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大概没见过“大火”,最近几年外国山火不少,去网上找找视频,看看火起得有多猛,尤其是有风的时候。
我亲眼见过火灾。
小时候,跟家里人去烧纸,在麦地外的土路上,离麦地还有几步远。话说也没多少东西,就些纸钞,结果一阵风把火团带进麦地,我还没反应过来,半亩麦地都着了。
这时候还是青麦,不是干干的、更容易烧的黄麦。
就一团小火加一阵风,最后没了一亩多的麦子。
处于战场中的士卒,哪怕无战事,神经也紧绷着,稍有点风吹草动便可能“擦枪走火”,就是我们常说的“炸营”。
曹军别说80万,就是几千人乱起来,都管不住。大将可能淡定些,但大多数士卒绝逼乱套了。以当时条件,正常时候都不一定能灭掉火,更别说这时候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救援的“战场”了。
水再多,还得靠人去提,这时候曹军正乱哄哄逃命呢(集体发疯),更别说周瑜、刘备随后就到,傻子才救火呢。
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其实东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已经对战后的进攻曹操做了安排。只不过是曹操早就做了预防准备,才没有吃亏,将局势稳定下来。在漫长的时间里,东吴和曹操之间的战争,贯穿了整个孙刘联盟的阶段,直到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夺取关羽的荆州之时。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就在兵力上打了埋伏。周瑜要求五万人马,保证打败曹操。可是孙权只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剩下的两万说是以后再给。实际上,那两万人马是以刘备的一万水军和江夏的一万陆军冲抵了,孙权没有再给周瑜一兵一卒。
周瑜凭借着孙刘联军的五万军队打败了曹操。并且,周瑜在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马不停蹄,直取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其中对于战略要地,南郡的江陵,周瑜不惜和守将曹仁作战一年之久,这才夺取了江陵。这样,东吴就完成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而孙权则亲自率领节省下来的军队,在淮南发动了对曹操的攻势。孙权攻打合肥,张昭攻打九江。只是可惜的是,孙权的军事能力太差,他围攻合肥一个多月都没能打下,只能撤军。孙权没有能在淮南有所建树,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已经增兵淮南,从侧翼牵制孙权的发展。再加上孙权长期围攻,曹操派援兵前往救援。
在此之后,孙权集团的军事实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孙权指挥,位于长江下游,兵力指向淮南。另一部分由周瑜指挥,位于长江上游。周瑜的目的是吞并刘备的势力,夺取西川。但是,由于周瑜早死,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孙权在周瑜死后,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承担长江上游的防务,集中力量在下游。在这一段时间里,孙权在淮南实力占有优势,多次向曹操发动攻势,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曹操发动对孙权的反击,也达不到目的,只能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孙权的攻势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协助。刘备将主要的力量投入了夺取西川的战争。在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孙权心里十分气愤,对刘备破口大骂,说他的挟诈的猾虏。在和刘备索还荆州未果的情况下,孙权发动了湘水之争,最后达成了中分荆州的协议。
孙权和刘备在湘水之争中和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想要在长江下游对曹操做最后的决战。当时曹操的兵力深入汉中,孙权和刘备和解,刘备率领军队回川。如果曹操继续攻击,刘备和曹操在西川厮杀,这就将曹操的主力牵制在了西川。孙权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趁虚夺取合肥,控制淮南。
于是,孙权集中了自己手中最大的力量,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这一仗,曹军在张辽的指挥下重创了孙权,尤其是逍遥津一战,让孙权丧失了斗志。同时,老奸巨猾的曹操在夺取汉中后,并没有继续南下攻打西川,而是率领了主力回到关东。这使得孙权无懈可击,只得放弃了向北发展的意图,暂时转入防御状态。
在鲁肃死后,吕蒙接任。吕蒙顺应孙权的意图,提议放弃北出淮南的战略,转而代之以夺取长江上游的荆州,建立东吴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称帝做准备。
孙权接受了吕蒙的建议,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偷袭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但是这样一来,孙刘联盟的破裂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果。在经过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后,实力受损的东吴,又面临着加长了的长江防线,完全在曹魏面前处于守势,失去了进攻的能力。最终,刘备和孙权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结语:
在赤壁之战时,孙权就已经对淮南做了攻取的计划。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江陵和曹仁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攻防战,夺取了江陵。在将南郡借给刘备后,集中兵力的孙权,在淮南又连续进行了多次征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就算是在和刘备翻脸的湘水之争时,由于有鲁肃的坚持,孙权依然没有放弃在淮南发动攻势的企图。在湘水之争和平解决后,孙权趁曹操主力没有从汉中归来的机会,发动了合肥之战。在这一仗中,孙权出动了东吴最大的兵力十万人马。
可惜合肥之战,孙权被张辽所败。这使得孙权对在淮南方向上发展的信心遭到了挫败。在吕蒙的蛊惑下,孙权终于放弃了战略进攻的方针,转而走向了战略防御。
夺取荆州,擒杀关羽,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这一切看似都是东吴取得的辉煌胜利。但是,这一切也使得东吴遭受了战略上和实力上的损失。自此之后,东吴失去了对曹魏的战略进攻能力,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退回北方,此时,东吴作为战胜的一方,为什么没有趁机继续进攻曹操呢?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曹操虽败,但二、三线实力仍在,东吴不敢继续进攻曹操赤壁之战,主要发生在长江上,曹操与孙刘联军作战的水上力量是原来的刘表水军,因此火烧赤壁,烧死的大多数为原荆州水军,和曹操在荆州的一线部队。
可是,曹操安排在江陵的第二线、以及襄阳的第三线,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兵力。如果将二、三线部队集中在坚固的城池,加上曹操北方的留守部队,军队也达数十万人,应付东吴进攻还是绰绰有余。因此,虽然曹操大败,但是东吴当时还是非常忌惮曹操强大的二、三线军队实力。
2.东吴忙于抢占荆州地盘,无暇继续进攻曹操本来东汉荆州下辖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和长沙,共七郡。赤壁之战前,曹操几乎占据了整个荆州,除了江夏。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州成为孙刘双方抢夺的战利品。曹操北撤只保留了荆州北部的南阳、襄阳、南乡和江夏一部分,其中襄阳和南乡是从南阳和南郡分出的一部分;而刘备快速抢占了荆州南方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因此,战后东吴不甘落后,正忙于抢夺州地盘,并占据了南郡的南部,以及部分江夏,无暇继续进攻曹操。
总而言之,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仍然强大,东吴不敢继续进攻;另外,东吴忙于抢占地盘,无暇继续进攻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