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4277 更新时间:2024/1/23 21:12:54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组成87万大军南下,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以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乘晋军半渡时猛攻,便挥军稍退,但一退便不可收拾,秦军大乱,晋军乘机渡水攻击,秦军大败,溃兵逃跑时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的追兵,这就有了成语“风声鹤唳”的由来。谢玄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为姚苌(cháng)所杀。386年,姚苌称帝,国号大秦,都长安,年号建初,史称后秦。

谢安叔侄如何做到以少胜多呢?我们可以从前秦和东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看前秦的失败原因,综合整个战役过程来看,前秦失败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从战略战术上看,苻坚好大喜功,战前缺乏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有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是前秦失败的重要原因。一是没有认清主客观条件,依仗人多势众,贸然远征。

二是报有侥幸求胜心理,战略上轻敌。

三是前锋军失利后,产生惧怕晋军的心理。前锋军梁成5万前秦兵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后,士气大伤,苻坚开始惧怕晋军,带来的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结局。

第二,从战役的准备上看,前秦军缺乏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一是前秦军连年征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保障。

二是连年战争,造成人民厌战,军队缺乏战斗力,缺乏群众基础。前秦军在与晋军局部接触时,数十万前秦军便全线溃败。

第三,苻坚用人失误,不择贤愚,赏罚失明,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从兵力上看,人数上前秦军占绝对优势,但后续部队远在千里之外,交战时双方兵力相当,谢玄的北府兵的战斗力更强。

再看东晋胜利的原因,大致有5方面。

第一,谢安等人在前秦大举进攻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坚决抗战,有必胜的信心。第二,“北府兵”是一支敢打硬仗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强,主将指挥若定,将兵齐心协力,又有民间军事力量的支持。第三,有地利优势,凭借淝水天险的优势,准备充分。

第四,战术得当。谢玄统领的晋军主力抵达洛涧以东地区时,因兵力悬殊,便想用消极抗御之法,待敌疲时伺机反攻。但得知待前秦百万大军一旦完成集结,晋军便很难对付,寿阳城内目前只有20万前秦军队,应立即进攻,挫敌锐气,便改变战略,以5000兵力夜袭前秦军,前秦损失15000余人。

第五,动摇前秦军心。分化离间前秦内部关系,涣散其军心;以智激敌,诱敌后退自乱,乘隙掩杀;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东晋收回黄河以南故土,把战线推到黄河一带。谢安谢玄叔侄指挥的淝水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永垂史册。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但是谢安叔侄的这场胜利其实和他们本身的能力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上天眷顾东晋,可以说淝水之战中东晋的胜利靠的是运气。

这么说的原因主要是谢安叔侄极其无能,他们本身是出生于东晋王朝的顶级门阀,生下来就注定要当大官,根本不需要什么能力,所以谢安叔侄根本不懂什么军事,每日只会饮酒作乐。

东晋当时的门阀政治,看出身不看能力,人人都以空谈为荣,如果当时门阀内谁认真工作,是要被嘲笑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门阀不断培养出白痴,除了拉帮结派和每天扯淡,这些人什么都不会。‘

具体到谢安这个人是东晋最出名的名士,他的爱好就是旅游和吟诗作对。东晋当时的风气就是一看门第,二看胡闹。出身好,又能胡闹就会全国出名,谢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从谢安的履历中,你根本看不出谢安这个人能打仗、有运筹帷幄的能力。

谢安除了能胡闹,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特别能装。因为性子慢,所以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谢安遇事不慌,其实这些都是谢安的伪装,就像淝水之战谢安下棋一样,这都是他的表演。谢安根本不懂军事,与其着急指挥,还不如装镇定自若。

历史上像谢安这样打仗打赢的,只有他一个,诸葛亮都做不到,总不能谢安比诸葛亮还厉害吧。

谢安没有军事能力,下棋假装镇定,最后还是赢了淝水之战,只能说是历史的玩笑,老天爷依然眷顾着东晋。

淝水之战中,内患问题最严重的不在东晋这边,反正已经是那样了,不可能再烂的,问题严重的在前秦那边。前秦因为发展太快,吞下了北边众多的少数民族,但是没有来得及去消化和整合,就急急忙忙南征。

淝水之战时的前秦就像练了吸星大法的任我行一样,外部只要稍微出现问题,内部那些被它吞并的民族就会出来做妖,前秦和任我行一样,都是看起来强大,实际内部问题重重。

内患严重的前秦和当时还算稳定的东晋相遇在淝水,意外的因素诱发了前秦的内患导致它的失败,这个和谢安叔侄的军事能力真的关系不大。

运气有时候也是实力的一种,很多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刻都是靠运气渡过难关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宁远大捷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袁崇焕被杀后为什么老百姓争相食其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宁远大捷阻止了后金汗国南下进军的步阀。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汗王在不到一年时间两度折戟于宁远城下。在红衣大炮(明朝皇帝敕封红衣大炮为安寇平掳大将军)的威力下,后金八旗铁骑死伤无数,最后皇太极无可奈何之下悻悻然撤兵回盛京。对这场战役后金汗国死伤人数明清双方记载都语焉不详,似乎有意隐瞒。明朝官方史料称:“

  • 统万城战役中,坐拥坚固城池的夏军,为何却被北魏骑兵击败?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统万城战役是北魏和胡西夏的以骑兵攻城的经典战例载入史册。北魏能战胜拥有固若金汤城池西夏几条因素如下:1.当时胡西夏新王巳故,国内争权夺利纷乱的内忧。2.又界入了与西秦战争削弱了战力的外患。3第一次诱敌出城歼灭其夏兵力。4.坚壁清野扫清了城池附近可依靠有生条件。5.西夏弃城逃避引已恐乱。6.北魏王当机

  • 朝鲜身为明朝的附属国,是怎样的被清朝征服的?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有过好几次战争。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朝鲜曾经出兵1万3000人助战。但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大败,朝鲜援助也被击溃,伤亡数千人,多名高级军官包括主帅姜弘立在内投降。当时满清为了拉拢朝鲜,将被俘的朝鲜军官都放了回去。此战失败以后,朝鲜国王光海君判断辽东局势转为满清占优,开始转为中立,

  • 为什么我觉得万历朝鲜战争明军被日本爆的挺惨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一场结果早已盖棺定论的战争,却成了如今各种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现在万历年间,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明军是VS日军的那场对决“到底谁更惨”,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同时,更要去了解,首先是看《明史》是由来谁“编纂”的,包括当时的日本&朝鲜,站在其各自的立场上,是如何记录这段历史的。从公元1592年3月

  • 朝鲜战神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如何完败日本倭寇?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真实的鸣梁海战大家也许知道之前韩国有一部电影,创下了韩国本土票房记录,名字叫《鸣梁海战》。电影以1597年的“鸣梁大捷”为背景,讲述了李舜臣率领12艘战船在绝境之下战胜330艘日本战船的故事。韩国史学界认为,李舜臣以12-13艘战船迎战日本133艘战船和200艘运输船,并且取得了击沉31艘,击伤92

  • 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啊!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没有电话电报互联网,人员之间只能通过可见光、文字与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即古代的人力信息体系主要是以原始的声光系统为主的信息体系。从战役角度上讲,其代表有驿马传信、飞鸽传书、烽火通信等。驿马传信即乘马传递信息,是早期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一套专门的

  •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之所以很多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共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主力大军遭受重创,赵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几乎是奄奄一息,灭掉这样一个奄奄待毙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而历史的事实表明,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又连续发动了三次灭赵大战,全部失败,直到秦始皇的灭赵战争为止,这个奄奄待

  • 打仗的时候,会有很多意外发生,你觉得战争史上发生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是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东北蒋军精锐第九兵团本来是有机会逃出生天的,黑山阻击战打到10月25日的时候,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从截获的我军文件上发现,东北野战军攻锦主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赶来,他深知所谓“克复锦州”已经是梦话,再不跑路就得全军覆灭,于是决定不顾一切向营口逃窜。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再进攻东野十纵的阻击阵地,也不顾解放

  • 金人占领河南并移都开封,大量契丹人南迁,河南人是契丹后代吗?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不是,不知道题主是什么打算,最好是没有目的。“大量契丹人”这个说法,对于汉族人来说,本身就不成立。就人口来说,古代的汉族人从来都是压倒性的优势。第一,契丹族人口历史上辽国的巅峰时期人口约在900万左右,这是往高了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契丹族人,如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起码有上百万汉人,还包括突厥后

  • 历史上哪些著名战役的胜利,事后想想让人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场伟大的战役。我们都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带领着工农红军和国民党之间展开的这一场战役。当时的情况是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的胜利。这一次战役,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因为四渡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