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战场是在朝鲜,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分别在海上和陆地上的日军偷袭,当时的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
平壤之战发生,中日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清军共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当时清军有很多优势,平壤易守难攻,得到了朝鲜人民的支持,朝鲜的平安道观察史闵炳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李鸿章作战方针不行,清将叶志超又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计划不端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玄武门为日军分主攻方向,激战中左宝贵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日军攻陷了玄武门,在城西南战场,战事胶着的时候,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举白旗停止抵抗并撤军,在撤军途中受到日军埋伏,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甲午战争时的朝鲜军队不值一提,否则也用不着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其平定东学党起义了。
甲午战争之前,朝鲜唯有汉城(首尔)的御林军一部分装备了西式武器。御林军共有四营,总计6000人。
总卫营,1800人,仍为弓箭、火绳枪等古代武器,毫无战斗力可言,主要职责是王宫卫戍和仪仗。
统卫营,1800人,装备美式雷明顿步枪。
壮卫营,1600人,装备美式雷明顿步枪。
经卫营,800人,朝鲜唯一的炮兵部队,装备德式80毫米野战炮。
这三个营先经中日训练,后经美国教官训练,是朝鲜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但是各营指挥官都是文官,完全不懂近代军事知识。
而地方军队基本上都是总卫营那样的旧式军队,每府兵力不过数百人,而且常常有虚额而无实人。只有平壤朝军稍好一些,装备本国生产的前装来福枪,但由于没有拉膛线的机器,这些枪只能当滑膛枪用。
当东学党起义爆发后,全罗道的旧军屡战屡败,朝鲜政府便派遣壮卫营的一半800人前往镇压,清政府还支援了1000支毛瑟步枪。
谁知道朝鲜政府过于腐败,虽然是待遇最好的御林军,壮卫营也已经4个月没有发薪水了,所以士气低落,不断有人逃走,最后只剩下470余人。东学党乘机对其进行伏击,歼灭300人。
描述朝军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日本绘画
朝鲜政府惊慌失措,又增派壮卫营600人、统卫营700人前往增援,与东学党在全州相持。这以后才有向清政府求援,从而引起日本军队也乘机入朝。
日军击败朝军,占领朝鲜王宫
7月23日,日军2个大队突然进攻朝鲜王宫,先击溃了总卫营,然后又占领了壮卫营和统卫营的兵营。日军仅死亡1人就打垮了汉城的所有朝鲜军队,可见朝军之虚弱。
朝军看押清军战俘,这是为了宣传日本“正义”、“合法”的摆拍照片
后来日军进攻清军驻守的平壤时,为了表明其行为的合法性,还向朝鲜政府要来了壮卫营朝军一部随行。虽然这些朝鲜军人没有上战场,却在战后“摆拍”看押中国战俘的照片,作为宣传之用。
在平壤之战中阵亡的朝军士兵(左)和清军士兵(右)
而平壤的朝军倒是和清军一起参加了对日军的抵抗,不过由于其战斗力太差,没发挥什么明显作用。
被朝军(穿制服者,显然在日本人管理下迅速实现了服装上的近代化)抓获的东学党领袖全奉准
之后朝军则配合日军,对东学党农民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然,动手的主要是日本人,朝军也就当当带路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