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二里头遗址时期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二里头遗址时期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988 更新时间:2024/1/10 4:34:06

新世纪以来的钻探发掘成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方分布,东西向最长约2400米,南北向最宽约1900米。北部被现在的洛河冲走,现有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预计原安置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

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的微高地,有宫殿区宫城(晚期)、祭祀区、有围墙的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落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是一般的居民活动区,见的地面式和半地穴式的小房屋,以及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的小型墓葬。

部分

二里头化一期遗存广泛分布于遗址的中东部地区,文化堆积范围超过100万平方米。由于损毁严重,究竟是属于大型聚落,还是由多个聚落组成的大型遗址群,目前还不得而知。这一时期的遗迹已显示出与同时期松山周边一般聚落不同的规模和分布密度。

在遗迹中,发现了青铜工具、象牙器皿、绿松石器皿和其他高标准的文物和雕刻符号。这一时期的二里头遗址可能是更大范围内的中心聚落。从聚落时间空的演变来看,作为二里头文化中心的二里头,是在罗易平原上突然出现的,没有当地聚落发展的基础。如此快速的人口集中只能用周边地区的人口迁移来解释。

第二阶段

二期以来,二里头杜毅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城市规划总体格局基本完成。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墙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几个贵族聚居地组成,这一时期的遗迹开始遍布现有的300万平方米遗址。新的发掘结果表明,宫殿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中,以三号、五号基址为代表的大型多进院落宫殿建筑群开始建造,庭院开始在贵族墓葬中进行安葬;在这个地区的外围垂直交叉的道路已被充分利用。政府经营的车间区域已经建造了围栏,并开始生产青铜器,可能还有绿松石。

从考古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陶器来看,具有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形成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里头文化作为东亚历史上最早的核心文化,在文化因素方面大规模吸收和辐射,也始于二里头文化二期。二里头文化二期以来,二里头文化向北过黄河,也向东向西推进,向南力度最大。

公元前175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的居民开始在这里建造大型聚落。二里头文化一期,聚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为罗易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如此快速的人口集中应该是因为周边地区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包括贵族器皿,如白陶、象牙和绿松石制品,以及青铜工具。然而,由于后期遗迹对这一时期的积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聚落的布局尚不清楚。

宫殿区面积不低于12万平方米,周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宫城是后期修建的。大型宫殿建筑的基址只在这个地区发现。贵族聚居地位于宫城附近。中小型夯土建筑和贵族墓葬的基址主要在这些地区。其中,宫城东北部和宫城北部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两个地区。

绿松石制造作坊和铜铸作坊位于宫殿区的南部,已发现夯土墙。这个封闭的作坊区应该是二里头杜毅的官方手工业区。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的北面和西北面,东西长约两三百米。还有一些建筑、墓葬等遗迹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

杜毅的主要道路网位于宫殿区的外围。已发现的四条道路垂直相交,略呈井状,呈方形,布局规整。已知保存最完好的宫殿区东侧的道路有近700米长。道路一般都在10米以上,最宽处有20米。这些大道使用时间很长,从二里头文化早期到最新阶段。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这个巨大的中心城市最终成为二里岗文化晚期的一般聚落,只留下小房子、灰坑和墓葬,与二里头文化的宫殿基址重叠或断裂。从那时起,该定居点被彻底摧毁。

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分布在二里头杜毅的中心区域,周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制作贵族奢侈品的官方手工业作坊区位于皇宫区附近;祭祀区和贵族聚居地周围都有守卫。以上都显示了其者的独特风格。从以上发现可以看出,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最早有明确规划的都城。就目前的认识而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是中国古都规划体系中的首创。

二里头文化三期延续了二期以来的繁荣。整体布局基本一致,路网、宫殿区、围墙作坊区、铸铜作坊等重要遗存的位置和规模与以前几乎相同。但与上一期相比,这一期的遗存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值得关注。首先,宫城城墙建在宫区主干道的内侧,宫城城墙围起来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这一时期建造了大量的大中型夯土建筑。

在恭城南门中轴线上,修建了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一号基址。宫城以东,二里头文化二期,由前后相连的多个院落组成的三号、五号基址被毁。在这个区域中,有一个空 site供宫殿建筑使用。几十年来,原三号基地遗址上散落着小房子和灰坑。新建的2号、4号基址将另起炉灶,单体建筑竖向排列,压在已夯填的3号基址原址上。

其中,二号基地遗址的正殿和部分院落是在三号基地遗址北院大型池状遗迹填夯的基础上修建的。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变化较大,同时基本保持了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颇耐人寻味。

随着宫城城墙的修建和一批新的大型建筑基地的建立,宫城的井、坑等日常生活遗迹在数量上明显减少。这一现象似乎表明了宫殿区功能的变化。在威远车间区域的北面,有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面积用于绿松石的生产。

同时,铸铜作坊开始生产青铜容器作为礼器。除青铜礼器外,贵族墓中还埋藏有大型玉器礼器,其豪华程度达到二里头文化二期以上。联系到大型宫殿的修建,有学者认为,真正的“宫廷”和“宫廷礼仪”应该起源于这一时期。

更多文章

  • 二里头遗址的简介和历史,二里头遗址简介80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二里头遗址的简介,夏商周历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个重点城市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遗址中最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代。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依黄河,涵盖二里头、圪旦兜、四角楼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

  • 夏商周文字记载,夏商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夏商周文字关系,夏商周历史

    从整体上看,夏商周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代,属于同一系统,一脉相承,一脉相承。都出自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出自同一家族,属于近亲,是不断切割“断骨接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把夏商周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东西,就是同样的文字,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文明把他们紧紧地扭在了一起。这里需要指出

  • 夏朝玉器的特点介绍,夏商时期玉器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玉器的特点,夏商周历史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中国从夏朝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夏朝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从夏于之一直延续到颉利被商汤所灭。它历经第14王朝,17位国王执政,历史超过400年。夏代玉器在形制上继承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风格,并向殷商过渡。夏朝的历史跨度是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遗址位

  • 夏朝有出现文字吗,夏朝有文字记载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朝文字存在吗,夏商周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夏朝的文字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确认。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认为夏朝传世的隶书是夏传。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传统文献学中所谓的“六书”大多见于甲骨文,是其文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汉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

  • 夏朝的青铜器,夏朝青铜器分布特点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青铜时代的夏朝,夏商周历史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兴衰与洛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前朝三代,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说:“自罗岭延至沂牟,易居固所,其有避暑之家。”《国语》也说:“昔伊与罗俱疲而死于夏。”夏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借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或许可以打开它神秘的一角。1朱钰九鼎和王权的象征根

  • 夏商周手工业发展,夏朝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夏朝手工业的进步,夏商周历史

    随着夏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珩磨石器、制作骨蚌、冶炼铸造青铜器、制作木制品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烧制陶器方面,不仅当时广泛采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制方法上采用了陶器出窑前的水敷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或黑色,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篮子纹、方格纹、绳纹外,还饰有精

  • 夏朝沟渠和水井的出现,井渠出现在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朝沟渠和水井的出现,夏商周历史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它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从氏族制度到奴隶制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有400多年历史的夏朝,在社会生活上无疑比原始社会好得多,这与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是一致的。然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

  • 夏朝的军制,夏朝军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夏朝军队的组成和介绍,夏商周历史

    夏朝是中国奴隶制军事制度以领土和财产为基础的时期。夏朝仍然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强烈痕迹。因为以氏族为单位的血缘集团仍然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反映在军事上就是仍然存在大量以血缘集团为基础的氏族武装。这样,夏朝的军队就由两部分组成:以领土财产为基础的奴隶国家军队和以血缘集团为基础的氏族士兵。夏朝国军是民兵

  • 夏朝刑法的定罪和量刑是什么,夏朝有5种刑法共多少条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夏朝刑法的定罪和量刑,夏商周历史

    夏代法制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服天”和“惩天”。“天道”之罪的刑罚法律观念是: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来自天命;另一方面,在天堂的旗帜下统治。夏朝稳定后,为适应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渐形成并扩大。其基本内容是依据习惯法的刑法性质来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并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法典。唐

  • 夏朝赋税的内容包括,夏商周的赋税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夏朝赋税的内容,夏商周历史

    根据《孟子·滕文公》中“夏后氏五十进贡”的说法,似乎夏朝部落农民除了自己的五十亩“田”之外,还可能耕种五亩“公地”,也就是赵琪在《孟子》注中所说的“民耕五十亩,进贡五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年收入五亩的实际内容是“指原始共同体时的贡税关系”这种“贡法”也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其本义。《说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