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结果早已盖棺定论的战争,却成了如今各种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现在
万历年间,当时在朝鲜半岛上,明军是VS日军的那场对决“到底谁更惨”,始终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同时,更要去了解,首先是看《明史》是由来谁“编纂”的,包括当时的日本&朝鲜,站在其各自的立场上,是如何记录这段历史的。从公元1592年3月开始,当时的日本水陆军共计16万人左右渡海而来,一路势如破竹,先攻占釜山,当年的5月就拿下了当时朝鲜的王京汉城,6月攻陷平壤;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当时的朝鲜的“全国八道有七道半”落入日本人之手,只剩下平安道北部,靠近中国辽东的义州一带尚存,朝鲜国王逃亡到此同时向其“宗主国”明帝国的万历皇帝求援,之后明军开始大规模介入了那场“朝鲜战争”。
先简单复盘一下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期间,所谓的“万历三大征”~这分别是万历16-24年间的(1592-1600年)的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万历三大征,确实是在不过8年的时间里,就将张居正改革后充盈的国库全都打光了;别的不算,仅就总共1800万两军费的白银纯支出,再加上其他杂项,直接让当时的大明王朝伤筋动骨、国库见底。
例如在朝鲜半岛上,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帝国光是“运金、复、海、盖等五仓米十万石于平壤,辽阳、汤站等五仓米六万石于义州”,再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三月“户部移文辽东巡抚,将该镇本年应运粮饷,除运过七万六千九百九十余石,尚有未运二十六万三千余石,督行该道,严催速运朝鲜接济”,前线明军的后勤保障数字需求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万历朝鲜战争中,当时的大明帝国最终以7万人的部队,击败了朝鲜半岛上的14万日军,大明帝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在仅仅50年后,满清入主中原、古代中国皇权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政权大明帝国轰然倒塌;但后来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很多人知道的、却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的“支那”这个字眼,恰恰也是在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皇宫的煤山之后伊始的。
因为首先在后世所谓的日本史学的“主流”学界看来“满清入主华夏非正统”,这就像某些史学界一直以来的“涯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论点那样,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笑话&谬论~无论是蒙古族亦或是满族(包括秦汉时期的匈奴、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以及隋唐时期的突厥等),若说其不是中华历史&中华文明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如今中国版图中的界限,很多人肯定是不认的;但每每提及“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国内的史学界&自媒体上的很多人,这方面又是自相矛盾且无法自圆其说的;因为若以此论,早在秦皇扫六合统一华夏的时候,“华夏”的概念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嬴氏的秦国实际上是“西戎”,而非所谓的“关东六国&诗书礼乐&华夏正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日军的数量一直多于明军;第一次日军的兵力在15万-20万之间,第二次日军也超过了十万,但明军两次入朝参战的兵力都不超过十万;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这是本文的作者是“明粉”,替明朝洗白;但只要稍微有点军事常识都知道战场上从来是“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所谓的几十万甚至百万大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或是时间到了1950年的朝鲜战争,前线一个士兵,哪怕是每人每天一斤口粮(这还不算身上穿的以及手里用的各种装备和家伙什),得是多大的数字、多少后勤人员才能保障?
公元1593年2月26日,就在今天朝鲜半岛上汉城以北的十几公里,一个名曰“碧蹄馆”的地区,爆发了万历朝鲜之役中,最具代表性惨烈的一场中日大会战;历史上对于这次战役的评价大相径庭,日本人认为,他们巧施口袋阵,围歼了明军精锐,扭转了战局;反之,某些“明粉”则则认为,当时明军是以一当十,极大杀伤了日军,取得了一场以少敌多的大胜。
今天复盘来看这场战役,明军确实是在收复平壤后的冒进而中了埋伏,这是不争的事实;当时,明军大受部的三千人轻取日军,明军主将李如松在得报后信心倍增,又带了两千人出来,想要合兵一处,趁势夺取汉城;但孰不知,日军所谓的“战国名将”们,早在此囤积了四万多大军,拉开大网,要将明军围歼~李如松的两千人,第一时间入场的只有一千,另有一千人还在路上,加上大受的三千疲兵,总共不过五千人,说明军以一当十,这也当真不假;综合如今各类资料的战况统计,明军损失约了两千多人,李如松自己上报的数据是阵亡264人,但根据惨烈的战况,绝不止这个数字,而日军阵亡至少在六千人以上(还不包括双方的伤员);从战术上来说,明军确实获得一场“胜利”;但从战略上说,明军想要闪击速胜,解决当时的朝鲜问题的机会,也从此消失了。
关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后面的进程,不再做论述;但历史上日本对中华的的狼子野心,早在唐朝就开始了~唐朝时唐军平高句丽白江口之战歼灭的是日军的主力;明朝万历年的朝鲜战争再不济也是“一仗打出了三百年的和平”~因为即便是满清入主中原,那也是发生在中华大陆上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后来1894年的甲午战争、乃至自1931年-1945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倭寇企图让中国亡国灭种。
在中国皇权史上,若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当时的日本就像个“七八岁”的小愣孩,唐朝则是正值壮年“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一巴掌就能把日本拍趴下;到了中国明朝时期,日本成了个十七八岁的愣小子,明朝则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虽然体力不济了,但可以用各种经验&招数取胜;到了清朝的甲午年间,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方式自己成长为了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而清朝则已经是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子了,肯定是扛不住甲午战争中对方的一顿暴打的;之后无论是哭威海、哀旅顺以及南京等,近代中国的苦难接踵而来。
当时间到了1951年,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占领汉城,92岁的萨镇冰这位“活古董”级别的人物喜极而泣;他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尤其是当年在朝鲜半岛上的那场惨败,他的同胞们溃不成军,连尸体都来不及掩埋,一路被日军追杀到国内;而此时,他看着自己国家的军队,击败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一洗百年国耻,萨镇冰激动不已,挥毫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中日之间,永远不是一个“万历年间明军在日本被爆的挺惨的”的话题!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的来说,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胜多负少,基本是明朝在压着日本打,我个人统计了明日之间在朝鲜的大小56场战役,统计结果就是:
明军获胜23场,日军获胜14场,双方平局4场,情况不明的有15场,明军胜率41%,日军胜率只有25%,明军作战能力明显强于日军,至于被日军打爆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公元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起了全国动员令,一共动员了30万人马,以10万人马留守日本本土,以13万人马作为首批渡海作战的侵朝部队,剩下的7万多人分批次渡海,最后实际渡海的人数约有20万。
日军在朝鲜登陆后,朝鲜全境望风而逃,日军以小西行长的第一军最为卖力,他们长驱直入,先后拿下了都城王京、陪都开城、平壤,朝鲜国王李一路夺命奔逃,跑到了明朝边境的义州,一度请求内附,躲入明境避难,见到附属的朝鲜出现这种状况,万历也不能坐视不管,便先派遣了一支明军进入朝鲜打探虚实。
最先进入朝鲜的明军只是一支3000多人的骑兵部队,他们事先情报不足,对平壤的日军状况产生了误判,实际上当时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大约有18000多人,3000多人的明军来到平壤后就对平壤发动了攻击,自然被兵力明显占优的日军击退,根据明人诸葛元声的《两朝平壤录》记载,此战明军几乎全军覆没,3000多人中活着回来的只有数十人,而其他很多史料也是这么说的,但按照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此战明军阵亡人数只有300人。而按照日本方面的《吉野觉书》和《智福山文书》记载,此战明军被斩首千余,虽然比朝鲜记载的300人要多了三倍,但也没有明朝方面全军覆没那么严重。
不过这一战也打出了明军骑兵的威风,战后,小西行长就对明军骑兵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并上书丰臣秀吉,表示经过这一战他已经看出了日本与明朝的实力差距,劝谏丰臣秀吉打消进攻明朝的念头。
此战后不久,日军各大将领就齐聚王京,商讨下一步策略,在这次会议上,与会的所有将领一致认为日本实力远不及明朝,侵略明朝是万万不能的,而明朝刚在平壤城战败,势必会派出更多的部队进攻日军,所以日军只能固守已经占领的地盘,加强防御才是上上之策。
不过本来会议商定是集中兵力在王京附近防守,以收缩战线,但日军诸将却并没有一致行动,仍然占据了开城和平壤,这就使得日军在朝鲜的战线被拉得太长,没有达到收缩兵力的效果,为日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而这个时候的丰臣秀吉,也从战场上回报的信息中,看出了明朝的强大,便命令部队只能将战火限制在鸭绿江以南,与之前意气风发,打算一鼓作气拿下北京的时候相比,这个时候的丰臣秀吉要清醒了很多。
1593年,明朝派李如松统兵入朝作战,1月,李如松率3.8万明军和部分朝鲜官兵,攻打了由小西行长第一军驻守的平壤城,经过3天激战,小西军被斩首1647级,小西行长的第一军遭受重创,放弃了平壤城,很快,明军就收复了王京以北的全部地区,日军则将兵力集中在了王京一带。
在攻占开城后,李如松派查大寿率500骑兵到王京打探情况,查大寿于1月25日在来到王京附近的时候遭遇了日军加藤光泰的侦查队,双方随即交战了起来,不过交战了没多久,加藤光泰就被查大寿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回了王京。
此后日军主力尽出,碧蹄馆战役由此爆发。根据日本方面的战史资料,此战日军共出动了八队人马,第一队主将立花宗茂,兵力约为3000人;第二队主将小早川隆景,兵力约为8000人;第三队主将小早川秀包,兵力约为5000人;第四队主将吉川广家,兵力约为4000人;第五队主将黑田长政,兵力约为5000人;第六队主将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兵力约为5000人;第七队主将加藤光泰,兵力约为3000人;第八队主将宇喜多秀家,兵力约为8000人,全部兵力合计约为41000人。
到27日的时候,李如松派出了3000骑援军与查大寿合兵一处,共计3500骑,随后明军就在与日军交战了起来。日军第一队主将立花宗茂,有“西国无双”的美誉,可他根本就不是辽东骑兵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随后日军第二、第三队马上出战,一共1.3万人,直逼明军,明军见日军势大,也没有恋战,全军从砺石岭后退到了碧蹄馆,日军则凭借着兵力优势步步紧逼。
这个时候李如松也率1000骑兵赶到了碧蹄馆战场,日军便迅速将4500多明军包围了起来。明军随即突围,与日军展开了激战。这一战,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在朝的日军名将几乎倾巢出动,明军在劣势下拼死突围,正当危难之际,李如松之前留在后方的杨元率1000骑兵前来支援,这才使李如松摆脱了困境,之后日军一路追击明军到惠任岭,碧蹄馆之战才告结束。
碧蹄馆之战前期,明军侦察队以3500人对阵立花宗茂的3000人,至少杀死了立花宗茂手下300余人,斩首在100到130级之间,后一阶段是明军侦察队加上李如松、杨元增援部队一共5500余人,被4万日军围攻,明军采用了多种手段最终脱困,此战明军阵亡264人,而日军却付出了死伤2000多人的代价,这还是在日军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取得的,足见明军战力,是远胜于日军的。
碧蹄馆之战后,日军认识到了明军战力的恐怖,便在僵持了3个月后主动撤出了王京,全军退守到了朝鲜沿海地带,此后丰臣秀吉就对侵略明朝不再抱有幻想,与明朝展开了漫长而曲折的谈判,只想以体面的方式结束朝鲜战争。但到了1597年,双方谈判破裂,丰臣秀吉就发动了第二次入侵朝鲜的战争。
▲日军第二次侵朝路线
这一次日本的入侵不再以支配朝鲜为目的,而是把朝鲜视作了“他物”,一路上日军到处搞起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占领一个地方便屠戮一空、洗劫一空,一时间朝鲜烽烟四起。
面对汹涌而来的日军,朝鲜各地守军明显是没有做好准备,很快全罗道全境就落入了日本之手,9月7日,黑田长政部与明军提督麻贵派遣的2000骑兵遭遇,黑田长政不敌,战到中途又遇上了毛利秀元一部,随即与黑田长政一同加入了对明军攻击的行列,此战日军总兵力在8000人以上,但并没有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反而被明军杀死了五六百人,到了后来,随着日军援军的逐渐增多,明军便撤出了战场,此为稷山之战。
这个时候实际上明朝在王京并没有多少驻守的军队,如果日军全力北上是完全可以拿下王京的,但当日军开到王京附近的时候,丰臣秀吉却多次指示日军撤回,原因就在于,丰臣秀吉知道日本无法与明朝抗衡,如果继续前进,那么就会拉长日军的战线,使日军处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他命令日军回撤到朝鲜南部,在南部建立稳固的防御体系,以待明军的反击。
日军南撤后,王京危机解除,随后明军就展开了反击。到12月份,明朝组织了4万人马,由杨镐、麻贵统领,兵锋直指蔚山,蔚山战役由此打响。
此战明军集中了大量的火炮、火铳等装备,在短短十几天内就攻占了由加藤清正驻守的蔚山城,随后加藤清正便率部退守到了蔚山后方的岛山城,这座城池不比蔚山,是建立在山岩上的城市,明军要攻下此城就只能仰攻,损伤较大。而加藤清正也被明军打得够呛,由于被明军长期围困,城内缺乏食物和饮水,士兵们只好杀马匹、喝马血,马杀光了就只能饮雨水,到最后就只能是自己的尿水了。根据朝鲜人的记载,加藤清正一度崩溃到了要自杀的地步。
后来日本援军赶到蔚山,杨镐鉴于岛山城久攻不下,且部队已经疲惫,便撤围而走,日军也没敢追击,第一次蔚山之战也就此结束。
此战日军虽然守住了蔚山,但前线的诸大名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日军在朝鲜其实撑不了多久了,为此他们一致建议丰臣秀吉撤军,被丰臣秀吉驳回。
此后明军就在朝鲜南部与日军长期对峙,期间发生了很多中、小规模的战斗,以及第二次蔚山战役、泗川之战、顺天之战、露梁海战等大型战役,但这个时候的日军已经完全采取了守势,被动地防御。
直到1598年8月,随着丰臣秀吉的死去,朝鲜方面的日军已完全失去了继续作战的信心,便陆续回到了日本,壬辰朝鲜战争也就此结束。
总的来说,当时日本与明朝之间国力差距实在太大,丰臣秀吉在侵朝之前对形势还没有足够的了解,等到攻入朝鲜后,才发现日本与明朝的差距还不是一星半点,便逐渐放弃了原先攻占朝鲜、席卷明朝的想法。
由于无法与大明抗衡,丰臣秀吉到后来也就采取了保守的策略,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日军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基本以防守为主,战役多是由明军主动发起,而且在交战的时候,明军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占优的,因此纵观整个朝鲜战争,并不是明军被日军打得很惨,而基本是日军被明军压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