古成果的支撑,所以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夏朝的存在持保留态度。
一、关于夏朝的主要分歧1。中西历史观念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历史研究和考证体系,差异很大。
西方国家研究早期历史时,由于缺乏信史制度的支撑,主要采用考古学方法。西方学者坚持“不信”的历史观,在没有考古资料充分支持之前,不轻易下考古结论。
另一方面,中国的史学观念恰恰相反。由于信任历史的强大制度,我们“宁可信其有”,普遍缺乏研究祖先记载的历史的动力。中国的孩子了解到,“夏商王朝和西周、东周被分成两段……”,它预设了夏朝的存在,所以中国人在20世纪之前从来没有怀疑过夏朝的存在。
但近代以来,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占据了巨大优势。深受外国考国学影响的中国近代史学家顾颉刚、郭沫若等人,引领了著名的疑古思潮,用西方考古学体系研究中国早期历史,于是出现了夏朝真伪之争。
其实,西方历史学家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狭隘——他们害怕中华文明的起源超越西方。要知道,西方历史学家早就认可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埃及文明。这两个文明出现的时间比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都要早,与欧洲关系不大。欧洲学者不能用这两种文明来粉饰自己的历史。
所以不要偏执于被杀,把学术之争提升到民族情结。
2、国内民间科普和假新闻哗众取宠,混淆视听。
估计很多读者都看过“夏朝来自古埃及东方”的新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孙卫东教授提出,中国确实存在夏朝,但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古埃及。
他列举了几个证明:历史记载夏朝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应该是埃及的尼罗河;殷商时期青铜的放射性与古埃及时期青铜的放射性非常相似。当时的埃及技术和中国商朝的技术非常相似。
孙教授提出这一假说的真实意图无从猜测,但他的观点起到了一定的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作用。这个假说的核心其实是“中华文明来自西方”。
孙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矿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不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凭借他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他对有关人类和遗传学的种族起源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质疑。难怪网友称之为民间题材。
其大部分主要观点都被证伪了。尼罗河不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加拿大的马更些河也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实际上,夏朝南北流向的河流,很可能是黄河或其支流。黄河蜿蜒曲折的河段和一些支流也呈南北走向。夏人没有完整的黄河流域地图,所以认为有些河段是南北流向的河流是很正常的。
从基因图谱上看,中国和古埃及的基因也有很大不同。古埃及法老的基因是R1b,中国的基因是o3。夏朝之后的商朝就更不用说了,在人文(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文字(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方面都和古埃及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至于青铜器放射性的异同,无法反驳。但试想一下,埃及一个衰落的王朝,携带大量青铜器,在没有地图和导航的情况下,穿越高山雪原和大漠戈壁,迁徙数万公里,定居中原腹地,沿途不留痕迹,改变肤色。这个概率是零。
对于这个荒谬的假设,一个叫罗灵杰的学者跳出来指责孙卫东抄袭了他的观点(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不得不佩服“名利”二字的魔力。
另外贵州有教授说夏朝在巴基斯坦哈拉帕。笔者查了资料,没查到是贵州哪个教授说的。消息最早来自贴吧,可信度很低。我不知道编造这个假新闻的目的是什么,但我引用网友的经典回复——“做商人真的很难。我千里迢迢去巴基斯坦灭夏朝,回来建立商朝。”
3.夏朝文字的缺失。
文字是一个文明(王朝)存在的重要标志,早期西方学术界并不承认商朝的存在。直到国内学者收集、破译甲骨文后,西方学术界才承认商代的存在。
在中国,黄帝时代就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见中国很可能在古代就出现了文字。近年来,在中国考古中没有发现夏朝文字。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许多雕刻符号。这些雕刻符号虽然是发挥独立作用的编年史符号,但也算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夏朝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系统的文献记载和文学创作。文字大多以数字和计量单位的形式存在,便于统计和管理,所以文字数量较少。
这个现象很好理解。解放前,中国僻静山区的文盲只需掌握300到500个汉字的发音,就能与人正常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西部的农民一生中使用的单词不超过700个。词汇的丰富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所以夏朝不会产生太多的词汇。
从语言到文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世界上很多民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许多欧洲国家把拉丁语和当地方言结合起来,形成了民族语言。比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
夏朝以后的商代甲骨文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没有夏朝的文字作为基础,商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文字体系。(目前国内已发现4000字以上的甲骨约13万块,已识别的约2000字。)
4.甲骨文中没有提到夏朝。
持这种论调的学者和旁观者估计对甲骨文本身有很大的误解。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记载殷商王室的占卜,并不是专门用来记载历史事件的。
商朝是中国古代最迷信的朝代。一切都被预言了。占卜主要包括捕鱼、征服和农业等重大事件,以及天气、疾病和生育等琐事。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一窥商代人的生活,了解商代的历史发展。
但甲骨文大多记载的是盘庚迁的273年,而盘庚迁殷距离夏朝已近300年,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相关记载是正常的。
5.有人认为夏朝的历史是周朝杜撰的。
先秦史料中对夏朝的记载虽然不够详细,但有夏朝始史、皇族世系表、政权法令和刑法的记载。有人为了周灭商的法律合理性,坚持认为这是周代文士杜撰的,但先秦著述大多出现在东周。按照西周的说法,几百年过去了,没必要搞这么个虚构。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朝世系和《殷本纪》中记载的商朝世系一样明确,商朝世系现在已经得到确认和认可,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夏本纪》中的记载同样可信,只是暂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
二、夏朝存在的证据和新的考古发现根据考古年代,仰韶、龙山、良渚、二里头等遗址可能都与夏文明有关。如陕西神木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龙山晚期)的世茂古城遗址,其古城有瓮马面结构,可以证实4000年前陕西就有城市和大规模战争的存在。
在这些考古发现中,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最有可能的考古突破。根据许多史料记载,夏都传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二里头遗址分布于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建筑风格类似于都城的对称分布格局。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陶器作坊、铜器作坊、洞穴、墓葬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角、蚌类等出土文物2万余件,其中青铜爵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无疑是中原正统的古文明,所以初步确认为夏中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意义重大,证明了商代以前中原就有大规模的城市,把中国王朝的文明向前推进了几百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
三、夏朝考古困难的原因分析1。洪水。
夏朝的地理中心是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当时较大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黄河及其支流),有利于城市的生活用水或郊区的农业灌溉。但当时的城市缺乏防洪手段和设施,黄河及其支流经常改道泛滥。夏商时期迁都与水直接相关。
当时中原建筑水平较低,以“夯土为基础,泥墙茅草顶”为主要建筑。用石头和砖建造的建筑很少(中国最早的砖和瓦是在4000年左右,只起装饰作用)。洪水过后,很多人类存在的痕迹被抹去,千百年后的痕迹极难找到。
2.记录载体是向后的。
商代的甲骨文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甲骨文比较坚硬,商代应该也有竹木的记录工具,可能都已经腐朽很久了。所以不能断定商代的所有记载都是甲骨文记载的,这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而夏朝的文字记载很少(仅供统计),数量也远不如商朝。记录的载体比较原始,如泥板、竹简、木简等物(遗漏了甲骨记录的方法),这些材料更容易遗失在洪水造成的淤泥中。
3.战争。
夏朝的文字记载很少,主要集中在都城或重要城市的宫殿里。在商朝灭夏朝的战争年代,夏朝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要么毁于战火,要么埋在商朝新城的废墟下,这是夏朝遗址目前无法确认的最大原因。
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证明夏朝的存在,但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即使没有夏朝的历史,也不能否认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当今世界的国家和民族是否受到尊重,是由其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其历史的长短决定的。美国人当然不可能崇拜埃及人、中东人、希腊人、印度人的祖先。所以,争取国家的富强远比追求一段历史重要。
当然,作为华夏子孙,我还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考古学家在夏朝的考古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毕竟五千年的文明是不能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