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中国从夏朝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夏朝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从夏于之一直延续到颉利被商汤所灭。它历经第14王朝,17位国王执政,历史超过400年。夏代玉器在形制上继承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风格,并向殷商过渡。
夏朝的历史跨度是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约9000米的二里头村,面积约375万平方米。195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从那时起,已经进行了40多次发掘,现在仍在继续。由于夏朝文字记载较少,见到的玉器也很少,专家用碳14来确定出土的玉器,推断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
二里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的沂河和洛水市上游,豫西的水影河和汝水河,豫南的汾水河下游。相比之下,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体现了夏朝最典型的文化特征。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和商朝的都城。专家对比了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典型文物和地层,将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
目前夏商周断代模糊,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等文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墓葬多为长方形坑,随葬品相当丰富。大型墓1座,中型墓6座,小型墓20多座。除了齐、张、岳、桂等玉器和绿松石饰品外,还有一些青铜爵和陶器,已发现与人合葬,阶级差别较为明显。
由于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与夏人的生活明显一致,二里头文化遗址也成为考古专家研究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里头文化遗址还包括山西南部的东峡峰遗址,但东峡峰与豫西的二里头文化有一些不同,所以专家们分别研究东峡峰型和二里头型。
二里头遗址二期出土的玉器中,有玉管、玉珺等。,但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二里头文化三期出土的玉器与商代早期出土的玉器形状相似,有丛、圭、、月、戈、柄等。
夏代玉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古朴。在纹饰上,比以前的玉器有更多的创新和拓展,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玉器的新纪元。
夏代玉器的造型与装饰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以白玉、蓝宝石、绿松石为主,也有河南南阳独山玉。相比较而言,绿松石的用量更多。除了蓝灰色,还有绿色夹杂灰黄色、灰黄色,但这种颜色较少。绿色越多,颜色深浅不同。
这个时期的玉器器形很大,属于薄片的一种,比较薄,如圭、斧、刀、格赫章等。使用的装饰图案基本上是对称和平衡的网状图案和直线,以及一些云雷纹和动物面部图案。纹饰大多刻在器物两端,很少刻在玉器主体上。
兽面纹在雕刻工艺上非常细致,主要的明显特征体现在以下三种形式上。一种是眉毛和眼角呈钩形,眼睛呈橄榄形,还有一个又直又长的鼻子。第二个是额头上嵌有12个鳞片。眼睛显得又大又圆。张开嘴,露出四颗牙齿,眉毛有点弯。还有就是最典型的那种,上唇向内卷曲,小圆眼睛。加上明显带有“T”形的角度。这种兽面纹与商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关系密切。
刻细线和平行线是夏朝装饰图案的典型形式。有些装饰图案,如兽面图案,有一条中心线是一个方柱体的边缘,在中心线的两侧雕刻半个对称的兽面,形成和谐的兽面图案。从造型上看,夏代玉在良渚文化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动物面部线条上,有双钩“陈”形眼睛,最早出现在夏朝。
从夏代开始,玉器的制作就用轮子等工具琢磨双阴线,体现出一种坚定有力的风格。阴线以下的角比较硬朗,即使重叠也很厉害。一些玉器工具和武器也是二里头文化中最常见的。这一时期的形制特点最明显的体现在玉齿和刀上,薄而呈星梯形,明显接受了南方玉器的形制。钱发展了龙山文化的玉器风格。由此,二里头文化玉器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凸显。
夏朝阴线玉的雕刻工艺更加成熟。用轮子加工一根细阴线的方法也叫“勾”法。这种轮子也叫“钩”。还有一个办法,先在阴线的凹槽里开一个立面,然后“撒”轮开一个坡面。勾散两种方法相互作用,使平行阴线产生不同的变化,丰富了装饰图案的表现力。这种方法也影响了后世阴线的产生。
在制作工艺上,夏玉有着明显的特点。如一些玉戈、牙掌、柄饰,在造型和花纹上比以前的玉器有更明显的创新和变化,在一些器物上还经常出现叶形棱纹。此外,它们还体现了更为精湛的打磨和雕刻技术。
葛源表面出现带有波浪状凹槽的凹面,凹面均匀光滑。这种造型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夏代的玉器中可以看到一些方形的玉饰,它们由不同厚度的部分组成,使物体的结构发生变化,纹饰和谐对称,线条流畅自然。
可见,精美的二里头文化玉器,在造型和工艺上发展了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特点,也开了商代玉器的先河。
夏代玉器的种类
夏代玉器种类繁多,大多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有五大类:第一类是生产工具,主要是斧、铲、多孔梯形刀等。二是兵器,如玉钱、玉器;第三类是玉礼器,如圭、砚、牙掌;第四类是翡翠摆件,一些手柄摆件,锥形摆件,翡翠挂件,翡翠手镯等。,还有一些是类别不明的杂项。二里头出土玉器1202件,其中有一些绿松石制品,种类齐全,但多为礼器、礼仪用具,生活用玉器较少。
在二里头文化玉器中,玉器店是非常独特的。有两枚大小不一,与殷墟富豪集出土的扁平长方形玉币不同。这两件玉钹体现了夏玉接近商代的风格,造型具有过渡性。专家认为是第四期二里头文化的遗物,也属于商代早期,应该是礼仪用具。
二里头文化中的玉质玉器是玉戈,既是兵器又是礼器,但出土很少。通常直背,长支撑,支撑面略弯曲。葛上下两侧各磨一刃,双刃汇聚成锋。
二里头出土的牙爪大多顶部狭长,有明显的凹刃做前端。与龙山文化的牙爪相比,器身有两个锯齿孔,孔内有锯齿饰,与李周的记载相符。
玉簋作为一种礼器,一般为平头,继承了龙山文化玉器中簋的形制特点。夏朝的玉圭一般都是扁长型,刃部扁平,呈圆钝状。中间略上方打一两个孔。
在属于二里头文化的山西省东峡峰遗址,也出土了数件无纹玉璧黄。玉珏身材小,玉皇有牙边装饰。至于兽面柄,也是夏朝玉器的一种,数量较多。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代表性。它是一个扁平的圆柱体,有一个短柄和一个方尾。其性质是礼仪用具,功能是否类似权杖还有待考证。有人认为此柄形似提琴,故以提琴命名。
这种柄状器物只出土了两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玉质柄状器物。更重要的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刀柄上的刻纹更接近商周青铜器上的兽纹,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作技术。
专家分析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认为真正属于夏朝的玉器不多。但从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夏朝贵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是很有特点和时代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