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本上战争都爆发在秋收之后,由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依赖于粮草的充足与否,否则就会因为粮草不济而自乱阵脚,导致大军不攻自破。
更重要的是春节处于寒冬时节,发动战争的挑起方还得在天寒地冻的恶劣环境下,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来供应军需粮草,这对进攻方是相当不利的,增加了战败的可能性。所以,历史上选择在春节这个时间段劳师远征的将领,可能并不多见,这可能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七出祁山而不惜往返奔波的主要原因吧!但是任何事情也不会有绝对,如果进攻方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而恐生不备,趁机一举拿下对方也是有可能的。公元588年10月,隋文帝发动灭南陈之战,到次年2月灭南陈,正好就处于春节期间。
随着近代历史来看,从八年抗战到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我国就一直处于长期战争状态,春节似乎就变得不再太平,相反越是在春节期间,越是要防止对方趁此佳节防范松懈的机会搞偷袭,为了避免不让自身兵败如山倒,春节期间就更得加强防范,不容半点疏忽。
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我们过春节不代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过春节,军人只有随时将国防安全放在第一位,才不会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未来的日子里吃大亏、倒大霉。同时我们也借此机会,对春节期间仍执勤在各自岗位上的边防官兵们,真心的说一声谢谢,你们辛苦啦!
历史时刻录,带您观历史,大家好,我是小历!
“兵者,诡道也”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我国自古便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而且打仗各大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一、战争很持久
打仗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打一场战争,尤其是在古代,是要很久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结束的。
首先得有准备阶段,粮草是重中之重,只有粮草准备充足才有可能发动战争,而这个时候大部分是秋收之后。其次是运输,在古代运输并不是很方便,靠马车走得很久,几个月是很正常的。
打仗打的是钱是粮是国力,一场战争打几年都是很正常的,一场战役都得打几个月呢!举个例子,赤壁之战打了将近半年,康熙用了八年才平定三藩。可见一场战争真的很久,而准备了这么久,过年了,就罢手言和休战了?
二、有休战之心无休战之胆
小编认为如果一场战争没有到至关重要,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又恰好赶上春节。将领很有可能不进攻,但是确会更加严阵以待,以防不彻之需。
我想这个时候将领内心也是纠结的,过年了,如果不休息,恐怕会有士兵闹情绪。如果休息,大战在即,生死存亡之际又岂敢掉以轻心,万一敌军偷袭,数万兄弟的身家姓名又该如何!所以这个时候更是得小心在小心。
综上小编认为若战况很吃紧,是不会考虑过年过节的,毕竟过节,与生死存亡,数万兄弟们的生命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战事不是很吃紧,可能会守而不攻,但是也不会掉以轻心。当然在这里如果哪位将军想要出其不意,视机而攻,那么就另当别论了。
你们如何认为呢?
榆林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第一位:李子洲
李子洲(1892年12月23日1929年6月18日),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积极参加火烧赵家楼等正义斗争,不久加入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至1922年,参与进步刊物《秦钟》《共进》半月刊的创办和陕西旅京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创建,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共进》半月刊的撰稿人和发行人,先后发表了《陕西师范学校应改革的几点》《纪念五一》等十余篇文章,被誉为共进社的“大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西革命的先驱者和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7岁。
第二位: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第三位:安子文
安子文(19091980),1909年9月生,陕西省子洲县双湖峪镇人,原名安志瀚,字浩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27年1月到西安,先在民国日报社临时担任发行工作,后被中共陕西省委派到冯玉祥部队第三路军第十九师担任政治处副处长,经常向师长吉鸿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参加东征河南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10月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处处长,主持中央组织部的日常工作。
第四位:张季鸾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陕西榆林人,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张季鸾以一个报人的身份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认可,实在是他的独到之处。
第五位:王兆相
王兆相(1909年10月16日2009年6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陕西省神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王兆相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6团团长,率部开赴晋西北,参加了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和保卫黄河河防的战斗。1940年,被派赴山东,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1支队副司令员,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清河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工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反击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拉网大扫荡”、“二十一天大扫荡”等战斗。1944年,率部参加了渤海军区对日伪军发动的夏季反攻作战。1945年,率部参加了渤海军区对日伪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大反攻。第四军分区部队从日伪军手中解放鲁北地区县城3座,与兄弟队配合作战解放县城4座,歼灭日伪军近万名。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6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101岁。
第六位: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男,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路遥1949年12月2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崇敬军人,宣扬将军。榆林市下辖清涧县,从清涧县走出了几名解放军将军,都是1988年以后授衔的,他们是:
△王平,陕西清涧人,解放军中将。1955年4月1日生,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善后办政委、东部战区副政委、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主任。2014年7月晋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郝建昌:陕西清涧县人,解放军少将。生于1950年4月,大学学历。历任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国防科工委工程设计研究所政治委员、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政治委员、总装备部通保部政治部主任、总装备部政治部副主任。2005年授予少将军衔。
△黄海辉,陕西清涧人,武警少将警衔。1954年出生,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原任武警福建总队总队长,2010年12月任武警部队副参谋长。