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强大是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时,那个时代的明朝正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因此明朝才能北遏蒙元余部,南慑周边四夷。
然而一个王朝即便是再强大,也不可能无限扩张领土。这是因为凡是能够被纳入统治范围之内的土地,都是在历史上与其发生过密切联系,或是具备某种向心力的、易于被伛服的部族比如清朝服蒙古、青藏高原之类。
而明朝却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即便是当初统治过的缅甸和越南的部份领土,也很快便因各种原因置守了而越南的部份领土,可是在五代十国乱世时,才从中华疆域分裂出去的。可即使是这样一个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明朝不也没能重新收复吗?
再说朝鲜,自箕子入朝建国后,这片土地便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影响。而且在其后的汉朝时,也曾在那里设立过乐浪郡等四郡,建立过直接统治,但是后来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从那里退出。为什么会这样呢?还不是因为当地情况复杂,各种势力交错纵横,导致反弹力过于强大,所以中原王朝觉得得不偿失吗?
在明朝以前,元朝也曾经试图服朝鲜,可是尽管元军能够威震四野,但却在这里屡屡壁。于是强大的元朝也不能不与当地统治者达成妥协只要朝鲜承认元朝是他的宗主国,元朝就不再试图服并直接统治朝鲜。
因此到了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前朝试图服朝鲜多次失败的原因之所在,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才会将其列为不之国,只要求他们承认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即可!如此一来明朝自可不动刀兵、不耗师不糜饷,就能获得朝鲜的归附和纳贡称臣,且可将其作为东北之藩屏。古语称:不动刀兵而使对手全国归附为用兵之最高境界,又说: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其下攻城。而攻城者,乃不得已耳!
综上所述:明朝在其强盛时,之所以没有服并直接统治朝鲜,不是不能,而是因为不值得。更有朝鲜倾心归附明朝,而使明朝没有对其用兵的理由。因此明朝不没有对其用兵,反而扮演起了保护者的角色,也因此才有万历朝的抗倭援朝之战!
虽是一介书生,却指挥了著名战役,刘仁轨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刘仁轨是从一个县尉做到首辅大臣的儒将,中国古代抗倭、大败百济的名将,一个竭诚奉国、遭黜削而能尽忠的忠勇将帅。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说他:“太宗朝李靖、高宗朝刘仁轨,皆自宰臣,乞骸致政。其后知犹可用,复起于家。进退之间,曲尽情礼。君臣之际,良史美谈”。武则天评价他:“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
刘仁轨(601年-685年),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县张市镇)人。唐朝宰相、名将,汉章帝刘之后。唐太宗时。刘仁轨以直言敢谏闻名,累官至给事中。唐高宗即位后,刘仁轨历任青州刺史、带方州刺史、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镇守百济期间,因救援新罗,并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倭国、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一度以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受命防御吐蕃。武则天摄政时,刘仁轨担任西京留守,封乐城郡公。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逝世,年八十四。追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唐玄宗时,追谥“文献”,并配享高宗庙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等,惜今已亡佚。
刘仁轨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隋朝末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乱让他无法专心地读书,但仍然获得“恭谨好学,博涉文史”的名声。刘仁轨每当劳动之余、或空闲之时,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刘仁轨后来以学识渊博而闻名于世。
唐高祖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文采顿时焕然一新。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于是就下文书聘补他为息州参军。不久改任他为陈仓县尉。陈仓县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平时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人能制服他的。刘仁轨警告其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不当回事,依旧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太宗李世民非常生气,大怒道:“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算什么”?命人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国法,我因此杀了他”。太宗见刘仁轨刚毅正直,就提升他为咸阳县丞。
贞观十四年(640年)秋,太宗准备到同州打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上书劝谏说:“今年雨水丰沛,庄稼长得茂盛,现在仅仅收割了十分之二。只按平常情况征用劳役,就已对秋收造成不少妨害。现在有要为打猎做准备工作,维修桥梁平整道路,劳力即使尽量节省,还是不能少于几万人。稍微推迟十来天,让农民收割完毕,陛下的车驾从容出动,于公于私都得到安宁”。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并下诏赞美到:“你的职位虽然低,但能竭尽忠诚以奉事国家,所论之事,朕十分赞赏”!不久,刘仁轨升任为新安县令,累官至给事中。多次升迁到给事中。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刘仁轨因处理“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刘仁轨遭到李义府等人的憎恨,被贬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督海运。李义府在明知时机不当的情况下,强行督促他出海。结果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结案后,李义府对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高宗只是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随军草草处分了事。同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平定百济。左卫中郎将王文度在渡海时病亡,高宗于是授刘仁轨检校暂任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职务。显庆六年(661年)三月,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兴起百济复国运动,起兵反抗唐军,将刘仁愿围困在府城。刘仁轨任行军总管,受命东征新罗,与新罗军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府城的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这是刘仁轨第一次带兵,尽管刘仁轨没有作战经验,但刘仁轨治军严明,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并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后率所部唐军转战,所向披靡。在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口大败道琛,斩杀、淹死叛军数万人。刘仁轨、刘仁愿合兵一处,驻守府城。这年初冬,唐大将苏定方围攻高丽都城平壤日久,加之战事不利,又值大雪,粮草不济,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
高丽国(古代朝鲜)是管辖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重要部落。而高句丽是指我国辽东半岛和长白山一带,当时被高丽所蚕食侵占,他们将首都建在吉林集安,后来迁至今朝鲜的平壤。百济就是今天的韩国一部分,原与新罗同为并列部落,百济吞并新罗部落后,管辖朝鲜半岛的西南部,首都原来在韩国首尔,后来迁至今天韩国的公州。叛军首领福信等人认为唐军独守孤城孤立无援,不久必将西归,唐军不少将士的确也想西归中原。唐高宗也认为不宜再战,可随时西归中原。刘仁轨、刘仁愿认为如果这个时候撤兵,百济叛军必将前堵后截,损失更大。不如趁敌军天寒、松懈之际,突然率部奇袭,打下几个城池,这样既有粮草,又避免损失受冻,还减少以后攻城损耗和时间。诸将士同意了。刘仁轨让刘仁愿守熊津府城,自己带兵连克数城,安抚百姓;刘仁愿派人向朝廷报捷,同时请求增援。
与此同时,百济叛军发生内讧、火并,福信杀死了道琛,双方属下争斗不止,这样以来百济叛军实力更加虚弱,没有办法,不得已向高丽、倭国(古代日本)乞求援助。高丽怕惹怒唐军没有敢派兵支援,倭国却认为这是进入朝鲜半岛的好时机,于是倾兵增援。龙塑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领毛野稚子等率领倭精兵2万7千余人直扑百济旧地,唐高祖得知倭寇增兵百济,命熊津道总管孙仁师率7千人从山东淄博等地渡渤海开赴熊津。九月,孙仁师与刘仁轨、刘仁愿会师,唐军士气因而大振。
刘仁轨任主将,本着“擒贼擒王”的原则,提出先攻击贼巢穴周留城的计划,他说:“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进攻就会大量伤亡,守卫也会旷日持久。周留城(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旧韩山邑)是敌巢,敌军头目都集聚在那里。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余各城自然就好夺取了”。诸将同意了这个计划。按照部署,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则与杜爽、扶余隆率水军沿着熊津、白江进军,与陆军会合。刘仁轨水军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军,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战役”。百济国王扶余丰脱身逃走,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及倭国、耽罗国使投降。只有百济主帅迟受信占据的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还未被攻克。
当年苏定方灭亡百济,主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纠集溃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鬼室福信。与孙仁师、刘仁愿陆军对峙。白江口之战后,二人投降唐军。刘仁轨展示诚意,让他们攻取任存城来证明自己的真诚,又为其补充军械、粮草。孙仁师认为此举可能会招致他们反叛,刘仁轨说:“我观察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真诚并有谋略,乘机立功,还怀疑什么”?沙吒相如等最终攻克了任存城。百济、倭寇联军在海上不敌唐军,在陆地上更不是唐、新联军的对手。唐、新联军将倭寇、百济杀得人仰马翻,倭寇被杀万余,加之海上消灭数千,仅剩数千人乘仅有的战船逃回倭国;百济死伤更甚,除迟受信独自逃往高丽存城不降外,百济的残余势力被全部消灭。唐军很快占领百济全境。形成了对高丽南北夹击的态势。
百济平定、新罗复国后,孙仁师、刘仁愿等人班师回朝,朝廷令刘仁轨则率军留镇百济。百济经过多年战乱,百业凋敝,刘仁轨采取一系列安民措施:掩埋祭奠死者、医治伤患;重新登记户籍,丈量土地从新分配;设置官署吏属,安置饥民灾民,救济贫困人家;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堰塘,鼓励农耕生产,从事经商贸易;还替他们兴建土地神庙。百济民众很快安居下来。唐镇守军队屯田垦种,集聚粮秣,加强军备,为以后平定高丽做预先筹划。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等四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高宗李治非常高兴,擢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住的地方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永隆二年(681年),刘仁轨任太子少傅。多次请求去职退休,朝廷只同意他免去尚书左仆射职务。武则天主持朝政时,又重新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宰相)。刘仁轨上奏疏称病辞职,乘机陈述吕后、吕禄、吕产祸乱败亡的事来规劝武后,武则天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得到赞许,特遣武承嗣带上诏书慰问勉励他。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乐城郡公。同年(686年)春,刘仁轨去世,终年85岁。武则天特的诏令在朝官员登门哀悼,颁发诏书追认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在唐高宗乾陵墓地。
刘仁轨虽然官高位显,但是从不自高自大,接待亲朋故旧跟当平民时一样谦虚恭敬。刘仁轨早年曾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等到刘仁轨任大司宪时,袁异式还是宪台御史,成了刘仁轨下属,心里惶惶不安,一次宴饮,袁异式乘着酒劲向他解释求情。刘仁轨端着酒杯说:“如果不和您友好共事,就让我跟这酒杯一样”。说完掷碎酒杯。后来刘仁轨主管政务,特的推荐袁异式任司元大夫。刘仁轨就是这样从一个小小县尉做到首辅大臣的,刘仁轨颇有军功政声,为人和善大度,深得属下拥护。
现在我们都称自己的祖国为礼仪之邦。中国的文化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许多国家,中国人被外国人亲切的叫为唐人。这是因为在唐朝时期,疆土得到了很大的扩大,并且当时的君王非常反对打仗,经常是一些和平相处的原则,和周边的国家进行友好相处。就算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还是把这些俘虏,送到自己的国家进行生活。
唐朝的刘仁轨以自己书生的身份,却打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刘仁轨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但是他从小非常勤奋,又喜爱学习,经常的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虽然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但是他却经常想着要报效自己的祖国。他在长大以后就参加了,当时朝廷所举办的考试,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官场之路。有一次海关的将领,在打仗的过程中失去了性命,所以当时的朝廷就,派刘仁轨去接任他的位置。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非常的高兴,看见人就说自己,终于可以报效祖国了。
当时和唐朝挨着的国家,就是朝鲜和日本。这些国家经常对边境的人民进行骚扰。在经历了几个海关将领以后,依然是没有对这些疆土进行收复,刘仁轨在到任以后,就开始积极的进行兵力的演练,并且要求将士们一定要养成,勤俭的好习惯,通过纪律严明,来让军队赢得稳定的民心,获得当地百姓的喜欢以后,他也是找机会来对这些国家进行打击,当时日本经常的对海边的一些渔民进行骚扰,所以他决定要狠狠的打一场战役。
在刘仁轨出任海边将领的时候,已经是非常高的年龄了。他到达这些地区以后,经常的推出中原的文化。在一次著名的战役以后,日本被唐朝军队打败了,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双方都保持了非常友好的相处。刘仁轨采用宽大处理的政策,让一些被抓的俘虏,都回到他们的国家,并且宣称唐朝愿意,和他们保持非常友好的相处。而不是经常得起战乱,这样只会让人民受苦。
此后日本派出了自己的使臣,来向大唐表示友好。为了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还经常的派出国内的学生,来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这样唐朝的文化也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经过了几场胜利的战争以后,这些邻近的国家开始,和大唐进行和平的相处,并且互相的交流一些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繁荣,唐朝军队也没有因为自己打了胜仗,而对这些小国进行占领,而只是为了和平。
刘仁轨虽然是在很高的年龄,才担任海关的将领,但是他却打了几次非常漂亮的胜仗。此后他回到朝廷,也担任了很高的官员,在自己的职务上退休以后,一直活到了80多岁。在他死了以后,唐朝的皇帝都命令官员们,去对他进行祭拜。他的家族也因为他得到了很多的封赏。根据史书记载,刘仁轨的两个儿子也遵从他的意愿,开始了当官的道路,并且也在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观看刘仁轨的一生,当官的前期是以文职为主,在危难的时刻却担任了海关的官员。并且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打了很多场胜利的战争,为这些边境带来了永久的和平。他没有对这些国家进行侵占,而是派出使者,表示了朝廷想要和平相处的态度,让当时周边国家都来到唐朝的京城,对君主进行朝拜,并且学习了大唐的文化,也为唐朝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