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二里头遗址的简介和历史,二里头遗址简介800字

二里头遗址的简介和历史,二里头遗址简介800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595 更新时间:2024/1/20 8:42:5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六个重点城市之一。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遗址中最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代。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依黄河,涵盖二里头、圪旦兜、四角楼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国家崛起、城市起源、帝都建设、宫殿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根据年代测定结果,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 ~ 1500年(公元前1730 ~ 1520年)。发掘始于1959年,遗迹可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陶器作坊、铜器作坊、洞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骨角、蚌类等遗物,其中青铜爵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初步确认为夏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探索历史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石石基的肯定,必然导致对石石基也是一种历史信仰的理解。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探索夏文化的课题。

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许先生率队对西部“夏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考古学家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几十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它包含了从大约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到东周和东汉的文化遗迹。这个遗址的繁盛时期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学家称其主要阶段为“二里头文化”。

从196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对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建立了1至4个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和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大都市区性质。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考古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包括一个铜铸造车间的遗址;发现了许多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和绿松石。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1年,团队对宫殿区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和挖掘,发现并清理了多个大型建筑基址;对宫殿区内及周围的道路进行了追踪,在宫殿区外发现了纵横交错的道路。2003年春,对发现的道路进行解剖挖掘,发现了宫城城墙。2004年,在宫城南部发现了另一座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墙和绿松石器皿作坊。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发掘出一处保存完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地基遗址。这个基址坐北朝南,总面积2100多平方米。它由至少三个庭院、一个东围栏和一个东围栏组成,至少建造或增加了三次。考古学家推断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殿建筑遗址。

在宫城东北和宫殿建筑群以北发现了一个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巨坑。据专家介绍,该遗址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制度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文献记录

根据许多史料记载,夏都传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根据碳14,二里头遗址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相当于夏朝。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有大型宫殿遗址。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朝的都城遗址,也就是夏真提的所在地。

古本《竹书志》记载:“太康居诸,夷居之,居之。

此版竹书编年史亦有云:“仲康为王座,据之而倒。”

《扩地志》云:“故曰盐城,在雒州珙县西南五十八里,盖节所居。”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与朱翊居一处,颉利居一处。”彝族,即后羿,是东方彝族的首领。他利用太康的无奈和夏人的怨恨,入宫夺权,排斥太康。太康死了,扶钟康登基,仍住在朱。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夏杰之居,左临河,右靠太华,南有一阙,北有狭肠。”

《国语·周瑜论》云:“昔伊与罗竭,而夏卒。”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夏朝及其都城真的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自己的系统文字。但从二里头遗址的范围和都城规模来看,二里头遗址所在地区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如果它所代表的朝代不是史书记载的夏朝,那它是其他朝代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更多文章

  • 夏商周文字记载,夏商周文化包括哪些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夏商周文字关系,夏商周历史

    从整体上看,夏商周文字大致可以分为三代,属于同一系统,一脉相承,一脉相承。都出自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出自同一家族,属于近亲,是不断切割“断骨接筋”的近亲。为什么古代学者总是把夏商周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东西,就是同样的文字,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文明把他们紧紧地扭在了一起。这里需要指出

  • 夏朝玉器的特点介绍,夏商时期玉器的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夏朝玉器的特点,夏商周历史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中国从夏朝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夏朝是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从夏于之一直延续到颉利被商汤所灭。它历经第14王朝,17位国王执政,历史超过400年。夏代玉器在形制上继承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风格,并向殷商过渡。夏朝的历史跨度是从公元前22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遗址位

  • 夏朝有出现文字吗,夏朝有文字记载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夏朝文字存在吗,夏商周历史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夏朝的文字还没有得到明确的确认。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认为夏朝传世的隶书是夏传。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传统文献学中所谓的“六书”大多见于甲骨文,是其文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汉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

  • 夏朝的青铜器,夏朝青铜器分布特点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青铜时代的夏朝,夏商周历史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兴衰与洛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前朝三代,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说:“自罗岭延至沂牟,易居固所,其有避暑之家。”《国语》也说:“昔伊与罗俱疲而死于夏。”夏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借助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或许可以打开它神秘的一角。1朱钰九鼎和王权的象征根

  • 夏商周手工业发展,夏朝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夏朝手工业的进步,夏商周历史

    随着夏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部门的分工,烧制陶器、珩磨石器、制作骨蚌、冶炼铸造青铜器、制作木制品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烧制陶器方面,不仅当时广泛采用了快轮制造技术,而且在烧制方法上采用了陶器出窑前的水敷法,使陶器多呈灰黑色、灰或黑色,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除篮子纹、方格纹、绳纹外,还饰有精

  • 夏朝沟渠和水井的出现,井渠出现在什么时候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夏朝沟渠和水井的出现,夏商周历史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它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从氏族制度到奴隶制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有400多年历史的夏朝,在社会生活上无疑比原始社会好得多,这与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是一致的。然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

  • 夏朝的军制,夏朝军事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夏朝军队的组成和介绍,夏商周历史

    夏朝是中国奴隶制军事制度以领土和财产为基础的时期。夏朝仍然带有原始氏族社会的强烈痕迹。因为以氏族为单位的血缘集团仍然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反映在军事上就是仍然存在大量以血缘集团为基础的氏族武装。这样,夏朝的军队就由两部分组成:以领土财产为基础的奴隶国家军队和以血缘集团为基础的氏族士兵。夏朝国军是民兵

  • 夏朝刑法的定罪和量刑是什么,夏朝有5种刑法共多少条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夏朝刑法的定罪和量刑,夏商周历史

    夏代法制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服天”和“惩天”。“天道”之罪的刑罚法律观念是:一方面,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来自天命;另一方面,在天堂的旗帜下统治。夏朝稳定后,为适应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渐形成并扩大。其基本内容是依据习惯法的刑法性质来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并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法典。唐

  • 夏朝赋税的内容包括,夏商周的赋税制度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夏朝赋税的内容,夏商周历史

    根据《孟子·滕文公》中“夏后氏五十进贡”的说法,似乎夏朝部落农民除了自己的五十亩“田”之外,还可能耕种五亩“公地”,也就是赵琪在《孟子》注中所说的“民耕五十亩,进贡五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种年收入五亩的实际内容是“指原始共同体时的贡税关系”这种“贡法”也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看出其本义。《说文》说,

  • 夏朝的官僚体制有哪些,夏朝官制结构图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夏朝的官僚体制,夏商周历史

    官僚机构夏朝是建立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渐瓦解的过程中,宗法家族成为了对它的破坏力量,因为世袭国家的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都是在宗法家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国家形成后,各级贵族组织仍应保持旧有的血缘关系,严格区分姓氏。皇族分封部落,除了维持自己出身的姓氏外,还以封地建立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