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朝是否存在真的没有证据吗,夏朝是否存在600字作文

夏朝是否存在真的没有证据吗,夏朝是否存在600字作文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090 更新时间:2024/1/8 8:01:13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有国家形式的朝代。夏朝的历史在《尚书》、《楚竹书》、《史记》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夏朝的存在在中国人心中是不争的事实。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国外社交媒体的评论可以看出,国外网友普遍认同中国五千年论。相反,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学术争论很多,主要集中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其他国家的学者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其他国家的历史)。

原因是关于夏朝的实物考古资料不足,缺乏决定性考古成果的支撑,所以国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夏朝的存在持保留态度。

一、关于夏朝的主要分歧1。中西历史观念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历史研究和考证体系,差异很大。

西方国家研究早期历史时,由于缺乏信史制度的支撑,主要采用考古学方法。西方学者坚持“不信”的历史观,在没有考古资料充分支持之前,不轻易下考古结论。

另一方面,中国的史学观念恰恰相反。由于信任历史的强大制度,我们“宁可信其有”,普遍缺乏研究祖先记载的历史的动力。中国的孩子了解到,“夏商王朝和西周、东周被分成两段……”,它预设了夏朝的存在,所以中国人在20世纪之前从来没有怀疑过夏朝的存在。

但近代以来,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占据了巨大优势。深受外国考国学影响的中国近代史学家顾颉刚、郭沫若等人,引领了著名的疑古思潮,用西方考古学体系研究中国早期历史,于是出现了夏朝真伪之争。

其实,西方历史学家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狭隘——他们害怕中华文明的起源超越西方。要知道,西方历史学家早就认可了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埃及文明。这两个文明出现的时间比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都要早,与欧洲关系不大。欧洲学者不能用这两种文明来粉饰自己的历史。

所以不要偏执于被杀,把学术之争提升到民族情结。

2、国内民间科普和假新闻哗众取宠,混淆视听。

估计很多读者都看过“夏朝来自古埃及东方”的新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孙卫东教授提出,中国确实存在夏朝,但不是在中国,而是在古埃及。

他列举了几个证明:历史记载夏朝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应该是埃及的尼罗河;殷商时期青铜的放射性与古埃及时期青铜的放射性非常相似。当时的埃及技术和中国商朝的技术非常相似。

孙教授提出这一假说的真实意图无从猜测,但他的观点起到了一定的哗众取宠、混淆视听的作用。这个假说的核心其实是“中华文明来自西方”。

孙教授是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矿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不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凭借他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他对有关人类和遗传学的种族起源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质疑。难怪网友称之为民间题材。

其大部分主要观点都被证伪了。尼罗河不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加拿大的马更些河也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实际上,夏朝南北流向的河流,很可能是黄河或其支流。黄河蜿蜒曲折的河段和一些支流也呈南北走向。夏人没有完整的黄河流域地图,所以认为有些河段是南北流向的河流是很正常的。

从基因图谱上看,中国和古埃及的基因也有很大不同。古埃及法老的基因是R1b,中国的基因是o3。夏朝之后的商朝就更不用说了,在人文(神话传说)、风俗习惯、文字(甲骨文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等方面都和古埃及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至于青铜器放射性的异同,无法反驳。但试想一下,埃及一个衰落的王朝,携带大量青铜器,在没有地图和导航的情况下,穿越高山雪原和大漠戈壁,迁徙数万公里,定居中原腹地,沿途不留痕迹,改变肤色。这个概率是零。

对于这个荒谬的假设,一个叫罗灵杰的学者跳出来指责孙卫东抄袭了他的观点(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不得不佩服“名利”二字的魔力。

另外贵州有教授说夏朝在巴基斯坦哈拉帕。笔者查了资料,没查到是贵州哪个教授说的。消息最早来自贴吧,可信度很低。我不知道编造这个假新闻的目的是什么,但我引用网友的经典回复——“做商人真的很难。我千里迢迢去巴基斯坦灭夏朝,回来建立商朝。”

3.夏朝文字的缺失。

文字是一个文明(王朝)存在的重要标志,早期西方学术界并不承认商朝的存在。直到国内学者收集、破译甲骨文后,西方学术界才承认商代的存在。

在中国,黄帝时代就有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可见中国很可能在古代就出现了文字。近年来,在中国考古中没有发现夏朝文字。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许多雕刻符号。这些雕刻符号虽然是发挥独立作用的编年史符号,但也算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夏朝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系统的文献记载和文学创作。文字大多以数字和计量单位的形式存在,便于统计和管理,所以文字数量较少。

这个现象很好理解。解放前,中国僻静山区的文盲只需掌握300到500个汉字的发音,就能与人正常交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西部的农民一生中使用的单词不超过700个。词汇的丰富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所以夏朝不会产生太多的词汇。

从语言到文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世界上很多民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许多欧洲国家把拉丁语和当地方言结合起来,形成了民族语言。比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家的语言都属于拉丁语系。

夏朝以后的商代甲骨文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没有夏朝的文字作为基础,商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文字体系。(目前国内已发现4000字以上的甲骨约13万块,已识别的约2000字。)

4.甲骨文中没有提到夏朝。

持这种论调的学者和旁观者估计对甲骨文本身有很大的误解。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记载殷商王室的占卜,并不是专门用来记载历史事件的。

商朝是中国古代最迷信的朝代。一切都被预言了。占卜主要包括捕鱼、征服和农业等重大事件,以及天气、疾病和生育等琐事。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一窥商代人的生活,了解商代的历史发展。

但甲骨文大多记载的是盘庚迁的273年,而盘庚迁殷距离夏朝已近300年,甲骨文中没有夏朝的相关记载是正常的。

5.有人认为夏朝的历史是周朝杜撰的。

先秦史料中对夏朝的记载虽然不够详细,但有夏朝始史、皇族世系表、政权法令和刑法的记载。有人为了周灭商的法律合理性,坚持认为这是周代文士杜撰的,但先秦著述大多出现在东周。按照西周的说法,几百年过去了,没必要搞这么个虚构。

《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朝世系和《殷本纪》中记载的商朝世系一样明确,商朝世系现在已经得到确认和认可,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夏本纪》中的记载同样可信,只是暂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

二、夏朝存在的证据和新的考古发现根据考古年代,仰韶、龙山、良渚、二里头等遗址可能都与夏文明有关。如陕西神木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龙山晚期)的世茂古城遗址,其古城有瓮马面结构,可以证实4000年前陕西就有城市和大规模战争的存在。

在这些考古发现中,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最有可能的考古突破。根据许多史料记载,夏都传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二里头遗址分布于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建筑风格类似于都城的对称分布格局。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陶器作坊、铜器作坊、洞穴、墓葬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角、蚌类等出土文物2万余件,其中青铜爵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无疑是中原正统的古文明,所以初步确认为夏中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意义重大,证明了商代以前中原就有大规模的城市,把中国王朝的文明向前推进了几百年。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

三、夏朝考古困难的原因分析1。洪水。

夏朝的地理中心是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当时较大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黄河及其支流),有利于城市的生活用水或郊区的农业灌溉。但当时的城市缺乏防洪手段和设施,黄河及其支流经常改道泛滥。夏商时期迁都与水直接相关。

当时中原建筑水平较低,以“夯土为基础,泥墙茅草顶”为主要建筑。用石头和砖建造的建筑很少(中国最早的砖和瓦是在4000年左右,只起装饰作用)。洪水过后,很多人类存在的痕迹被抹去,千百年后的痕迹极难找到。

2.记录载体是向后的。

商代的甲骨文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甲骨文比较坚硬,商代应该也有竹木的记录工具,可能都已经腐朽很久了。所以不能断定商代的所有记载都是甲骨文记载的,这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而夏朝的文字记载很少(仅供统计),数量也远不如商朝。记录的载体比较原始,如泥板、竹简、木简等物(遗漏了甲骨记录的方法),这些材料更容易遗失在洪水造成的淤泥中。

3.战争。

夏朝的文字记载很少,主要集中在都城或重要城市的宫殿里。在商朝灭夏朝的战争年代,夏朝为数不多的文字记载,要么毁于战火,要么埋在商朝新城的废墟下,这是夏朝遗址目前无法确认的最大原因。

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证明夏朝的存在,但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即使没有夏朝的历史,也不能否认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当今世界的国家和民族是否受到尊重,是由其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决定的,而不是由其历史的长短决定的。美国人当然不可能崇拜埃及人、中东人、希腊人、印度人的祖先。所以,争取国家的富强远比追求一段历史重要。

当然,作为华夏子孙,我还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考古学家在夏朝的考古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毕竟五千年的文明是不能错过的。

更多文章

  • 夏朝的船与风帆的区别,夏代船棺的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的船与风帆,夏商周历史

    木船的出现可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不会晚于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夏朝遗址发现了青铜铸造和冶炼作坊、青铜锌、凿子等工具。说明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夏朝的生产力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时也有了尺子、矩、尺等木工制作工具。夏朝造木船的条件不成问题。相传黄帝的大臣们发明了

  • 二里头遗址讲解,二里头遗址位置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二里头遗址概况,夏商周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历时四十余年。遗址中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包括宫殿建筑基址、民居、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洞穴。出土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象牙、骨器、漆器、石器、河蚌等。遗址中部发现30多处夯土建筑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组宫殿建筑遗址。其中最大的两座已经正式发掘。宏伟的一号宫殿基址

  • 二里头遗址知识,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历史与学术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二里头遗址发掘意义,夏商周历史

    重大考古发现始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一号、二号宫殿基址,此前被学术界确认为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考古人员在二宫遗址下发掘出一处年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的大型建筑遗址,将中国最早的宫城时代提前了约百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二里头遗址时期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二里头遗址演变过程,夏商周历史

    新世纪以来的钻探发掘成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东西向最长约2400米,南北向最宽约1900米。北部被现在的洛河冲走,现有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预计原安置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的微高地,有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有围墙的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落

  • 二里头遗址的简介和历史,二里头遗址简介8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二里头遗址的简介,夏商周历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个重点城市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遗址中最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代。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依黄河,涵盖二里头、圪旦兜、四角楼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

  • 夏商周文字记载,夏商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夏商周文字关系,夏商周历史

    从整体上看,夏商周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代,属于同一系统,一脉相承,一脉相承。都出自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出自同一家族,属于近亲,是不断切割“断骨接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把夏商周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东西,就是同样的文字,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文明把他们紧紧地扭在了一起。这里需要指出

  • 夏朝玉器的特点介绍,夏商时期玉器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玉器的特点,夏商周历史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中国从夏朝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夏朝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从夏于之一直延续到颉利被商汤所灭。它历经第14王朝,17位国王执政,历史超过400年。夏代玉器在形制上继承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风格,并向殷商过渡。夏朝的历史跨度是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遗址位

  • 夏朝有出现文字吗,夏朝有文字记载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朝文字存在吗,夏商周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夏朝的文字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确认。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认为夏朝传世的隶书是夏传。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传统文献学中所谓的“六书”大多见于甲骨文,是其文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汉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

  • 夏朝的青铜器,夏朝青铜器分布特点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青铜时代的夏朝,夏商周历史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兴衰与洛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前朝三代,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说:“自罗岭延至沂牟,易居固所,其有避暑之家。”《国语》也说:“昔伊与罗俱疲而死于夏。”夏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借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或许可以打开它神秘的一角。1朱钰九鼎和王权的象征根

  • 夏商周手工业发展,夏朝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夏朝手工业的进步,夏商周历史

    随着夏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珩磨石器、制作骨蚌、冶炼铸造青铜器、制作木制品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烧制陶器方面,不仅当时广泛采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制方法上采用了陶器出窑前的水敷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或黑色,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篮子纹、方格纹、绳纹外,还饰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